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谨慎性的经济需求、监管制度及制度环境

2010-02-11 03:07:10胡鑫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稳健性契约代理

詹 雷 胡鑫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会计谨慎性由来已久,但其经济需求也即产生原因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不同于国外笼统研究会计谨慎性成因的做法,我们认为谨慎性产生的内在动因和经济需求包括契约以及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和税收;监管是直接导致谨慎性产生的外在原因;同时,谨慎性水平还受到诉讼环境、公司治理和国家体制等制度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外文献的回顾说明,正是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作用导致谨慎性的种种实证特征,如谨慎性水平的截面差异、国别差异、谨慎性的变化趋势等。同时说明,由于我国与西方在这三方面有较大差异,我国的会计谨慎性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实证特征,在研究上也需要采取有别于西方的研究思路。

一、会计谨慎性的经济需求

(一)契约及代理成本

在债务契约过程中,债权人承担了下跌风险且无上升潜力作补偿,如果没有一个机制降低他们的下跌风险,那么贷款人将拒绝贷款或要求一个更高的回报率来保护自己利益。谨慎性能通过下偏的会计数据降低债权人的潜在损失,提高债务契约的效率。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供了债务契约与谨慎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Choi检验了银行借款规模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银行借款占公司总资产的大小与谨慎性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1]。Frankel和Roychowdhury也发现财务杠杆比率与谨慎性显著正相关[2]。Asquith等指出当公司信贷质量下降时,可能会通过循环借款来增加债务规模,因此存在循环借款代表了债务规模的增加,而循环借款和谨慎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Flannery发现债务期限越长,代理成本越大,谨慎性越高[4]。Ahmed等控制了诸如收益率、公司规模、权益风险等与债务评级相关的公司特征变量后,发现债务评级越高,谨慎性越低[5]。Franzen等发现违约风险越高,谨慎性水平越高[6]。有学者发现有更多保护性条款的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更高、信息更不透明,这表明有更多保护性条款的公司可能代理成本更高。Zhang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保护性条款数量和谨慎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7]。El-Gazzar和Pastena发现保护性条款紧度(严格程度)与谨慎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8]。Peek等的研究表明关系型融资下需要较少的保护性条款,谨慎性水平较低[9]。在债务契约代理成本越高,谨慎性水平越高这一关系上,学者们从债务契约的不同特征进行的研究得到了相当一致的结果。可以说,债务契约是谨慎性产生的内在原因之一得到了较强的实证支持。

管理者与股东的契约中,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管理者可能有动机通过高估当期盈余和未来现金流量来高估企业价值,进而将股东的财富转移给自己,因此产生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谨慎性是一种能使契约更有效的机制,通过使用不对称标准——对坏消息的确认比对好消息的确认要求更高的可验证性,可以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预测,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越高,谨慎性水平越高。实证研究主要检验现金以及股权形式的薪酬契约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LaFond和Roychowdhury的研究发现会计谨慎性随着管理者所有权的下降而提高,与管理者所有权下降相比,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对谨慎性的需求更大体一致[10]。

(二)信息不对称性

一些学者提出信息不对称也是谨慎性的产生原因之一。由于成长期权的不可验证,产生了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管理者操纵提供了机会。会计谨慎性有助于向外部投资者保证收益不会被高估、损失不会被低估,是制约管理者操纵、缓和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价值下降而形成的均衡机制。当信息不对称增加时,谨慎性水平也将提高。

LaFond和Watts用PIN值和买卖价差作为信息不对称的替代变量,检验了信息不对称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并发现是信息不对称导致谨慎性[11]。有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所有权越大,内部人持股比例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在此基础上,Beatty等检验发现机构所有者持股比例与谨慎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平方项与谨慎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内部人持股比例及其平方项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结果并不完全支持信息不对称解释[12]。

(三)税收

由于财务报告与税务报告存在关联,企业为追求税负现值最小化,会对收益和损失作不对称确认,即延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这就是会计谨慎性产生原因的税收因素解释。

Shackelford和Shevlin总结发现,当财务报告与税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或者当税负压力增大时,财务报告将更加谨慎[13]。但Watts也指出,从世通公司等舞弊案例来看,财务报告优先于税负因素起到作用,而不是税收产生了财务报告中的谨慎性[14]。

在会计谨慎性的经济需求方面,相比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解释、信息不对称解释和税收解释,债务契约的代理成本解释无疑是发展更成熟、产生成果更丰富、得到实证结果支持更多的理论。

二、监管制度

前述结果表明:契约关系和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税收导致了会计谨慎性产生的经济需求,即便没有谨慎性的会计规则,仍有谨慎性存在的内在需求。而各国的会计准则等普遍将谨慎性作为会计处理、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则,这成为会计谨慎性存在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有必要满足第三方的要求,如果第三方要求谨慎性,那么监管者就应该促成谨慎性原则。这与签约各方在每份契约中规定会计谨慎性相比,基于包含有谨慎性要求的会计规则而建立的契约,可以节省契约成本从而更有效率。另一方面,监管者面临政治成本的不对称:当企业高估净资产价值和会计收益时,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更可能遭到批评。会计谨慎性能降低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政治成本。

如果会计准则对谨慎性的规定是因导致谨慎性的内在经济需求应运而生,那么当谨慎性的经济需求发生变化时,会计准则和规则也可能发生相应变化。安然、世通等事件发生之后,萨班斯法案(SOX)于2002年颁布,它极大地抑制了CEO和CFO们对资产的高估,一些财务咨询公司也开始建议他们的客户采用更为谨慎的会计。Lobo和Zhou检验了SOX颁布前后会计谨慎性的差别,研究发现在SOX颁布后,谨慎性水平显著提高[15]。

在西方,学者们更注重对会计谨慎性产生内因的研究,认为外在的监管制度并非会计谨慎性产生的主因,这与其会计行业的自律性特征以及信奉市场调节的传统不无关系。

三、制度环境

(一)诉讼风险

诉讼风险可按照对象分为审计、管理者以及企业的诉讼风险,相关文献检验了各类诉讼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

Basu在Kothari对美国1963~1990年审计师诉讼风险变化趋势的研究基础上,检验了谨慎性与审计师诉讼风险的关系,发现在审计师诉讼风险低(高)的时期,谨慎性水平较低(高)[16]。Holthausen和Watts也检验了谨慎性变化随审计师法律责任变化的趋势,发现FASB成立后,随着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提高,谨慎性水平也有所提高[17]。有研究表明大型审计公司的诉讼风险更高。Hwang等研究了雇佣“八大”审计公司和“非八大”审计公司的被审企业在谨慎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雇佣“八大”审计公司的企业谨慎性水平更高,这从另一角度提供了诉讼风险提高会计谨慎性的证据[18]。

管理者的法律责任保险能够降低管理者的预期法律责任,降低管理者的诉讼风险。因此,保险范围越大,预期谨慎性水平越低。Chung和Wynn采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保险范围和用于赔偿的现金作为替代变量发现,保险越高,公司盈余的谨慎性越低[19]。Seetharaman等的研究表明,随着1995年私有证券法律改革案的通过,管理者诉讼风险的降低导致会计谨慎性的降低[20]。

企业也承担诉讼成本,因此企业需要使用谨慎性会计,及时确认坏消息,降低诉讼可能性,减少诉讼成本。研究表明美国的诉讼环境较英国严格。Lang等发现在美国交叉上市的英国公司报告的盈余谨慎性水平较高[21],还有学者发现在美国交叉上市的加拿大公司具有更高的谨慎性。Ball和Shivakumar发现英国的公众公司比非公众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谨慎性,他们的解释是公众公司的诉讼风险更大;他们同时发现英国公司在IPO前后更具谨慎性,认为与公司上市行为提高了诉讼风险相关[22]。不同行业的诉讼风险不一样。Beatty等按照诉讼风险将行业分为高风险行业和低风险行业,检验其与谨慎性之间的关系,发现诉讼风险与谨慎性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22]。

以上证据均支持较大的诉讼风险、较严的诉讼环境是对谨慎性产生正面影响的因素之一。

(二)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包含所有保证公司资产的有效管理、保证资金提供者利益等的条款和机制,可以在会计谨慎性的应用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董事会在监管和控制高管行为、保护不同主体的利益,以及缓解代理冲突和改善契约效率方面起着核心作用。这些机制需要及时的会计信息,坏消息的提前确认可以为董事会提供更早的警示信号,让他们更早研究坏消息的起因。因此,董事会功能越强,谨慎性水平应该越高;而外部董事功能越强,谨慎性水平应该越高。Beekes等发现外部董事比例越高的公司对坏消息的确认越及时[23]。Ahmed和Duellman也发现内部董事比例与谨慎性负相关;外部董事持股比例与谨慎性正相关[24]。Lara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了董事会特征的综合指标,检验发现CEO对董事会运作影响越低的公司,会计谨慎性水平越高[25]。总体而言,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水平高,能够对会计谨慎性产生正面影响。

(三)国家体制

国家体制包含诸多方面,如不同的契约制度、诉讼环境、税收制度、公司治理模式等,因而可能通过多个渠道影响谨慎性。

普通法或大陆法对国家间财务报告谨慎性的差异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普通法国家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强于大陆法国家,即普通法国家的企业面临更高的诉讼风险,因此从诉讼的角度,普通法国家的谨慎性强于大陆法国家的谨慎性;另一方面,普通法国家遵循“股东治理模式”,众多中小股东是公司的主要融资来源,会计信息广泛地被用来解决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大陆法国家遵循“利益相关者模式”,信息不对称主要通过内部沟通和直接监管来解决,因此普通法国家中会计的契约作用更大,这也导致普通法国家的谨慎性更强。Ball等检验了普通法系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大陆法系国家(法国、德国、日本)在会计谨慎性上的国别差异,发现大陆法系国家的谨慎性低于普通法系的谨慎性[26]。一国的司法越公正,投资者能从保护自身权利的诉讼中获得越多的利益。如果会计谨慎性部分来自于诉讼压力,而且司法公正提高了那些高估价值公司的诉讼成本,那么司法越公正,会计越谨慎。Bushman和Piotroski通过研究发现司法公正程度和谨慎性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7]。

当然,国家体制对谨慎性影响的研究结果需要谨慎解释,一是由于对国家的分类往往比较粗略,二是因为国家体制外延广泛,包含了诸多子因素,而这些子因素对谨慎性的影响方向不一、程度各异。

通过对西方文献的回顾,我们发现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会计谨慎性受到内在经济需求、外部监管制度以及制度环境的影响,其中债务契约代理成本、诉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得到了较强的实证证据支持。

四、我国的相关研究

在李增泉和卢文彬发现在中国会计盈余也具有谨慎性之后,我国对谨慎性的研究迅速沿各个方向展开[28]。在谨慎性的存在性方面,李远鹏和李若山对李增泉等的发现进行了进一步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谨慎性是由于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29]。曲晓辉和邱月华发现1995~2004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谨慎性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这并非真实的谨慎性,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30]。

在谨慎性产生的原因和截面差异方面,赵春光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报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债务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受行政制约,而非受债务契约限制,所以,契约因素在中国并不能引起自愿的谨慎要求;中国上市公司对税收的关注程度也很低,只有强制性的制度因素才是导致中国会计盈余谨慎性的重要原因,实证结果支持他们的假说[31];而魏明海和陶晓慧却验证了中国上市公司谨慎性受到债务契约双方冲突的影响[32]。孙铮等、王毅春和孙林岩发现银行债务比例越高的企业,会计谨慎性越高,这与谨慎性的债务契约代理成本理论一致[33][34]。也有学者研究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对会计谨慎性的影响。朱茶芬的研究发现国家控股上市公司具有更低的会计稳健性[35]。曹宇、刘凤委和汪扬发现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稳健性有影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CEO兼任董事长的企业谨慎性较低[36][37],陈旭东和黄登仕发现国家股比例与会计谨慎性负相关[38]。刘峰和周福源发现聘请“四大”的公司比聘请非“四大”的公司更不谨慎,他们认为这与“四大”在我国的执业风险极低有关[39]。

总体而言,上述实证检验在我国会计谨慎性的存在性、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面并未给出一致的结果。

五、结束语

与西方较一致的实证结果不同,我国会计谨慎性的研究文献并未在谨慎性的存在性以及产生原因方面给出一致的结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导致会计谨慎性产生的内在经济需求包括契约关系和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税收,导致会计谨慎性存在的直接外在原因是监管制度,而包括诉讼环境、公司治理和国家体制等在内的制度环境则影响着谨慎性的使用。这三者共同作用,导致某个环境下观察到的谨慎性特征;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与否,共同决定谨慎性是否达到均衡状态。在西方,契约文化使得谨慎性的内在需求比较充分,而会计准则等强制性制度对于谨慎性的要求有相适应的诉讼风险、公司治理等作为制度环境和保障,因而会计谨慎性更接近均衡状态,形成以下的良性循环通路: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需要会计谨慎性,而较高的诉讼风险、较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能够保证监管者在会计准则、规则中要求的谨慎性得以实施,进而降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而在我国,引发谨慎性的内在经济需求由于政府干预、银行预算软约束、国有股东缺位等特殊的制度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会计准则中对于谨慎性的强制要求又得不到有效的诉讼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充分保障,因而会计谨慎性在我国尚未达到均衡状态,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通路,其存在性、截面差异、时序变化趋势等方面表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征,就不足为怪了。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谨慎性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西方并非最重要的监管因素可能对我国企业的会计谨慎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西方地位次要的税收解释在我国可能是不可小觑的因素;而在西方更为重要的债务契约代理成本、诉讼风险、公司治理因素目前对我国企业会计谨慎性是否有显著影响还是有待检验的命题。诸如如何将谨慎性从大量存在的盈余管理中提炼出来、在对谨慎性的经济需求和制度保障不足的条件下,强制的谨慎性将造成何种效果、谨慎性的内在经济需求是否以及如何在某些特征的上市公司中产生等问题可能是更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1]Choi,W.Bank Relationships and the Value Relevance of the Income Statement:Evidence from Income-statement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7,34(7-8):1051—1072.

[2]Frankel,R.,Roychowdhury,S.Testing the Clientele Effect:An Explanation for Non-GAAP Earnings Adjustments Used to Compute I/B/E/S Earnings[Z].MIT Working Paper,2007.

[3]Asquith,P.,Beatty,A.,Weber,J.Performance Pricing in Bank Debt Contrac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5,40(1-3):101—128.

[4]Flannery,M.J.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Risky Debt Maturity Choice[J].Journal of Finance,1986,41(1):19—37.

[5]Ahmed,A.S.,Billings,B.K.,Morton,R.M.,et al.The Rol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867—890.

[6]Franzen,K.,Rodgers,X.,Simin,T.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on M easures of Distress Risk[Z].New York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5.

[7]Zhang,J.The Contracting Benefits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to Lenders and Borrow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45(1):27—54.

[8]El-Gazzar,S.,Pastena,V.Factors Affecting the Scope and Initial Tightness of Covenant Restrictions in Private Lending Agreement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1,8(1):132—151.

[9]Peek,E.,Cuijpers,R.,Buijink,W.Creditors Demand for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in Public versus Private Firms:Evidence from Europe[Z].SSRN Working Paper,2006.

[10]LaFond,R.,Roychowdhury,S.Managerial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1):101—135.

[11]LaFond,R.,Watts,R.L.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447—478.

[12]Beatty,A.,Weber,J.,Yu,J.J.Conservatism and Debt[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45(2-3):154—174.

[13]Shackelford,D.A.,Shevlin,T.Empirical Tax Research in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1,31(1-3):321—387.

[14]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vidence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07—221.

[15]Lobo,G.J.,Zhou,J.Did Conservatism in Financial Reporting Increase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Initial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06,20(1):57—73.

[16]Basu,S.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1997,24(1):3—37.

[17]Holthausen,R.W.,Watts,R.L.The Relevance of Value-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1,31(1-3):3—75.

[18]Hwang,L.S.,Jan,C.L.,Basu,S.Differences in Conservatism Between Big 8 and Non-big 8 Auditors[Z].Baruch College and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1.

[19]Chung,H.H.,Wynn,J.P.Managerial Legal Liability Coverage and Earnings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46(1):135—153.

[20]Seetharaman,A.,Srinidhi,B.S.,Swanson,Z.L.The Effect of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search,2005,13(4):11—26.

[21]Lang,M.,Raedy,J.S.,Yetman,M.H.How Representative Are Firms That Are Cross-l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nalysis of Accounting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2):363—386.

[22]Ball,R.,Shivakumar,L.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5,39(1):83—128.

[23]Beekes,W.,Pope,P.,Young,S.The Link between Earnings Timeliness,Earnings Conservatism and Board Composition:Evidence from the UK[J].Corporate Governance,2004,12(1):47—59.

[24]Ahmed,A.S.,Duellman,S.Accounting Conservatism and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7,43(2—3):411—437.

[25]Lara,J.M.G.,Osma,B.G.,Penalva,F.Board of Directors'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al Accounting Conservatism:Spanish Evidenc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7,16(4):727—755.

[26]Ball,R.,Robin,A.,Wu,J.S.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 Countr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3,36(1-3):235—270.

[27]Bushman,R.M.,Piotroski,J.D.Financial Reporting Incentives for Conservative Accounting:The Influence of Legal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6,42(1-2):107—148.

[28]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2):19—27.

[29]李远鹏,李若山.是会计盈余稳健性,还是利润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7(3):1—56.

[30]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7):20—28.

[31]赵春光.中国会计改革与谨慎性的提高[J].世界经济,2004,(4):53—62.

[32]魏明海,陶晓慧.会计稳健性的债务契约解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9(4):81—107.

[33]孙铮,刘凤委,汪辉.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7(2):112—141.

[34]王毅春,孙林岩.银企关系、股权特征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06,(7):70—72.

[35]朱茶芬.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08,(5):38—45.

[36]曹宇,李琳,孙铮.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5,(14):34—42.

[37]刘凤委,汪扬.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20(3):16—22.

[38]陈旭东,黄登仕.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3):10—17.

[39]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2007,(3):79—87.

猜你喜欢
稳健性契约代理
饮食契约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纸契约保权益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和计量
商情(2019年3期)2019-03-29 12:04:52
代理圣诞老人
趣味(数学)(2018年12期)2018-12-29 11:24:00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会计稳健性的文献综述
财讯(2018年22期)2018-05-14 08:55:57
复仇代理乌龟君
学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 05:47:15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