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仲阳学术思想研析

2010-02-10 20:13谭邦华王松山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0期
关键词:钱氏儿科学五脏

傅 毅 谭邦华 王松山

钱仲阳学术思想研析

傅 毅1谭邦华1王松山2△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钱仲阳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开展其学术思想研究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 钱仲阳 学术研究

1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开县405400)

2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30)

△通信作者

北宋钱乙,字仲阳,其学术思想集中体现于他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一书中。其成书于12世纪初,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专书,其五脏辨证论治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后世儿科学的研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儿科学鼻祖。

1 书无不窥,师古不泥

古称儿科为哑科,钱乙在儿科行医中,深有体会,其曰:“脉难以消息术,证不可以言语取,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投剂小差,悖谬难整”。为了儿科学的发展,他矢志不渝,治学专一,知难而进,花了40多年的时间终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小儿辨证治论体系,使儿科学初步形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一门专科,成为儿科学一代宗师。钱氏“于书无不窥”(刘《钱仲阳传》),潜心于《内经》、《伤寒论》及各家学说。但钱乙反对泥古,大胆舍弃,超越前人,终于脱颖而出,独创一家之言。如急慢惊风之证,当时医界不辨阴阳虚实而妄补泻。而钱氏认为“急慢惊风,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世间欲方,多不分辨,误小儿甚多”。因而从肝主风,心主惊立论,创立了惊风学说。《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没有一处引经据典,全是临床实践之心得,彰显钱乙勇于创新的精神。刘赞云“钱乙非独其医可称也,其笃行似儒,其奇迹似侠,术盛行而身隐约,又类夫有道者”。

2 简明精审,立方严谨

钱氏“该括古今,又多自得”、“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阎季忠《直诀》),意为钱乙学有渊源又具独到经验,其法简明精审,可学可传。根据小儿特点,在理法方药中均有独到见解和大胆创新,积累40余年的临床心得,厚积而薄发,整编而成《小儿药直诀》一书,被誉为“活幼之真谛,全婴之规范”。

3 学术精髓

3.1 同中求异,明析小儿生理病理 钱乙将小儿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以区别,用对照比较方法,同中求异,悟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拟“五脏虚实论治”,系统论述了小儿脏腑之虚实寒热的病理,并与临床辨证论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中医儿科学生理病理的理论基础。钱乙十分注意辨别小儿寒热虚实,时时以妄攻峻补,损阳竭津为禁约。如小儿疳病,认为是误下太过而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并说“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太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小儿药证直诀·诸疳》)。“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钱乙始终注重小儿脏腑虚实寒热变化,成为儿科辨证论治中必须遵循的要领。

3.2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疾病的辨论论证,是采用五脏辨证作为纲领的,强调以五脏为基础,以疾病为依据,辨其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其中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本方剂。可谓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为辨证方法的基础。《小儿药证直诀·肝病胜肺》中:“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能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这就是后世所谓“培土生金抑木”之“隔一疗法”之先河。五脏之中,肝无补,肾无泻,补肝用地黄丸,泻肾可用泻青丸。此即“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泻肝即泻肾,补肾即补肝”之始祖。

3.3 善用清凉,注重脾胃 小儿药伤,尤以脾胃失调为主,所以钱氏十分重视调治小儿脾胃,不但将虚赢积疳、吐泻、慢惊、腹胀、伤食等病归于脾胃论治,而且认为疱疹、黄疸、肿病、夜啼等病也与脾胃有关。如《小儿药证直诀·腹中有癖》“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积因“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因而钱氏治病往往先调治其脾胃,使中气恢复后再治其病;或先攻下后再补脾胃;或补脾以益肺制肾等。在调治小儿脾胃时,力求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冷去不热,热去不冷,采用消补兼施,寒热并投,以运为补,力求柔润之法,以应小儿脾胃的虚实寒热之变。

3.4 调剂制方,善用成药 钱氏调剂制方,善用成药。书中丸散膏方甚多,几乎绝大部分是成方成药,这反映儿科用药剂型特色,易为小儿所接受。而且钱氏很注意用量服法,方药味少量轻,组方严谨,选药精练,注意柔和,避免刚燥繁杂之偏,突出用药的规律性,如当归汤,选用当归、白芍、人参、甘草、桔梗、陈皮6味治小儿气血虚弱,既调补气血又行气和中,简而有效。钱乙还善于化裁古今,创制新方,如地黄丸,从肾气丸中去肉桂、附子而成,开创补肾滋阴之先河而成为名方,其异功散从四君子汤加陈皮一味,成为调理脾胃,培土生金的常用方。《小儿药证直诀》所载134方中,丸剂方70首,散剂方45首、膏剂6首,外用药7首、汤剂仅6首,体现了钱氏用药以成药为主方,方剂药味剂量精炼的特点。

4 对后世的影响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传世之后,或师其法、或取其方,在临床应用中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应用广泛,特别是其五脏补泻方及其它柔润之剂,更为当今中医临床儿科医师所习用,如用七味白术散治脾虚久热不退、加味玉露散治疗小儿暑泻、泻白散加减治疗鼻衄、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小儿佝偻病等临床报道甚多。此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2]慢惊风土虚木亢证型,选用七味白术散温阳运脾、抑木扶土;小儿水肿之湿热内侵证型,选用导赤散清热利湿等等,不胜枚举。钱氏不愧为中医儿科学一代宗师,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0.

R249.2/.7

B

1004-745X(2010)10-1757-02

2010-05-17)

猜你喜欢
钱氏儿科学五脏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论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的导向问题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钱氏家族迁徙考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应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