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金 王玉清
天津市静海县林海经济园区在8000hm2的范围内已有林地4000hm2。园区内林地以近几年种植的速生杨树为主,新植杨树需要5~10a(年)时间才能产生经济价值。为使农户尽快从种树中获得收益,园区从2006年开始引进林下种植食用菌技术。利用林地遮阴,在小拱棚中生产香菇、平菇、木耳等,并于2008年开始重点推广了反季节林地香菇26.7 hm2,每667 m2产值4.8万元,纯收入2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种植香菇的林地树木年龄在3 a(年)以上,树木直径为13~15 cm,遮阴程度达到70%以上。选择连片的林地,要求地势平坦,排灌及时,雨后不积水,喷洒用水和空气质量都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在炎热的夏季,林地比露地温度低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0%以上,达到在高温季节生产香菇的要求。
2.1 小拱棚建造设计结构参数 小拱棚长60m,宽1.5 m,高0.8 m。架设小拱棚的竹片长3 m,宽5 cm,每片竹片相距1.0~1.5 m,呈高0.8 m的弓形埋入地下。从拱棚的一端每隔1.00~1.25 m横向埋设3根高0.3 m的矮立柱,矮立柱上端架设一根长1.3~1.4 m、直径5 cm的横梁。拱棚的两端及每隔4 m于横梁的中间埋入1根高0.8 m的高立柱。在拱棚的横梁上拉7道细铁丝,每道细铁丝间距为20cm。高立柱上靠近拱棚的顶端拉一道8号铁丝。输水主管道为直径10.16 cm(4寸)的PVC管,且埋入地下0.5 m,该输水主管道可引入到两纵向排列的小拱棚之间。支管为直径2.5 cm(6分)的PVC管架设到高立柱粗铁丝上面,在支管上每隔1.1 m安装一个微喷喷头。需准备一块长65 m、宽3 m的防老化塑料膜,一块长65 m、宽4 m的黑色遮阳网待用。
2.2 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小拱棚的方位角度可根据林地树木每排的方向而定。竹片两端埋入地下0.2 m。每个立柱均埋入地下0.2 m,矮立柱地面以上留0.3 m,高立柱地面以上留0.8 m。每排矮立柱为3根,矮立柱间距0.4 m,排与排间距1.00~1.25 m。每排高立柱为1根,与矮立柱的中间柱对齐,每根高立柱相距4~5 m。每排横梁与立柱用铁丝固定。从棚的一端到另一端在横梁上面纵向拉7道10号铁丝并与两端固定。高立柱上面拉一道8号铁丝。用铁卡或铁丝将上水管固定在粗铁丝上,并且每隔1.1 m安装一个微喷喷头。当菌棒在棚内摆放完后,要及时覆盖塑料薄膜,薄膜上每隔4~5 m拉一道压膜线。离地面3 m处覆盖遮阳网,遮阳网可直接固定在两旁的树干上。
园区引进试种了耐高温、抗病、高产、适宜林地种植的香菇新品种武香1号,并大力推广。武香1号是目前应用的出菇温度最高的品种,该品种子实体大,菌肉肥厚,菌盖色较深,柄中粗,稍长。其最大的优点是出菇温度高,在28℃的高温条件下能大量出菇,出菇温度范围10~34℃,最适范围20~26℃,菌龄70d(天),适宜的接种期为3~4月,出菇期5~11月。抗逆性强。可作为夏季出菇的首选品种,主要适宜鲜销和保鲜销售。
4.1 制种 原种制作的时间是按生产接种日期来定,提前50d(天)左右开始,生产种制作的时间是按菌棒接种日期来定,提前60d(天)左右开始,因此,反季节原种制作的时间为11月上旬,生产种制作的时间为第二年的1月上旬。
4.2 培养期 料棒侧面打穴接种菌块后即成为菌棒,接种完后的菌棒则开始进入菌丝培养期,反季节种植香菇的培养期一般从3月开始,到5月上旬结束。
4.3 出菇期 反季节种植香菇的出菇期一般为5月中下旬~11月上旬。
5.1 原料配方 一般主料首选木屑,其质硬,可粗细搭配后进行堆制,辅料采用麸皮、米糠、玉米面、石膏、碳酸钙等。要注意原料的透气性、吸水性,以棉籽皮、木屑为主料的配方含水量为60%,灭菌前的pH值6.5~7.0。
5.2 装袋、灭菌 原种最好装瓶,生产种装袋。126~127 ℃高压蒸汽灭菌(0.41~0.150MPa),木屑、棉籽皮灭菌2.0~2.5 h(小时),麦粒3.0h(小时)。100℃常压灭菌,木屑、棉籽皮10h(小时)以上。要根据袋的大小而定,麦粒最好不用常压灭菌。袋装料比瓶装料灭菌时间要长。
5.3 冷却后接种 原料灭菌出锅后,温度冷却到25~30℃,在接种室接种。
5.4 恒温培养 培养温度24~26℃(指的是菌袋自身的温度),温差要小,光线越暗越好,相对湿度70%,注意通风换气。瓶装原种菌龄40~50d(天),袋装生产种菌龄50~60d(天)。
6.1 装料 料棒长50~55 cm,直径15 cm。装袋要快,松紧要适中,装满袋后扎紧袋口,轻拿轻放。从装满袋到装锅灭菌间隔的时间不能超过6 h(小时),以防止原料变酸。
6.2 料棒装锅灭菌(多用常压灭菌) 料棒不能码在地面上,要垫起来;码垛要留有通气道;垛堆大小要与供气锅炉相匹配。灭菌开始炉火要旺,气要足,争取4 h(小时)内使料棒温度上升到100℃,之后采用中火维持100℃12 h(小时)以上,最后再大火猛攻一下,停火,闷12 h(小时)以上。待料棒温度降至60℃左右,方能出锅。
根据料棒数量,准备足够的菌种,具体比例为每千克菌种可接种料棒50~60个。表面消毒(用0.2%高锰酸钾或75%酒精)后和接种工具一起放在接种室(棚)里。
接种前,用75%的酒精对接种室空间喷洒,对工作服、手、操作器具进行二次消毒。1~5 h(小时)后接种。5~6人一组对料棒进行侧面打穴接种,一般每棒3~5穴,穴深2.0~2.5 cm,直径1.5 cm。打穴后立即接种,菌块要填满,而且要高出穴口1~2 mm,套上外袋,接种穴口侧向就地排好。不套外袋的菌棒排好后立即盖上塑料膜。打穴钻头要圆滑,打穴后要转动拔出,防止拉动袋膜离开料柱。
菌棒自身温度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达到70%左右,遮光,保持空气清新。接种后菌棒不宜长途运输,否则会影响产量。菌棒培养场地可选择离林地近的空闲、干净的房屋、厂房等,或在林地临时建塑料棚,棚上遮阴。
8.1 菌丝培养 随着菌丝的生长,产生的热量较多,要加大培养室的通风换气,及时改变排棒方式。在接种穴菌丝放射生长直径达8~10cm时,解开外套袋袋口,当两个接种穴的菌丝相连时,及时脱去外套袋,同时改变排棒方式。菌丝培养的重点是控制好温度,防止高温烧死菌丝,同时保持相对湿度70%,以利于菌丝生长。
8.2 扎孔 扎孔的目的是增氧。当菌丝长满袋时进行第1次扎孔,在棒表面均匀扎2~4排孔,深2.0~2.5 cm。菌棒表面如有瘤状物,注意扎孔时不能扎在瘤状物上,而应扎在瘤状物的周围。
8.3 排棒管理 菌棒由硬变软,有弹性;表面瘤状物面积占总面积的2/3,呈红棕色;菌柱和袋膜之间出现间隙,表明菌棒发育成熟。菌棒成熟后移入林地小拱棚,上盖遮阳网,根据菌棒成熟度分类排棒,控制温度20~22℃,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散射光100~300lx,加强通风换气。畦床宽1.4~1.5 m,畦床应呈鱼背式,一侧走道,一侧水沟,以利于排水和浇水,菌棒架高30cm,架间距20~22 cm。菌棒上端1/3处斜倚在架的横杆上。菌棒与地面呈70°斜靠在铁丝上,并且每一横排菌棒与另一横排菌棒相反方向交叉摆放。棒间距4~5 cm,每平方米30个菌棒。
春季天气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在林地采用不脱袋转色较好,有利于保持湿度和加强管理。不脱袋转色的条件是菌棒发育必须达到生理成熟,温度保持20℃(不超过25℃),温差要小,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湿差大于5%,散射光为100~300lx。转色期间可以进行第2次扎孔,目的是排废气、增氧、调水分、放出黄水,使菌柱和袋膜脱离。
催蕾要求温度控制在16~25℃,温差5~10℃,保持7 d(天)左右,最高温度不能超过28℃;相对湿度要高一些,为80%~90%,注意增湿保湿,少喷勤喷,罩膜内有凝结水珠;保持空气清新,通风和喷水相结合。上述措施促使菌丝扭结成原基,使菌皮裂开,露出白色菌丝,见光后变浅褐色并分化为小菇蕾。
香菇生长阶段温度保持在30℃以下。幼菇期相对湿度要高一些,保持在85%~95%,当菌盖直径为2~3 cm时,相对湿度降为75%~85%,1~2潮菇以喷水保湿为主;2潮菇后以补水为主,一般在菌棒质量减轻25%~30%时即可补水,补水至菌棒原质量的95%。北方气候干燥,菌棒失水快,补水要及时。同时要求空气清新,有少量散射光。
为确保香菇产地的安全卫生,每隔1年轮换1次场地。对鳞翅目害虫、线虫、螨虫类等害虫可用苏云金杆菌悬浮剂等进行防治,每667 m2用150~400mL,兑水30~60kg,幼虫期喷雾,30℃以上施药效果最好,注意不能与有机磷农药混用。在接种室、工作台、料棒室等处安装30W紫外线灯,每次照射25~30min(分),可有效灭菌。在林地中安装波长36.5~40.0nm的黑光灯来诱杀蝼蛄、叶蝉、菇蚊、菇蝇、菇蛾。在栽培料配制时可分别喷洒辛硫磷、炔螨特(克螨特)、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甲霜灵预防病虫害。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要注意两点,第一,药剂要在未出菇或每潮菇采收结束后使用,并注意少量、局部施用;第二,在长菇期间严禁喷洒药剂。
当香菇菌盖基本展开,菌褶刚刚伸直,盖缘内卷时及时采收。然后通风几个小时,使菌棒表面稍干,停水7~10d(天),使菌丝恢复生长,待采菇穴长出白色菌丝并倒伏,再恢复催蕾管理。一般出菇4~5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