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华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宁夏 银川 750021)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做好宁夏地质工作,对于宁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的地质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成就显著,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基础地质方面,先后完成了全区1∶5万~1∶35万地质矿产系列图,1∶25万区域地质图,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大部分基岩区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宁夏东南部1∶100万航磁测量和1∶20万重力测量;部分完成宁夏1∶20万、1∶10万或1∶5万航磁测量和全区1∶20万化探扫面和1∶5万化探测量;完成了宁夏地质与矿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编制了陕甘宁成煤区成矿远景区划、宁夏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宁夏区域地质志、宁夏矿产资源及利用图、宁夏成矿区(带)研究报告、宁夏及邻区1∶20万地质图、宁夏矿产资源系列图,开展了宁夏矿产资源研究。
在矿产勘查方面,截至目前,全区已发现各类矿产65种,已经探明具有一定资源储量的有31种,发现矿产地357处,其中大型矿床75个,中型矿床108个,小型矿床174个。累计发现煤炭保有资源储量约303亿t,预测资源量1 055亿t;石膏保有资源储量25亿t,预测资源量526亿t;硅石保有资源储量4 105万t,预测资源量213亿t;水泥用石灰岩保有资源储量4 8142万t,预测资源量71亿t;冶镁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2 630万t,预测资源量5亿t。
几十年的工作成就,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而且为后续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在为过去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看到宁夏的地质工作现状,与国家“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地质找矿能力,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的要求相比,与宁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宁夏的地质工作还有许多事要做。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宁夏的地质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①基础地质研究不够。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在内的大陆动力学机制依然不清。贺兰山中段、香山西缘、月亮山等重要地质构造带和成矿带的基岩出露区,还没有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②矿产勘查工作深度普遍较浅,全区地质勘查深度主要集中在300m以浅,而对300m以深的情况知之甚少;③一些地区尚属找矿工作空白区。譬如,由于新生界覆盖,贺兰山西麓、卫宁北山北麓和西麓、西吉盆地等成矿有利地区的地质工作开展程度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④广义的环境地质工作刚刚起步,在许多领域我们的工作尚属空白。⑤由于受到地质找矿大环境的影响,结合地区优势矿产开展的勘查工作显得薄弱。
地勘单位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地质工作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并分体运行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但地勘单位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进展缓慢。
对公益性地勘单位来说,理应是以充分完成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己任,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不少所谓的公益性地勘单位在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更多地在务商业性地质工作之实。问题是公益性地勘单位的资源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把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投放在商业性地质工作之上,就意味着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部分懈怠,对其充分完成好公益性地质工作不利。而对商业性地勘单位来说,市场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想生存和发展,足量的资本是必要的。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使得地勘单位普遍缺乏资本积累,大部分地勘单位只能充扮打工者的角色,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步履维艰。
在市场经济中,矿业权是地勘工作的生产资料,是开展地质工作的对象和前提。地质工作要正常开展,离不开矿权、劳动力和劳动工具的充分结合。矿权、劳动力和劳动工具是资本的化身,地质工作的经济价值就是通过劳动力和劳动工具作用于矿权,来实现矿权的增值。
现行的探矿权招拍挂政策,从市场配置资源方面有其积极作用,有利于从资金角度保障地勘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我国地勘行业特殊的历史渊源,真正拥有地质技术者却缺乏勘查资金,而多数拥有雄厚资金者却缺乏真正的地质技术。因此,在并不完备的市场经济初期,技术与资金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结合,这就造成矿权、劳动力和劳动工具难以充分结合并发挥效能。过分的强调招拍挂,漠视了地勘技术拥有者,尤其是原国有地勘单位技术能力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地质工作处于低谷,社会对地质方面的人才需求锐减,同时地质院校对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度停滞,造成地质人才大量流失。尽管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当前社会上具有一定地质工作经历的人员相对较少,地勘单位的技术人才更加缺乏。由于技术人才缺乏,地勘单位人员结构呈现出工勤人员相对富裕,而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的局面。这种技术人员数量的绝对和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技术实力,制约了地勘单位高质量完成地质工作的实现。同时,由于当前地勘单位的职能定位还不够充分明确,多数地勘单位事业与企业的双重身份,造成分配激励机制存在制度缺陷,致使不能很好地激励广大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有限人力资源潜能的激励方面,地勘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
与地勘单位技术人才缺乏、激励机制滞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质的工作的需求是历史上最为旺盛的时期,地勘技术的能力增长,滞后于地勘事业发展的需要。
客观地讲,当前的地勘工作还处于转型时期,不仅存在地勘单位事业化和企业化的困惑,而且存在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和梳理。虽然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地质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体落实实施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地方。
事实上,社会对地质工作在机制上缺乏战略性安排,在资金计划上缺少经常性预算。由于工作规划缺乏战略性,地质工作表现出了临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丧失了连续性。拿公益性地质工作来说,导致的结果是工作任务时多时少,在项目任务多时,显得人员、设备等资源不足,捉襟见肘;而在项目任务少时,显得人员富余、设备闲置。这些情况,不利于地勘单位从长远考虑其人员和设备的基本构架,不利于地勘单位的稳定和发展。
地质工作是一门科学,人类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研究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后续地质工作的基础。地质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风险高,探索性强。人为地跨越地质工作阶段,使得本来高风险的地质工作风险更大。现实中,一些地勘单位过分重视矿产勘查,而轻视基础地质研究,结果是有些地质项目匆匆上马,然后又不得不下马,欲速不达,事倍功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与矿产勘查工作相比,基础地质研究难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而且需要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是许多利益方不愿投入工作的根本原因。但是,地质工作的科学性铸就了我们必须讲求科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只有遵循地质规律,才能降低地质工作的风险,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宁夏地处我国东西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相邻周边省区都有比较大的找矿发现,但由于本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我们要树立找矿信心,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科学部署,深入持久地开展工作,就有可能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是历史上最为迫切的时期,加强地质勘查,实现找矿突破,缓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为现代化建设以及区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地质工作要充分突出地区特色,突出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合理规划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监测评价;以整装勘查为主线,针对优势主攻矿种,选好远景靶区,统筹部署勘查工作;提高宁东地区能源勘查工作程度,主攻宁南弧形构造带的金属矿产,加强贺兰山地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
地质战略规划是地质工作的纲领,做好战略规划是开展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前提。我们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积极落实省部协议,做好地质战略规划。
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项目的落实实施。工作机制是完成地质规划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地质目标的实现。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实施,是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的重要环节,地质工作能否最终实现找矿新突破,项目实施是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地勘工作新机制。我们正处于新旧两种机制的探索和转换的过渡时期,旧的体制基本破除,新的机制尚不完善,加快地勘改革步伐,缩短探索转换时期,有利于地勘工作尽早步入新轨道。尤其是在国有地勘队伍尚属地勘工作主力军的今天,加快地勘改革,明确各方关系,有利于地勘单位尽早谋划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有利于消除地勘单位瞻前顾后的心理惰性。地勘改革,还应包括矿业权管理制度的完善,“招拍挂”的矿业权管理方式,在充分考虑资金要素的同时,还应兼顾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关系,使生产活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都能得以发挥。
地勘工作中的产学研,基本涵盖了地勘工作的主要方面,产学研不仅是地勘工作中的一种分工,而且代表了地勘工作构成中的不同强势。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对于解决地勘后备人员培训、知识更新、理论创新、技术运用、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由于产学研单位的行政归属等问题,地勘工作中产学研的紧密联合显得不足,而地质找矿的直接实践者——生产单位的科
研力量相对较弱,这也是影响今天地勘生产单位普遍地质科研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各方面的优势,形成新的地质工作新合力,有利于减少工作盲目性,降低地质工作风险,提高勘查工作效率,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
(5)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努力探索制度化的地质工作新机制
如何履行好“资源保障与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是我们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地质灾害、城市规划、基础施工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地质工作。随着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大地质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尤其像我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地质工作已经呈现出常态化的社会需求。
地质工作社会需求的常态化,需要建立制度化的地质工作新机制,尤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地质工作领域,更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保障构架。因此,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机制,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从战略角度规划地质工作的未来,有利于国家矿产资源的长远保障,有利于地质工作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