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霞
贵州黔南贵定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551300)
盐酸异丙嗪是抗组胺药物,西医儿科患者每天应用盐酸异丙嗪的病例数约为门诊量的30%,主要应用于小儿皮肤病、小儿耳鼻喉疾病、小儿内科疾病等,临床上使用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晕动、哮喘等疾病,为儿科使用的常见药。但由于小儿身体的特殊性,儿科医师在临床使用时,尤其需要小心控制药量[1],如过量使用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如困倦嗜睡、头晕目眩、反应迟钝、口干、倦怠、胃肠道刺激、兴奋失眠、躁动心悸、恶心呕吐、中毒性谵妄等,儿童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贵州黔南贵定县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有10例患儿在使用盐酸异丙嗪的过程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处理方法,并报道如下。
收集贵州黔南贵定县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儿科使用盐酸异丙嗪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10例。10例患者的原发病有:荨麻疹3例、过敏性皮炎2例、哮喘4例、湿疹1例。在用药计量0.5~1mg/kg下,患儿出现眼球震颤、多动、狂躁、心慌、气促等锥体外系反应的不良反应。查体:体温36.3~37.1℃,脉搏78~85次/min,呼吸29~32次/min,心率120次/min。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体质量,给予患儿安定肌内注射,心得安口服及吸氧、输液等处理。患者恢复正常后,改用苯海拉明,未出现类似症状。
使用盐酸异丙嗪治疗过程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10例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后,眼球震颤消失,多动狂躁症状消失,脉搏、呼吸、心率均恢复到正常值,所有患儿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继续治疗原发病,并均痊愈出院。
盐酸异丙嗪主要用于皮肤黏膜过敏及晕动症的治疗,如长期的、季节性的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划痕症及晕车、晕船等,有时可用于麻醉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盐酸异丙嗪是一种拮抗组胺的药物,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可用于镇吐、抗晕动及镇静催眠[2]。其主要作用有:①抗组胺:与组织释放的组胺竞争H1受体,拮抗组胺对胃肠道、器官、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的收缩或痉挛作用,以解除组胺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和充血作用,对治疗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有奇效,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导致的哮喘,作用一般能维持6~12h。②抗晕动:通过中枢性抗胆碱功能,作用前庭和呕吐中枢,阻断前庭核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的兴奋,预防晕动症。③止吐: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区。④镇静:间接降低了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性。但其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困倦嗜睡,头晕目眩,反应迟钝、口干、倦怠,胃肠道刺激,兴奋失眠、躁动心悸,恶心呕吐,中毒性谵妄等,儿童易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盐酸异丙嗪用于肌内注射时要格外注意用量,抗过敏时成人用量一般为25mg,最高量不得超过100mg,治疗其他疾病时用量不得超过25mg。含有盐酸异丙嗪的药物一般不能应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这是因为其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呼吸抑制作用,有可能导致患儿死亡,而且这些不良反应不是直接与个体体质量使用的剂量完全相关。因此,在基于2岁以上患儿使用盐酸异丙嗪时应格外慎重,基于最小有效剂量使用。具体小儿用量为,抗过敏史每次按体质量0.125mg/kg或者按表面积3.75mg/m2,每6h一次,或睡前按照体质量0.25~0.5mg/kg或者按照体表面积7.5~15mg/m2,密切观察体征[3];抗眩晕治疗时在睡前给予,按体质量0.25~0.5mg/kg或者按体表面积7.5~15mg/m2给予。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患儿有无肠梗阻、有无药物使用超量、中毒的现象,因为盐酸异丙嗪本身具有镇吐的作用,所以容易掩盖其不良反应。一旦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对症注射地西泮(安定)和口服心得安,必要时给予患儿吸氧和静脉输液,并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新生儿及早产儿禁用本品,<3个月的患儿体内药物代谢酶合成不足,不宜使用本品。还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新生儿或早产儿、畸形病或脱水的小儿及畸形感染的儿童在注射盐酸异丙嗪后易发生肌张力障碍,儿童一次口服75~125mg时,可发生过度兴奋、激动的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一般的症状包括运动不能、肌张力高、肌肉震颤、痉挛性斜颈、肢体多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盐酸异丙嗪是其中一种,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加。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的锥体外系反应时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遵医用药,千万不要轻易加大用药的剂量。
早在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发表药物安全警告,指出2岁以下患儿不宜服用或者注射含有盐酸异丙嗪的抗过敏药物,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收到多例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盐酸异丙嗪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致死的报告。盐酸异丙嗪为第一代组胺H1受体阻断药,机体对其的反应差异较大,尤其是小儿,由于其身体处于发育期,对此类药物的反应更加难以预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性较大[4],提高盐酸异丙嗪(非那根)在儿科的合理用药水平,应重视药物的两重性及稳定性,加强合理用药。
[1] 盐酸异丙嗪安全信息.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10):3.
[2] 刘敏仪.盐酸异丙嗪在儿科应用的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1):36-38.
[3] 皮玉菊.1例误用盐酸异丙嗪患儿的观察与思考[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3(9):46.
[4] 刘红,张天龙.异丙嗪致谵妄1例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6):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