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莉
辽宁省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护理部(118002)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压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根据情况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又称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孕妇中80%以上为GDM,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20%。GDM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1%~14%,我国发生率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GDM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机会增加[1]。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所以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
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2009至2010年诊断为GDM的20例患者中,年龄22~46岁,平均34岁。给予胰岛素治疗,合理饮食及护理、运动等,分娩期平均住院日12d,20例产妇血糖控制稳定出院,20名新生儿健康存活。
2.1.1 健康宣教
做好孕妇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及健康宣教,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往往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担心胎儿发育不良、畸型,以及分娩过程中的母婴安全等,因此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给药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关心理解孕妇,科学分析和认真解答孕妇的疑问,提高孕妇对妊娠合并GDM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2.1.2 饮食护理
通过对20例GDM患者的观察,妊娠期饮食控制十分重要。16例GDM患者仅需合理限制饮食即可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但由于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完全要孕妇提供,所以糖尿病孕妇的饮食控制不能过分严格,理想饮食是既能提供维持妊娠的热量和营养,又不引起餐后血糖过高,即使是肥胖的孕妇,妊娠期也不应过分限制饮食,否则易产生饥饿性酮症,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制,每日分5~6餐,早餐主食量不宜过多,可适当选些粗杂粮、硬果类食品,补充膳食纤维和富含钙铁等食物。睡前进食1次以保证胎儿的需要,预防低血糖发生。
2.1.3 运动疗法
孕妇适度的运动可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及脂代谢紊乱,避免体质量增长过快,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和正常分娩[2]。运动方式可选择轻度运动如散步和中速步行等,持续20~40min,每天至少一次,于餐后1h进行。协助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若先兆流产或2型糖尿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易采取运动疗法。
2.1.4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准确使用胰岛素,用量必须精确计算,指导孕妇及家属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应用胰岛素的重要性,讲解胰岛素注射的种类、剂量、有序更换注射的部位及药物作用的高峰时间,并仔细观察用药反应。注射部位有无硬结,注射后有无头晕、无力、饥饿、心慌、出汗等低血糖反应,如有应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治疗。
2.1.5 病情监测
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晚期肾功能检测。用药时注意肾功能,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定期检测尿糖、尿蛋白、管型等,使尿糖尽可能控制在合理范围,防止妊高征出现。还应定期做B超和胎儿电子监护动态评估胎儿宫内安危情况。
2.2.1 选择合适的分娩时间和分娩方式,根据孕妇全身情况,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及胎儿的大小、成熟度、胎盘功能的情况综合考虑,力求使胎儿达到最大成熟又避免胎死宫内,如有巨大儿、胎位异常、胎盘功能不良、糖尿病病情加重,应采取剖宫产结束分娩,经阴道分娩者应密切观察产程和胎心音变化。
2.2.2 分娩过程中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应建立静脉通路,适当补充液体,随时监测床旁血糖,以调整输液速度,即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因人而异,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2.2.3 严密观察产程,做好记录,避免产程过长,严密观察胎心监护仪情况,有无胎儿宫内缺氧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必要时行剖宫产结束分娩。产时应特别注意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神志、出血量等,并做好相应抢救准备。
2.3.1 无论体质量大小均按早产儿护理。注意保暖、吸氧、早开奶。新生儿出生时取脐血检测血糖,并在30min后定时滴服25%葡萄糖防止低血糖,同时注意预防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多数新生儿在出生6h内血糖可恢复正常。必要时可缓慢滴注10%葡萄糖液30~40mL,每分钟10~15滴。
2.4.1 分娩后由于胎盘娩出,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下降,所以24h内胰岛素用量要减少至用量一半,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产后出血,可用广普抗生素预防感染,拆线时间可适当推迟,保持腹部和会阴部清洁。
2.4.2 产后绝对卧床休息,及时补充水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腹部及会阴伤口情况,子宫复旧情况以及恶露的量与性状,注意乳房的护理,防止发生乳腺炎。
2.4.3 产后由于母体内葡萄糖大量用于产生乳汁所需要能量和供乳糖合成基质,因而母乳喂养可使血糖降低。
做好宣教,指导产妇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生活规律,合理用药和饮食,保证信息和睡眠,搞好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适当运动和锻炼,注意避孕,定期复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1]乐杰,谢幸,林仲秋等.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板社,2008:150.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