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红,栾连航,刘邦,庞景荣,倪薇
(1.伊春林业科学院,黑龙江 伊春 153000;2.伊春林业勘察设计院;3.黑龙江大学)
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别名膜荚黃芪、卜奎芪、口芪,系豆科黃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根供药用,是著名的滋补中药材,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体虚自汗、利尿、等功效,黄芪的根含异黄酮、胆碱、甜菜碱、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可预防感冒,治疗慢性气管炎,防白发及乙型肝炎等症,其对乙肝表面拉原(HBSA克)阳性有较好的疗效,能使阳转阴及其他指标得到改善,药理研究表明: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能使冠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末梢血管扩张,循环顺畅,降低血压及利尿作用,是医疗常用的地道药材。
黑龙江省是黄芪主产区之一,黄芪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宁夏、青海、四川等地,但产于我国东北的黄芪俗称北芪,北芪是畅销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优质地道药材,据有关资料统计黄芪国内外市场的年需求量在600万kg以上。野生黄芪资源逐年减少,人工栽培潜力巨大,各地可建立固定的人工繁殖基地,解决民有林以短养长问题。
黄芪高0.5~1.5m,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根头部径1.5~3cm,表面淡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cm,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有花10~25朵,小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窄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淡黄色,长约1.6cm,旗瓣三角状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cm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膜荚黄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光喜凉,耐旱,耐寒,怕涝,怕粘,适宜生长在林缘、山地;适宜在年均气温-3~9℃,有效积温3000~3300℃,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40℃,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8℃,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水性强的砂质壤土,中性及微碱性地块上生长。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含砂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不宜在粘土和盐碱地上种植。
平地栽种应选地势高燥、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好的砂质壤土。山区宜选土层厚、排水良好的向阳坡地,坡度为5~10度较好,土壤孔隙度以大于30%为宜。忌涝洼和土壤粘重地,对选择好的地块要认真细致的整地,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全面深松,深度为40~50cm,清除地内残根,残草、整平、耙细,需施厩肥和堆肥2000~2500kg/亩,过磷酸钙 25~30kg/亩,施肥后对土壤进行消毒,每平方米均匀拌入5%辛硫磷粉剂30g。作床,床宽1.1~1.3m,步道宽0.4~0.5m;也可作成行距60cm的大高垄或行距40~50cm的小高垄,在其上条播。黄芪主要用种子繁殖,可分为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小面积栽培采用育苗移栽方法,产量较直播高30%~45%。大面积栽培还以直播为主。
2年生的黄芪才开花结实。一般果荚成熟下垂,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种子变为棕褐色时进行采收。黄芪荚果成熟有先后,最好分期分批采收。采回后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然后晒干,脱粒,去杂物,贮藏。黄芪种子有硬实现象,一般情况下硬实率可达35%~65%,饱满硬实的种子的发芽率低于 25%,一般播前要选择籽粒饱满,有褐色光泽的优质种子作为播种用,并对它进行处理。种子处理是将饱满无虫蛀的种子与粗砂等体积混合,用碾子轻轻碾至划破皮而不损伤种仁为止,也可以用50~60%浓硫酸浸泡种子3min,然后迅速置于流水下冲洗0.5h,洗去种子表面残余硫酸,待种子稍干后,再将处理过的种子用50%多菌灵粉剂拌均匀,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另一种方法是将种子放在开水中搅拌1min,立既加入冷水调到40℃,浸泡2h,捞出种子,再用5号ABT生根粉3~5μ g/g水的溶液泡 2~4h,再装入布袋内催芽闷种12h,待种子外皮破裂时播种。
黄芪春、夏、秋均可播种,春播一般于5月初至5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6~8℃时进行,播后10~15天可出苗。夏播于6月初至6月末雨季到来时进行,这时土壤水分充足,气温高,有利于出苗,播后7天左右即可出苗。秋播于地温稳定在2~6℃时播种或结冻之前进行,秋播应注意适期晚播,目的是保证种子播后不萌发,以休眠状态越冬,第二年春季出苗。
黄芪主要采用穴播和条播两种方法播种,其中以穴播方法较好。穴播可按25cm×25cm穴距挖穴,每穴下种3~10粒,覆土1.5cm,然后用木磙子压实,每亩下种量2~2.3kg,因黄芪幼苗细弱,略有蔽荫易成活,所以有的地方将黄芪与农作物一起播种,这些伴生植物生长快,且根系发育较慢,可以为黄芪提供蔽荫,待黄芪出全苗后,结合第一次除草将伴生植物拔去。
由于3~4年生黄芪根扎入土层深处40~50cm,起收时费工费力,故近年来部分地区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进行黄芪栽培生产,育苗1年后起苗斜栽,栽后2年采收。这样还可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育苗选地整地要求与直播田相同,下种量加大到3kg/亩左右,移栽可在播种当年9月末至10月上旬进行。也可在次年初春5月中下旬越冬芽未萌动前进行。选根条长,粗壮,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进行移栽,移栽时按行距40~50cm开沟,每公顷用黄芪25~30万株,每栽5~10m左右时覆土,踩实,浇透水。
在黄芪收获时剪去芦头下3cm的一段,株距9~10cm,每亩留苗2~2.3万株,定植前用5号生根粉5~10μ g/g水的溶液浸泡10~15min后再定植。
3.7.1 间苗、定苗。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弱,直播田不宜过早间苗,一般在苗高6~10cm,五出复叶出现后进行疏苗,当苗高15cm时定苗,条播按株距10~20cm定苗,穴播每穴留1~2株。如缺苗过多,应及时补栽补种,以补种为宜。
3.7.2 松土除草。黄芪苗出齐后即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除为主,切勿过深,特别是整地质量差的地块,除草过深会使土壤透风,干旱,易造成小苗死亡。一般一个生长季节除草3~4次为好。
3.7.3 水肥管理。黄芪栽培生产在定苗后应追施化肥,一般施硫酸铵5~10kg/亩,过磷酸钙5kg/亩,可加速生长,提高产量,特别花期追施过磷酸钙5kg/亩,对于提高结实率种子饱满度有良好效果。黄芪幼苗期和返青期需水较多,有条件的地区可于播种后或返青前进行灌水,在生长阶段则应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3.7.4 打顶。为控制黄芪植株生长的高度,减少地上部分养分的消耗,加大根部养分存量,达到增产的目的,可以于6月末至7月中旬以前打顶即可。
采收黄芪根一般膜荚黄芪要2~3年,蒙古黄芪3~4年,秋季地上部茎叶枯萎后采挖,注意防止挖断主根和损伤根皮。9月中旬至10月初用深松机采挖后,人工拔取,除掉芦头及地上茎,水洗去掉泥土,晾干捆成小捆,用纸箱定量包装。
根部挖出后,去净泥土,趁鲜切去根茎(芦头),剪除须根后暴晒至六七成干时,将根理成小把捆扎,再晒至全干,放通风干燥处贮藏。一般产干品153~200kg/亩,高产的可达330kg/亩。产品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黄白,粉性足,质坚而绵,味甜为佳。统货则要求干燥,无芦头、无须。根,不霉、不焦、无泥、无杂质即可。
多发生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高温多雨季节,病株叶逐渐发黄脱落,最后地上部枯萎,根部完全腐烂。防治办法,注意田间排水,也可用800~1000倍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灌根防治。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成虫产卵于荚果或花苞上,幼虫卵乳化后蛀入荚果内危害种子。7月上旬至10月上旬危害严重。幼虫老熟后在土中化蛹,整个一生可危害很多荚果中的种子。防治方法冬季深翻土地,冻死越冬虫体;不连作,亦不与其他豆类轮作;在花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10天1次连续数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此外,黄芪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蚜虫,豆荚蝇等害虫的危害,可用敌百虫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进行防治,7天喷雾1次连喷3~4次为好。
开花前到结荚初期用200倍的敌百虫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即可,也可在虫害发生期用80%的敌敌畏乳油进行田间熏蒸。
病原是真菌中两种子菌,该病危害叶片及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及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蔓延至覆白粉,后期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枝枯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以7月以后发病最严重。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20倍波尔多液喷施,也可用800~1000倍多菌灵或800~1000倍甲基托布津喷施,每12~15天喷1次,盛夏发病高峰期每6~10天喷1次;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烧毁枯落物,实行轮作,切忌与豆科作物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