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红霞 樊宝凤 杨素芹
发热是冬季感冒首发症状和急症,发热时间越长,越易出现并发症和出现危重症候。因此控制发热,尽快保持正常的体温,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1日-12月1日,我院对15例感冒发热患者采用刮痧加穴位按摩进行退热治疗,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8~15岁,平均12.8岁。按照中医学感冒发热辨证分型:风寒感冒发热型10例,风热感冒发热型5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时,经医嘱处理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抗炎等药液输入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伴随症状。当体温 <38.5℃时,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循督脉和膀胱经脉刮痧。刮痧前,背部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均匀涂正红花油刮痧油,用牛角板与皮肤成45°角进行刮痧,力量均匀,患者耐受为宜,刮至皮肤变为红色或紫红色、有痧点出现为度,刮毕让患者饮100~300mL温水,风寒感冒发热偏热饮,风热感冒发热偏温凉饮。而后盖被、平卧、选穴按摩。风寒感冒选合谷、侠白、孔最、列缺疏风散寒,解表宣肺;风热感冒选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尺泽疏风散热,清利肺气;选中穴位后用被盖将患者肢体和术者肢体盖好,术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穴位,减少暴露患者,每穴按揉频率100~120次/min,按揉3min。顺序左上肢、右上肢,由上穴到下穴,每日2次,操作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感觉,有酸麻胀沉感觉为得气,效果最好。操作完毕,严密观察神志、体温、面色、精神、皮肤温度、脉率、出汗等病情变化。
15例发热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实施刮痧和穴位按摩后,30min测体温均未升高,1h后测体温最高38.5℃;2h后测体温最高38℃。患者主诉背部刮痧部位似有热流从体内透出,全身感觉舒适,皮肤潮湿,有微汗,面色正常,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心率减缓,头痛头晕等症状减轻。入院第1日,经刮痧和穴位按摩后,15例发热病例体温均低于37.5℃;入院第2日,14例患者给予常规输液后体温均未超过37.5℃,1例体温在下午输液毕后测量体温38.1℃,给予增加饮水。穴位按摩2次,后测体温均未超过37.2℃,15例患者至出院,体温正常,病情痊愈。
3.1 健康宣教 在为患者进行刮痧按摩前,要应用中医学理论为其讲明刮痧按摩治疗发热的原理、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通俗易懂,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顺利实施中医治疗技术。
3.2 刮痧按摩时要关闭门窗,保持室温22~26℃,操作技术娴熟,防止暴露过久,复感风寒外邪,加重病情。
3.3 安置舒适体位 刮痧时患者去枕俯卧,头偏向输液侧肢体,输液侧肢体伸展与躯干呈90°,并放松,未输液肢体稍弯曲放于同侧头部旁边,保持患者舒适位,穴位按摩时同样也要保护输液肢体,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3.4 随时询问患者对实施操作的反应。刮痧按摩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脉率、精神、皮肤湿度等情况,不见好转要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5 刮痧按摩后鼓励患者多饮水 发热患者精神疲乏,可用吸管让其侧卧位吸水喝,减少体力消耗,利于正气恢复。必要时水中加少量果汁饮料,引导患者多饮水,以助汗出排毒,维持津液平衡。
皮部为十二经脉体表之分布,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步之所在,其功能为抗御外邪,传导病变[1],皮-络-经-腑-脏,是疾病传变层次。根据中医学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由皮部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发热是感冒之急症,中医刮痧和按摩治疗不受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刮痧和按摩可疏通经络,排泄淤毒,通调营卫,和谐脏腑,腧穴透达[2],循督脉和膀胱经脉刮痧,再辨证穴位按摩达到祛风散寒、解表通阳、肃肺调气和疏散风热、祛风通络、宣肺理气的目的,退热更彻底。应用激素类药物退热,必须在细菌感染有足量抗生素应用前提下才安全有效,且必须连用3d,副作用大,病毒感染不宜应用。扑热息痛类退热药退热时间短,汗出过多,水分易透支,易引起虚脱,体温易反弹,效果欠佳。物理降温湿度大,身体暴露过多,水温不宜保持,容易引起寒战,只是短暂对症治疗。应用中医治疗技术,既可治标,又可求本,达到标本兼治目的。简单易行,痛苦小,见效快,副作用少,在常见病治疗中优势明显。本法在感冒发热患者退热治疗中,立竿见影,阻断疾病向并发症和危重症候的方向发展,使患者平稳度过感冒发热期,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1]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
[2]李琳,等.刮痧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