文/杨冬赓
我国仅次于巴西、印度列世界第三大蔗糖产区,我国广西仅次于巴西圣保罗列世界第二大产糖省区。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其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面积的85%以上,产糖量占食糖总产的90%以上,甘蔗产业已成为我国主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甘蔗糖业依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受甘蔗种植面积与产量、食糖价格频繁波动的影响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针对甘蔗糖业的发展瓶颈,今后努力方向应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继续着眼集约化。
首先是谋求科学规划,在规划上追求布局的自然资源化,向区域化、优势化方向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产业规模和基础、发展潜力,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由农业部制定的《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点选建了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优势区域,力争到2015年全国甘蔗面积稳定在160万hm2,其中优势区域面积近120万hm2。
其次是追求集团效益,在效益上注重抱团的规模高效化,向稳定化、平衡化方向发展。我国甘蔗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升级要求生产要素相对集中,逐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即在保证蔗农收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肩负起产业腾飞的责任,企稳蔗糖供求局面,坚决改变"产能分散"和"各行其是"的现象。
三是推动技术潜能,在技术上突破高新科技化,向高产化、高糖化方向发展。随着甘蔗糖业的日趋成熟,技术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或者可以说,甘蔗糖业的发展、特别是实现质的飞跃只能取决于技术。届时,高新技术将应用到甘蔗糖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甘蔗品种培育、甘蔗高产栽培、甘蔗制糖技术、食糖品种生产、蔗料综合利用、蔗料产品开拓;或者还可以说,甘蔗糖业这一传统产业将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发展成为高新产业。
四是运用信息手段,在信息上构建数据网络化,向高效化、准确化方向发展。例如,广西自2005年开始推行“用电脑种甘蔗”技术,该技术是从以色列引进的全自动地埋式滴灌技术,具体做法是在作物的根部埋设小口径管道和在地块中心设置作物生长感应器,通过电脑控制,在操作室中不但可以了解作物生长各个时期所需要的水分和养份,而且鼠标轻轻一按,便可以通过事先埋置的管道对甘蔗进行供水和供肥。当然,除农务信息化之外,市场产销衔接、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还迫切需要摸索一条畅通的高效之路。
五是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上推行人本需求化,向精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甘蔗糖业的生产目的以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应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尽可能多的层次服务于消费者。一方面,产品可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以蔗料为原料生产产品外,还可以甘蔗植株、田园、沟渠、道路、林带和生产设施等为要素,通过合理组合和排列,形成观光农业产品,即通常所说的蔗田风光。另一方面,品质可日益优质化,通过对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优化,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意识与综合竞争力。
2010年5月全国糖料高产创建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湛江市启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在启动仪式上要求各地结合万亩示范片的生态特点,因地制宜重点示范“十一五”育成的甘蔗新品种,集成高产高效技术,并积极引导制糖企业参加高产创建活动,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建设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联结农户的“企业+基地+农户”,逐步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糖料与食糖价格联动机制。甘蔗糖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提高甘蔗糖业的集约化程度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