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菜产业形势日趋严峻

2010-02-14 06:29杨冬赓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8期
关键词:芥酸产油量甘蓝型

文/杨冬赓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因其籽实可以榨油,故得名。油菜是产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之一,油用比例为100%;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2009年菜籽油已占国内油料作物总产油量的57%以上,是国产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却一直过度依赖进口,而且对外依存度在逐年提高,外资已逐步控制了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市场,对我国的食用油供给安全构成了严重的现实胁迫,因而致使我国油菜产业未来发展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汉中研究员介绍,我国植物油年产量近年来维持在900万~1000万t左右,2008/2009年度为1003.6万t,但植物油消费量却从2001~2002年度的1740万t上升到2008/2009年度的2473.8万t,国内油料生产自给率仅40.6%,进口占国内消费总量的近60%,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进口国,油料也已成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最大的大宗农产品。目前,进口食用油增长态势依旧强劲,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据预测,2020年按我国人均消费量20kg计,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t,将超过当前国内生产能力的3倍。

传统的菜籽油品质较差,主要原因是芥酸含量太高,约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0%,不易被人体吸收;而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油酸、亚油酸含量偏低,只占总量的30%左右(大豆、花生等植物油均高达70%以上),故传统菜籽油无论口感、营养都相对逊色。此外,传统油菜榨油后的菜粕蛋白质含量高达40%,是很好的饲用蛋白,但因为含有大量的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其水解产物对动物有害,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从而降低了其使用价值。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众多科学家们都在寻求油菜品种改良之路,主要目标就是降低芥酸和硫苷含量,培育“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种,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以及油分含量。

我国科学家为培育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贡献了巨大力量。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于1972年在波里马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材料,用它育成了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波里马被公认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傅氏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很快被国内外油菜育种界广为利用,更是催生了油菜杂交育种新时代。

近年来,油菜物种和品种变革推动了我国油菜产业的三次革命性飞跃。1964~1979年,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的物种变革推动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第一次飞跃,甘蓝型油菜的普及扭转了低产的局面,从而迈向了中产阶段;1979~2000年,高产抗病甘蓝型油菜品种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第二次飞跃,随着波里马不育细胞质的发现与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获得突破,以及以中油821、秦油2号为代表的抗病高产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我国油菜抗菌核病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跃居国际领先地位;2000~2010年,双低高产油菜品种的育成普及推动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第三次飞跃,到2010年我国油菜的“双低”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由高产到优质高产、由单纯注重产量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重大科技转变。

虽然三次革命性飞跃使得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当前严峻形势,王汉中研究员指出:必须推动以“三高(高油、高产、高效)”为标志的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第四次飞跃。即在双低的基础上培育和推广高含油量、高产、多抗(抗病、抗倒、抗裂角等)、营养高效的油菜新品种,研究和普及油菜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在南方三熟制区域要注重特早熟“三高”油菜新品种的培育和利用。在品种变革和技术改良的基础上,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2030年将使我国现有油菜单位面积产油量再增长70%(含油量贡献率为25%,单产贡献率为45%),通过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再增加油菜面积330万hm2左右,使新增面积的单位面积油菜产油量达到目前的水平。届时,我国食用油供给对国外的依存度将有所降低,单位面积产油量和生产效益将显著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芥酸产油量甘蓝型
江西省不同品种油菜籽中芥酸含量的调查研究
巨大芽孢杆菌中芥酸酰胺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发酵条件优化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InDel连锁标记开发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甘蓝型油菜种质群体芥酸和硫苷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鲁花推出芥酸浓香菜籽油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京华165”选育和栽培技术
配方施肥对澳洲茶树枝叶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不同海拔条件下春油菜光合生理和产油量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