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多价贱谁之过?——温志芬等行业领袖华南论剑

2010-02-11 22:36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0年4期
关键词:养禽温氏养鸡

1.如何拯救泥足深陷的三黄鸡产业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论坛主持人):

2年前,当猪价非常之高的时候我们的猪场就得到了母猪补贴,却没有公猪补贴,不重视公猪——搞性别歧视。在补贴让猪场趋之若鹜时,我就说:在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农业出现问题的祸源之一。谁都知道补贴会导致扩产,过度扩产的后果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谁也把握不住“往前冲”的心态——“过度”的界限究竟在何处?现在的“产量过剩”是谁造成的?是养禽最多的温氏吗?

我国养禽业亦然:我所见到的各位家禽养殖企业老总在2006、2007三黄鸡非常挣钱的时候,就把挣的钱拿来进一步扩大规模。大家都知道,只要这样的规模扩张1~2年后,鸡价肯定会跌。当时为什么他们都作出扩产的决断呢?

两广的家禽企业成天琢磨着协议减产和卖活鸡,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引导终端消费量上升和卖死鸡?禽业公司只热衷于搞生产,养好了以后直接卖给鸡贩子就了事,能不能多研究一下市场,研究一下消费者消费习惯?把市场的需求引导出来,用需求抵消掉增长的生产量?我们更多的是要使消费鸡肉变得更诱人,让消费者“乐着吃”!

2.培育消费文化 拓展行业空间

温志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 :

我感觉协议减产难以实现,因为现在我们的企业都处于自由流通的商品经济中。

假如说广东、广西达成限产的目标,我们又怎样跟湖南、江苏、浙江来达成一个限产目标呢?所以,协议减产难度非常之大。其中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困难,北方的白羽肉鸡,他们控制产量相对来说比黄鸡容易得多,因为它全部是从国外进口,其产量高度集中于约60家最大的企业,他们曾经一起开了一次会,决定减产,但是过了半年之后又反弹了。

目前生产量过大是因为2006年大家都赚了大钱,所以大多数人都扩大了产能,我们温氏也扩大了生产。对于我们在座的中小企业来说,假如2006、2007年不扩产,他就永远是个体户。扩产是企业升级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做法势必让这一路走下来的竞争更加激烈。

现在大家的产能都上来了,要压缩下去确实很难,因为压缩也亏损,不压缩也亏损,唯一可取的办法,就是把消费市场诱导出来。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希望,这几年我们投了几千万做市场研究。我就希望我们协会、政府各方面联合起来,共同把广东、广西的土鸡(三黄鸡)消费文化做出岭南特色来。我相信通过这条道路,大家的产能可以消化,甚至还可以继续做大——我想应该是有这个可能的。

我觉得现在三黄鸡的市场并没有绝对的饱和,一些小县城的家禽市场还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小型养禽公司开发这些地区的市场比大公司更有利。比如新兴县天堂镇大概每天销出1500~2000只鸡,那边的市场零售价是9元左右。相比之下,送货距离在20公里内,我们公司的批发价是6.5元,我们的中小企业可以就近开拓类似天堂镇这样的市场。

3.稳量增质——保持带领农户致富的活力

周智美(开平市合民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觉得协议减产对我们小企业来说,减产不减产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自2008年以来的这几年一直处于熊市阶段,对于我们小企业来说,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提高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从深练内功上挖掘发展空间。

对我们小企业来说,面对像广东温氏这样的大型养殖企业,我们只是协调各自不同的优势发展空间。温氏有他们自己的优势,我们小企业有我们小企业的优势。

我觉得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还带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我觉得三黄鸡这个行业仍处于小农经济发展阶段,产品基本上在两广自产自销,我们应该把这个市场做大一点,或者把鸡分割以后往全国各地销售,这样我们的产能就不过剩了。

以前,我们扩大规模也是希望公司能更多的盈利,但是市场行情真的难以判断。

如何始终保持着带领我们的合作养禽户致富的活力,对我们公司来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农户跟你合作养鸡,多是倾其所有来养鸡,都指望家禽业带来家庭收入中的绝大多数的现金。

虽然我们在行情不好的时候给养禽户一些补贴,但是企业能给养禽户的“补贴”数量毕竟不多,对于他们的生活确实是杯水车薪,大家坚持一两个月可以了,到了三个月就麻烦了,因为公司在“公司+农户”模式下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带领农民致富。

“公司+农户”是双刃剑,我们的目标是更加熟练地使用这柄双刃剑,保持稳固发展。具体措施就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抑制数量方面的大规模扩充。

在我们从事了这个行业10多年,2007年之后经历过一个小洗牌,到现在为止,散户基本上绝迹了。家禽行业内,以“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中小企业占养殖实体的大多数。

我估计若干年之后,我们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能又被淘汰掉一部分了,慢慢就向规范化和集团化发展。

4.打破沉默 深究市场

黄永禄(广东参皇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开平市禽业协会会长):

在协议减产这方面,我觉得大家都知道这个行业有产能过剩的困难,我们要分析如何解决,在沟通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议性减产。但是总体来讲,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产能过大。

因为现在各个企业都要维持自己企业的生存、产量和规模,所以大量减产是不可能的。但是控制自己的规模,每个企业能够减2%~5%,如果大家一起执行的话,把养殖时间稍微控制一下,由30天延长到35天、40天,这对缓解产能过剩也有不小的作用。禽业公司老板只顾生产,都没有去专攻市场,的确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不足之处。如果养殖业能够像工业企业那样去攻克市场的话,我相信三黄鸡的消费量也会增加。

我觉得不单是大企业,各个企业都应该关注市场。比较好的办法,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市场开拓。现在所有的养鸡老板都不在乎卖鸡,只在乎养鸡,如果能够把养鸡的精力拿一部分到卖鸡上,产品销量应该会上升。因为我们养鸡企业对吃鸡的文化基本上没有进行宣传,而且每个企业都只是在默默地去养。

5.“公司+产业化工人”之路

刘欢(《动保一线》特约记者):

刚才大家都比较认同从开拓市场的角度解决“生产相对过剩”,我们能否改进现在养禽企业通常采用的“公司+农户”生产组织模式来寻求新的发展?

可以把农户变成养鸡企业的农业产业化工人。在土地流转顺畅实施的条件下,把养禽企业与养鸡户的目前类似于股份合作的关系,变为劳务聘用关系。这样一来,养禽企业对产量的控制就更加得心应手。

在此基础上,再将发达国家常用的“农产品配额生产”引进到家禽行业,给疯跑的禽业市场烈马勒上一条“计划”的缰绳,如今在座各位所面临的行业生存环境恶化等疑问是否就好解决得多了,“产多价贱”是否也将一去不复返?

6.杜绝“一哄而上” 远离产业危机

陈永(《南方农村报》主编):

时至2010年,三黄鸡深陷史上最长亏损期,持续低迷的行情令养户和养殖公司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如何扭亏为盈,走出困境,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公司+农户”模式的不断完善,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养鸡业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使养鸡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但在三黄鸡产业狂飙突进中,农业生产发展一哄而上的传统风格并未改变,当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加速扩张,其结果将是小农的消亡与寡头的形成。

更深一层看,“公司+农户”模式本身有着规模效益高、退出机制难等问题,与此同时共生了公司必须不断扩大规模且骑虎难下的因子,这决定了众多养殖公司在危机之下仍愿侥幸苦撑,而不愿割腕减产。可以说,目前三黄鸡产业的危机,与无视经济规律,无序扩张产能有着莫大关联!

眼下,业界人士急需认清市场走向和行业趋势,达成普遍共识,才能真正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将三黄鸡拉出行业危机的泥沼。

从长远来说,我们更希望行业内能够对行业的发展作出规划,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做出规划。同时,摆正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利益,这需要从政府职能的改造上去努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今天听了大家的讨论,我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这个市场发展到今天可以产生一些约束的机制。但是现在看来,没有一股力量来规划谁可以生产,谁不可以生产。我们想通过一个比较有效的系统来计划、协调大家的产能——虽然现在还没有达到。

不管怎么样,我们这个论坛最重要的是传达了行业真相,业内各位同仁就各自根据自己的企业状况做出自己的选择!

猜你喜欢
养禽温氏养鸡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虚拟仿真技术在养禽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高职养禽与禽病防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玫瑰基地里种草养禽
温氏股份拟8.1 亿元收购河南新大牧业61.86%股权
温氏股份:预计2016上半年净利润为69.73亿元~74.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