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叶天士瘕证治

2010-02-11 03:07卓鹏伟吴鸿洲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7期
关键词:叶氏叶天士病证

卓鹏伟 吴鸿洲

1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1203)

“瘕”最早见于《内经》,多指腹部肿块等一类病证,常与疝、聚等无结块的病证相对而言;“”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瘕作为正式的病名进行论述。尽管历代医家对瘕的认识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大多认为瘕是指结块一类的病证,其形成多因脏腑血气虚弱,外邪乘虚而入,结于下焦,留滞不去,气血和痰浊之邪胶结不解,久而生成瘕。临床多见下腹部肿块,或胀或痛,妇女多见经带胎产异常,常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寒热不欲食、腰胁酸痛、肢体浮肿等。

清代医家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大家,而且也是治疗内伤杂病的临床大家,其对瘕的认识及辨证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瘕病案除载于“瘕”篇外,亦散见于“疟母”、“疝”、“产后”等篇中。今将《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瘕”病例进行归纳分析,以探求叶天士对瘕的认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3.1 以“苦温通降”为治疗总则瘕的发病尽管原因复杂,但情志因素占据首位。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是血和津液运行的重要保障。若肝气郁结,不仅导致气滞血瘀,而且可引起津液运行失常,痰浊内生。感受湿热或痰浊阻滞,均可阻滞气机,气机失畅日久,反过来加重气血凝滞,营络淤滞,导致瘕的形成。《内经》谓“气主煦之”,人体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都是在气的推动和温煦下进行的。对于痰饮的治疗,张仲景早就提出“以温药和之”的原则。朱丹溪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降火消痰”的原则[4]。叶天士治疗瘕法宗仲景、丹溪诸家,而又有所发挥,以“苦温通降”为总则,随证施治。正如其所说瘕属“络脉病也,议温通营络”,“久留湿热瘀留,经脉络中交病,若非宣通气血壅遏,恐非至理”。但叶氏又告诫后人,本病多属阴阳两伤,虽温通需慎用香燥之品,因“初起或理气获效,久发中衰,辛香气燥,脾胃不胜克伐矣”。

叶氏认为,瘕属络脉病,并且“皆冲脉为病,络虚则胀,气阻则痛,非辛香何以入络,苦温可以通降”,又说“病在奇脉,以辛香治络”。临床常以辛香苦温之品行气活血通络,但为防香燥之品伤及阴血,多配伍当归、柏子仁等辛润之品。常用香附、郁金、茯苓、降香汁、炒山楂、乌药、小茴香、肉桂、青葱管等行气温经,以当归、茺蔚子、延胡索、川楝子等辛润养血活血通络。待攻坚之后,瘕消失或减轻,或久病体虚、营络血虚者,治宜益营之中,再佐通泄其气,以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为底方加减治疗,常选用人参、当归、肉桂、吴茱萸、小茴、茯苓、青葱管、紫石英、白芍、淡苁蓉、羊肉等药物。

3.3 随证施治(1)瘕聚初起,湿热痰浊凝结。治宗丹溪以浊攻浊法。以韭根、两头尖、炒香橘核、小茴香、金铃子理气祛湿,或用小温中丸化湿除满。待瘕聚已解,常用八珍丸加香附、小茴、白花益母膏丸以善后。(2)肝郁乘土,冲胃气逆。治以安胃泄肝,继以辛润通络。如缪案“少腹左侧瘕聚之形,气自下焦冲起,为胀为呕,伴胃痛多年,发时手不可按,胁中拘急,脉弦左搏”,叶氏诊为“此乃惊忧嗔怒,致动肝木,乘其中土,胃伤失降,脉络逆并”,因病“久发中衰,辛香气燥,脾胃不胜克伐矣,议疏肝木,安土为法”。药用川楝子、黄连、干姜、桂枝、当归、川椒、生白芍、乌梅治之,症状减轻后,继以辛润活血之品宣通气血壅遏。是书有多例肝郁犯胃病案,其治法基本类似。此外如伴见络虚者加用紫石英、鹿角霜、杜仲等;肝胃气逆较甚者多合用左金丸。(3)肝郁化火。治用苦辛清降。如某案,因情志抑郁,“脐下瘕形渐大,气塞至心胸及咽喉,饮不解渴,遂气攻至背部,经水百余日不来,小溲得利,大便不爽”,伴口甜,食后痞满。叶氏经辩证属“肝胆相火内灼,冲脉之血欲涸”,用胡黄连、山栀仁、山楂、芦荟、鸡内金合回生丹苦辛清降以治之。

正是认识到“瘕属气聚,为血结,由无形酿为有形”,瘕的发生是由气至血、病久入络的发展过程,病性上属正虚邪恋,故叶氏在治疗上特别强调“……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指出瘕的治疗需以缓攻为主,不可用大量破气攻积,或破血消瘀之品,否则损伤脾胃气血,后天运化乏力,土不制水,使气、血、水三者合而为患,最终形成臌胀。叶氏一再告诫:此病“由肝失畅达,木必传土,胃气受侮,病久入络,气血兼有,缓图为宜,急攻必变胀病”。如果“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恐胀病必至。俗有痞散成蛊之说,可为治此病之戒律”。

叶天士作为一代医学大家,博学多识,经验丰富,辨识病证高人一筹。在辨证上,理宗《内经》、《难经》,却颇多发挥;治宗仲景,又采撷百家,机圆法活;并独创性地将“络病”理论应用于瘕病的辨证论治中,独具匠心,实补前人之不足。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校释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591~597.

[2]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76~177.

[3]王晓萍.中藏经精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93.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

猜你喜欢
叶氏叶天士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叶天士棋子治病
鸣鹤叶氏诗人与白湖诗社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