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宇
红藤败酱汤加减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00例
刘建宇
目的观察红藤败酱汤加减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10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在应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藤败酱汤加减口服,并配合中药外敷。结果10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总有效率达97.00%。结论红藤败酱汤加减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能有效控制感染,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阑尾周围脓肿 红藤败酱汤 中西医结合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唐山064000)
阑尾周围脓肿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既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也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因手术切除并发症多,风险大,易致肠瘘等。笔者采用红藤败酱汤加减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00例,获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36~92岁,平均58.65岁;发病时间4~21d,平均7.44d;B超显示右下腹包块直径3.3 ~8.5cm,平均 5.8cm; 体温 37.0 ~39.8℃ ,白细胞计数(8.9~20.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 75.5% ~89.2%。C 反应蛋白11~285mg/L。中医辨证属热毒蕴肠证49例,肠道瘀滞证46例,热盛酿脓证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有右下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2)右下腹能扪及包块,肿块大小边界及性质均经B超或CT证实;(3)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高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对G-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应用氨苄青霉素、甲硝唑联合用药[1]或根据药敏来选择抗生素治疗。同时采用红藤败酱汤口服: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川楝子、蒲公英、地丁、鸡内金、黄芪、党参、大黄(后下),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7d为1个疗程。腹胀者加莱菔子、枳壳;便秘者加元参、桃仁;里急后重者加黄连、五味子;腹痛者加丹参、元胡;肿块质硬者加三棱、莪术。并配合外用:大蒜捣碎、芒硝粉、大黄粉,混合均匀调成糊状,置于油纱布上,覆于右下腹包块上,边界略超过肿块边缘少许,每日1次,同时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直至肿块消失为止。
1.3 疗效标准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完全消失,右下腹包块消失并经B超证实。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症状减轻,肿块明显缩小,仅为原肿块大小的一半以内。有效:全身症状改善,局部症状略减轻,肿块缩小较慢,为原肿块大小的一半以上。无效:全身及局部症状无好转,肿块无缩小或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最终行脓肿引流术治疗。
本组 100例患者,治愈 89例 (89.00%),好转 6例(6.00%),有效 2 例 (2.00%),无效 3 例 (3.00%)。总有效率97.00%。无效3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分别于住院5、7、9d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阑尾周围脓肿多因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后自体大网膜及四周肠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组织炎症水肿严重,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导致肠瘘[2],手术还易引起炎症扩散,形成广泛腹膜炎,腹腔脓肿,肠粘连,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作为脓肿需切开引流原则的一个重要例外,阑尾周围脓肿的保守治疗已逐渐被外科专家所肯定[3]。单纯的西医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的细菌种类选用针对性较强的抗菌药物,能有效控制感染使脓肿不扩散或加重,但是当炎症较局限或脓肿壁已形成时,即使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脓肿内的细菌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在临床上单纯的抗生素治疗对脓肿的消散常显效较慢,而中医中药则对脓肿有很好的疗效。
阑尾周围脓肿属于中医学“肠痈”范畴。中医学认为肠痈是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或饱食后急剧奔走,肠道运化失司,而肠道气血瘀滞,蕴湿生热,瘀滞化热,热积不散,热盛肉腐,败血浊气壅遏,酝而成脓。故治疗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消肿、兼以软坚通便为法。方中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透脓;当归、赤芍活血散瘀;川楝子行气导滞;大黄通滞逐瘀;黄芪、党参扶正养气。外用大蒜、芒硝、大黄粉散塞化湿、软坚散结、清热消肿。红外线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本观察表明,红藤败酱汤加减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脓肿消散,缩短住院治疗时间。
[1]林建忠.新编实用外科医师处方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510-511.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3]刘金钢,余云.阑尾脓肿508例诊治分析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5):291-293.
R574.61
B
1004-745X(2010)09-1619-02
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