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勇军 吴曙琳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养生简单说就是在生活中保养生命。外在的生命活动是内在生命活动的体现,为内在生命运动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运动物质能量平衡的需要。内部生命运动是生命力的内在自主机制,一般情况下不便直接调控,而外在生命活动,即生活活动便于直接调控。因此通过调节生活可以间接调节内在生命运动,调节生命力而养生。《内经附翼◦医易》:“天下之万理,出于一静一动”,生活也表现为动静两种相对状态,如何通过调节此两种状态来养生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与人们直接相关,其动静日法则与养生最密切。
静的参考标准可有两种,即基础代谢状态和静息代谢状态。基础代谢是清醒状态下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 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静息代谢是全身处于休息状态,禁食 4小时后的能量消耗[1]。静息代谢状态较接近生活相对自然静的状态,可作为动静区分的基本参考标准,即接近于静息状态的生活可称之为静,超出静息状态较多的生活则称之为动。动按强度又可分轻、中、重。
节律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普遍特点,自然有自然的节律,生物有生物的节律,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2]。节律的构成包括周期、振幅、以及时相、峰值、谷值、中值等。生物节律是一种基本生命规律,动静养生必须遵循节律的法则,其中最重要的是日节律的法则。
在自然环境中,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们非常熟悉的节律现象有昼夜明暗、月盈月缺、潮起潮落、四季寒暑等。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受这些节律的制约。其中日节律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节律。一日当中,自然界的光照、温度等呈节律性变化,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如工作、娱乐、节假日等作息都是有节律性的,这就形成了社会环境的节律。各种日作息制度即社会环境的日节律。
生物节律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因素与自然界的环境因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不断完善以适应外界生存环境的变化;具有遗传性、可塑性、复杂性、与自稳态一致性等特点[3]。人体节律具有一般生物节律的以上特点,高频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等,中频如 24h节律 (或日节律),低频如月经周期等。其中约 24h的日节律是最重要的生物节律[4],如睡眠觉醒、体温、人体机能等。另外如某些激素、白细胞、机体状态、心脏机能等都有近日节律[3]。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谓:“夫百病者……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在 24h内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幅度、峰值、谷值等可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5]。认识生物节律可深入探索生命的本质、预防保健、治疗疾病、提高生存质量和人类工作效率。动静养生必须符合相应的节律,包括睡眠、摄食、运动、工作作息等都应如此。例如掌握体温节律,极有助于了解人体机能状态并据此调整月经、机能、时差[3]。同时外界的授时因子如光暗周期、环境温度、饮食节律、定时运动、电磁场力、声音周期、大气压力、社会因子等可对人体节律产生导引、协调或干扰作用[3]。节律紊乱必然对人体造成损害,天人相应,人体节律必须与环境节律相协调。动静安排应符合人体节律和环境节律。符合节律并促进内外节律的协调是动静养生的基本法则。在日常的养生中,合日节律是动静养生的日法则。
人体时刻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需要保持这种交换的平衡。《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人体既要保证充分的供给,也必须保证充分的排泄。生活动静可对这种平衡起主导性调节作用,保证物质能量交换的平衡也正是动静养生的日常法则。静以成形,为人体提供物质与能量;动以化气,产生各种生命运动。通过动静的调节可实现人体精气神的调节与平衡。物质摄入不足,可造成营养不良;摄入过多同样有害。能量摄入不足,可使体力、工效低下,人体适应力下降;而摄入过多已成为西方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很高,我国也出现了类似趋势[1]。动静需以体能为基础,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先静后动;同时应以生活为目标,需求导向,量出为入,以静合动,但都应保持动静的平衡,保持物质与能量的出入平衡,也是动静养生的日法则。
实际上节律协调和总量平衡都是阴阳平衡这一法则的体现,但阴阳平衡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动静生活包括工作与放松、睡眠与觉醒,也涉及整体局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内在外在、左右上下等;动神还可以分感性与理性活动,这些在两者之间都需要平衡,即阴阳平衡。
如动形与动神,两者相互影响,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损害。如血糖是大脑能够利用的几乎惟一的能源,运动中出现的低血糖首先影响大脑,使大脑供能不足会发生中枢性疲劳。脑力活动主要在脑部皮质,身体其他部分如缺乏运动,就失去了整体平衡;反过来,只从事体力劳动,忽视脑力活动,就会造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生活动静还可以影响其他功能,如运动可致免疫功能的改变[6]。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和层次考察,生活动静都应注意阴阳平衡,实现全方位的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阴阳平衡也是动静养生的日法则。
周述官 《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谓: “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中医养生学》[7]中提到的几个养生基本原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互涵、协调平衡、正气为本,都可以动静为中介来贯通;提到的几大基本原则: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保精、调息养气、综合调养、持之以恒,也必须通过动静调节来实现。
日常生活中,节律协调、出入平衡、阴阳平衡是动静养生的日法则。在一日之中,有日节律、日总量、日阴阳,具体到某一天,则与季节、地域、天气、节日以及各人的具体情况等诸多因素相关。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5.
[2]王凌.国外时间生物学进展 [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1:185.
[3]孙学川.运动时间生物学 [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9-135.
[4]李 然,彭小忠,曹济民.哺乳动物日节律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7:557.
[5]贺弋.生物节律与人类工效关系的探讨 [J].人类工效学,2003.1:53.
[6]关宇,巫苗苗,赵宁宁.重复性大强度运动大鼠在不同时期肌糖原的变化规律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70.
[7]王玉川.中医养生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