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海南医学院附院 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
甘草泻心汤合赤小豆当归散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
李 楠
(海南医学院附院 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
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是治疗狐惑病主方,其方证与白塞病(BD)特征相符,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了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治疗BD的疗效机理,推广其在BD中的临床应用。
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白塞病;机理
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反复的口腔黏膜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神经和胃肠系统,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本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方法,西医多依赖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多易复发。早在东汉医圣张仲景就记载了类似的证候,并以“狐惑病”名之,且以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诸多临床研究验证其疗效显著。本文拟就其治疗白塞病的机理探讨于次。
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之方证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结合论中所述可以确定,张仲景之狐惑病即今之白塞病。其方证不仅包括口(蚀于上)-眼(目赤如鸠眼)-生殖器(蚀于阴)三联征,还记述了该病的多系统损害,如肠BD之消化系症状(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神经 BD之精神神经症状(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血管 BD症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关节损害(状如伤寒),所谓“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故状如伤寒,即内含感邪而发之病因,也指出部分患者可有寒热、肢体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是证用是方,故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乃是治疗白塞病之专方,即正治方。
关于BD之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微生物感染、体内存在易感基因、免疫激活、内皮细胞的活性增加和损伤及性激素影响有关[1]。而两方中所含的药物对BD之病理变化有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原微生物。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在BD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始动因素激活T淋巴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方中之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当归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可以截断其病原;(2)抗炎。BD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血管炎,病变部位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且B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可产生过量炎性细胞因子,参与BD血管炎病理过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清热解毒的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及养血活血的当归均具有抗炎作用。野村麻乃[2]研究发现,由小檗碱、黄芩苷、人参皂苷、甘草甜素组成的混合物具有明显抗炎、抗焦虑作用。该混合物基本再现了半夏泻心汤的活性,并认为炎症改善与人参皂苷、甘草甜素有关。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水平增高与BD的病情密切相关,抑制TNF α可明显减轻病情,控制疾病的发展及防止进一步的组织器官损伤。毛洁等[3]报道,BD患者血清中过高含量的白介素(IL)-1β、IL-2及 TNF α与其发病有关。KimMS等[4]研究发现,甘草泻心汤对单核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对Th 1类细胞因子TNF Q及 IL-1等有明显抑制作用,推测其对BD活动期亢奋的免疫功能有拮抗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功能恢复;(3)抗血栓及内皮细胞损伤。多种因素参与了BD患者的内皮细胞损伤和/或血栓倾向。静脉血管壁的血栓前状态是BD的特征之一。徐刚等[5]研究表明,BD患者存在高血黏滞度和红细胞聚集增多,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BD患者血液黏度的增高,使血液流动缓慢,一方面使红细胞释放氧的能力下降,红细胞通过微循环受阻,致组织缺氧、代谢失常;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血小板黏附聚集的机会,进而加剧血管炎症反应和组织器官的功能损伤。储钟禄等[6]报道,黄连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人参、甘草、黄芩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干姜的水提取物或挥发油、当归及其阿魏酸钠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通过这些药物的作用,有望改善BD的血液高黏滞状态及血栓倾向。NO在促炎症细胞因子如 IL-1、TNF α刺激下直接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胡渝芳等[7]报道,甘草泻心汤可使复方阿弗他溃疡(RAU)患者血清中NO及NOS浓度降至正常水平,故甘草泻心汤可借此机制缓解内皮细胞损伤,阻止BD的病情进展;(4)免疫调节。宋书林等报道,B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患者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而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引起溃疡病的发生。口腔及外阴乃至消化道黏膜的多发性溃疡也是BD的显著临床特征。胡渝芳等[7]研究发现,甘草泻心汤能改善RAU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这也可能是甘草泻心汤治疗BD取效的一个环节。如上所述,甘草泻心汤及赤小豆当归散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干预BD的发病,从而为临床应用其治疗BD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湿热毒瘀胶结脉络是BD的病机关键,而脾失健运是BD发病的内在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而受邪,其病则实”。诚如《金匮要略论注》所云:“大抵皆湿热毒所为之病。”尤在泾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湿热久羁,蒸腐气血,蕴生瘀浊,着于血脉,循经上攻下注,侵蚀皮肤黏膜,流注关节,甚者内犯脏腑,致变证百出。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为病缠绵,郁阻化热,或与天地之湿热淫气同气相求,湿热搏结,留恋不去,此乃 BD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之因。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清热解毒,化湿和中,补泄兼用。叶天士云:“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戴原礼曾指出“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诚点破天机之语。且方中参甘姜枣甘温益气健脾,以绝湿生之源,有标本兼治之妙。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行瘀排脓,退肿生肌,缓急止痛。赤小豆《药性论》谓其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别录》为其“主寒热……利小便墡,可使湿热毒邪从小便而去,给邪以出路,不宜等闲视之。当归和血补血、祛瘀生新。《本草纲目》言其“治痈疽,排脓止痛”。《医学启源》云:“眼痛不可忍者,以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又云:“血壅而不流利则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故连归合用能缓解BD之眼部病损。
大量临床报道也验证了经方的疗效。《金匮要略选读》转载用两方加土茯苓(生甘草一两,党参五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姜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赤小豆一两,当归五钱,土茯苓一两,大枣五枚)守方百余剂内服,6年之痼疾(眼、口、生殖器综合症)竟收全效,诚有方有守、善用经方者。王子和以甘草泻心汤随证加减治疗BD60例,同时用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结果均有效。范来补用两方并重用生甘草至300g治疗 BD,取效迅速,不易复发,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盖有故无殒也。常云龙报道辨证治疗BD138例,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蕴结型者,总有效率为94.2%,且复发率低。赵淑兰等本着标本缓急之原则,高热先用凉膈散加减,低热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BD47例,取得较好疗效。欧吉伟采用甘草泻心汤加丹参、郁金治疗BD 20例,3个月为1个疗程,痊愈14例,有效3例。方清文以当归补血汤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综合症32例,经12d 1个疗程治疗,治愈 21/32,总有效率93.8%。
笔者认为,临证使用甘草泻心汤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方中君药甘草当重用。张仲景用四两,约合今之62g,更有如上所述1剂用至300g者。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大剂量使用可有激素冲击治疗之效,特别是BD活动期患者可放胆用之,有缩短疗程、快速起效之优势,伍以清热利小便之赤小豆当无助湿壅气之弊;二是甘草可生炙各半处方。张仲景治“狐惑病”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而《伤寒论》中治虚痞之甘草泻心汤用炙甘草,甘草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炙用性温益气补中。BD多病程长,易于反复,需较长时间治疗,生甘草合芩连清热解毒,炙甘草合参枣干姜健脾土而益中州,久服无败胃之虞。现今不少医家从肝脾湿热论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BD亦获较好疗效。然金寿山教授曾指出:“欲求根治,以用甘草泻心汤为佳。因其病湿热上冲而复下注,上下交病须治其中。故用甘草泻心,甘草用量确须大量,使中气运而湿热白化”,实经验之谈。
如上所述,应用甘草泻心汤与赤小豆当归散治疗B D既有其中医理论依据,又有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疗效的支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更多的层面、角度探讨其药理学作用,以利于阐明其作用机理,推广其在治疗B D中的应用。
[1]赵绵松,黄烽.白塞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7):429-431.
[2]野村麻乃.半夏泻心汤对自身免疫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有效成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3):186.
[3]毛洁,李海如,郑建.白塞病患者血清 IL-1β、IL-2与 TNF α水平的变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3,10(2):74-75.
[4 ]Kim M S,Chung H S,Lee G.Inhibi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by the traditionalorientalmedicine,‘Gamcho-Sasim-Tang’ in mitogenstimulat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from Adamantiades-Beh et's patients[J].J Ethnopharmacol,2002,83(1-2):123-128.
[5]徐刚,刘美玲,况枝兵.白塞病血液流变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 9(2):116.
[6]储钟禄,姜云飞,王智慧,等.黄连素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抑制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 989,10(4):143.
[7]胡渝芳,张永忠.甘草泻心汤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血清N0及 NOS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3):143-144.
R256.39
B
1006-3250(2010)09-0801-02
2009-12-03
李楠(1965-),女,河北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内科心脑血管及风湿系统疾病的临床与教学研究。Tel:1300502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