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

2010-02-14 03:03马仕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10期
关键词:长治达州市管护

马仕林

(达州市水务局,四川 达州 635000)

达州市“长治”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

马仕林

(达州市水务局,四川 达州 635000)

水土保持;“长治”工程;成效;经验;达州市

达州市水土流失严重,“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当地治穷致富创造了机遇。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新的农业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居环境日渐改善。“长治”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其建设经验可概括为:抓目标责任,强化政府领导;抓水保宣传,强化国策意识;抓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抓示范建设,强化典型带动;抓整体推进,强化项目整合;抓工程质量,强化建管机制;抓探索创新,强化科技含量;抓服务“三农”,强化以人为本;抓效益发挥,强化工程管护。“长治”工程的实施对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辖通川、万源、达县、宣汉、开江、大竹、渠县等 7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 1.66万 km2,总人口 657万人。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高坡陡,加上受季风影响,降雨集中、暴雨频繁,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 1.06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64%,土壤侵蚀模数5 874 t/(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着达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从 1989年开始,达州市的 7个县(市、区)相继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长治”工程的实施为当地治穷致富创造了机遇。

1 “长治”工程建设情况

自 1989年以来,全市共投入 “长治”工程建设资金80 106.43万元,包括财政资金 19 979.35万元、群众投资60 127.08万元;投工 10 244.49万个,移动土石方量12 620.46万 m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 852.96 km2,其中完成坡改梯27 167.31hm2,营造水保林 110 578.24 hm2,栽植经果林40 869.81hm2,种草 2 466.63 hm2,实施封禁治理 118 676.66 hm2,推行间作套种保土耕作措施 85 536.98 hm2,整治塘堰1 771座,兴建蓄水池 14 741口、排灌沟渠4 613.83 km、沉沙凼439 537口、谷坊 18座、拦沙坝 28座,修建田间作业道路 144.41 km。

2 “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新的农业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居环境日渐改善。“长治”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1 生态效益

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36.76%提高到治理后的53.86%。相比治理前,治理后治理区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 832.6万 t,年新增拦蓄径流 83 986.45万 m3。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水,在全市暴雨频繁、降雨持续时间长、日最大降雨量达 180mm的情况下,“长治”工程发挥了拦蓄洪水、调削洪峰的作用。据测算,期间治理区共调节、拦蓄径流 5亿 m3,拦截泥沙 1 300万 t,防洪减灾效益超过 1亿元。

2.2 经济效益

治理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虽然农业人均耕地有所减少,由治理前的 0.12 hm2调整为治理后的 0.09 hm2,但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 0.05 hm2增加到 0.06 hm2、农业人均经果林由 0.006 hm2增加到0.017 hm2、粮食产量由 5 295 k g/(hm2·a)增加到 6 390 k g/(hm2·a)、农业人均产粮由 469 k g/a增加到 516k g/a、农业人均产值由 2 326元 /a增加到 3 249元/a、农业人均纯收入由1 198元/a增加到1 680元/a、贫困人口由 2.94万人下降到了1.82万人。

2.3 社会效益

20多年来,全市各级水土保持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长治”工程与服务“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当做“长治”工程建设的根本目标,努力改善治理区人居环境。

(1)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在万源市黄溪河、荆桥铺、付家河小流域和达县麻柳河小流域以及通川区石龙溪小流域,饮水困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通川区、达县、万源市水土保持局结合“长治”工程水系建设,采取水保部门支持建设材料、群众自觉投劳的方式,整治塘堰,大力兴建排水沟、过滤池、蓄水池,并在池上加盖封闭,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而且保证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田灌溉。

(2)增强旱情应对能力。2006年,达州市发生了特大旱灾,有 494万人不同程度受灾,201万人、24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 39.58万 hm2、成灾 22.84万 hm2、绝收 4.55万 hm2,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13.076亿元。在抗旱保苗的过程中,“长治”工程在达县的管村、九岭、金檀等治理区兴建的蓄水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管村镇的大梁村和高寨村的 10口蓄水池和 1座石河堰蓄水总量 5 000 m3,可抗旱保苗近 10 hm2。

3 “长治”工程建设经验

“长治”工程实施的 20年是达州市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 20年。达州市“长治”工程治理经验主要体现在“九抓九强化”。

3.1 抓目标责任,强化政府领导

第一,强化政府领导。从 20世纪 80年代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达州市人民政府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均成立了以市、县(市、区)长或分管副市、县(市、区)长任主任(组长),各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水保办。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通川区、达县、宣汉县、万源市、大竹县水保办相继改为水保局。建立政府领导机构,做到了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奠定了实施“长治”工程的基础。第二,抓好目标管理与责任落实。1997年起开始实行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达州市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委、县(市、区)政府在 2004年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督办的 10件大事之一,2007年将其纳入惠民行动,2008、2009年纳入民生工程。市、县业务部门,各县(市、区)水务局与水保局(办)以及水保局(办)与工程技术人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保证了“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3.2 抓水保宣传,强化国策意识

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来,达州市各级政府、水务水保部门始终把水土保持宣传,把增强全民、全社会水保国策意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利用大小会议、广播、电视、专栏、板报、简报、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宣传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领导、面向工矿企业、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广大群众。各县(市、区)水保宣传人员经常深入开发建设单位和工矿企业,深入社区和农村院坝进行宣传,充分调动全社会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全民水土保持国策意识。特别是在每年的世界水日、水法宣传周、3月份的科技三下乡、“6.29”水保法纪念日等,全市都会集中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普及水土保持知识。

3.3 抓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

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切实加大预防监督执法力度是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为此达州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预防监督执法工作。①重视水土保持地方性法制建设。各县(市、区)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地方规范性文件,以县(市、区)政府公告形式划分“三区”,严格按照公告指导辖区内的水土保持执法工作。②狠抓“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加大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例如,渠县人大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对县域内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监督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编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实的,督促其落到实处,并依法严肃查处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和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③依法行政,规范行为。为了认真贯彻水保法律法规,各县(市、区)严格办案程序,制定了办案岗位责任制,按照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复议的程序,依法行政。④部门联动共同监督。例如,宣汉县发改委、经贸委以及国土、建设、交通、环保、煤炭、水利等部门都将水保方案作为开发建设项目申报立项不可缺少的前置条件。⑤严格行政许可。对征收项目、对象和标准进行公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标准执行,杜绝了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使全市预防监督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3.4 抓示范建设,强化典型带动

“长治”工程在达州市的成功实践,给巴山渠水的广大农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带来了希望。1999年 3月,达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长治”工程大样板的工作思路,下发了《达州市创建“长治”工程大样板的实施意见》,拉开了全市创建“长治”工程大示范区的序幕。2001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将通川、达县、宣汉、开江、万源 5个县(市、区)列入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范围。2002年 8月,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率专家考察了达州创建“长治”工程大示范区的建设情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达县的百节、宣汉县的瓦窑被水利部列入了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并于 2008年顺利通过水利部的验收。

3.5 抓整体推进,强化项目整合

为了提高“长治”工程的综合治理水平、推动大示范区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围绕加强工程质量,发挥投资效益,大规模、大示范、大带动的治理工作思路,采取政府导演、水保规划、部门协作、全民共建的运作模式,注重把“长治”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水利、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和以工代赈、土地治理、扶贫等相结合,与大户承包、业主开发相结合,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以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水土保持民生工程,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全市相继建成了通川区苦竹溪小流域徐家坝村、达县赵家沟小流域桂花村、达县高母寨小流域高寨村、大竹县黑水河小流域寨峰村、渠县清溪小流域望江村、宣汉县黄金槽小流域黄金村、开江县袁家沟小流域谭家嘴村、万源市庙沟小流域鞠家坝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水保服务“三农”、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治理区的新农村建设。

3.6 抓工程质量,强化建管机制

20多年来,为了搞好“长治”工程建设,达州市积极探索创新建管机制。各县(市、区)实行了项目责任主体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制、工程建设公示制、县级财政报账制、群众一事一议承诺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等,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资金安全。同时,积极强化治管结合,狠抓工程运行期管理。工程建成后进行了产权确认,与所在乡(镇)办理了移交手续,签订了责任书。治理乡(镇)、村、社均制定了管护乡规民约,乡(镇)政府下发红头文件,村社公示上墙,并聘请了管护人员,采取“三定、三落实”措施,即定工、定员、定酬,组织、人员、经费落实,有效地保护和巩固了治理成果,使综合治理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3.7 抓探索创新,强化科技含量

达州市在 20多年的“长治”工程建设中,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达县、宣汉、开江县积极探索推广应用混凝土预制件,大竹县、开江县将发电厂的粉煤灰与水泥混合开发出了新型建筑材料——粉煤灰条型柱,并将该技术用于坡改梯及水系工程建设,既降低了工程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3.8 抓服务“三农”,强化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服务“三农”,是达州市实施“长治”工程的指导思想。在“长治”工程实施中,达州市始终坚持把水土保持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切实解决农民最需解决的问题。

3.9 抓效益发挥,强化工程管护

①办理产权移交。项目竣工验收后,各县(市、区)水土保持部门及时将已竣工的工程移交给所在乡(镇),并签订责任书。乡(镇)与工程所在村村民委员会签订责任书,将工程的使用权、管护责任移交。②成立管护小组。办理产权移交后,村委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管护小组,将坡改梯工程直接划分给农户自行管理使用,对水系道路工程及水保林等进行统一管护。③对蓄水池进行拍卖。各地以乡(镇)政府的名义对蓄水池等进行拍卖,落实产权,发放产权证。④在蓄水池池壁上标注标志,包括井深、容积、建设单位、管护单位、管护人、建设时间,可有效地保障行人的安全。

4 结 语

20多年来“长治”工程的实践是达州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后达州市水土保持的长足发展,对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S 157.2

C

1000-0941(2010)10-0049-03

马仕林(1954-),男,四川大竹县人,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0-07-15

(责任编辑 李杨杨)

猜你喜欢
长治达州市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达州市达川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春风行动”
长治:考察调研 绿色防控
长治药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山西长治:“三级联动”保“三秋”生产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当当鼓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