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锋
河南省淅川县中医院内科(474450)
笔者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脏腑相关理论,从肝论治胃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气来源于脾(胃),升发疏泄于肝;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统血之脏,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肝为储血之脏,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疏土助其运化之功,脾土营木成其疏泄之用,故肝与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胃痛的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见胃痛;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热邪犯胃,可见胃脘灼痛;若肝气久郁,化火伤阴,可出现胃痛,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等;而脾胃不键,肝气亦可乘虚侵犯,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总之,肝属木,胃属土,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肝与胃木土相克。
患者女性,34岁。2004年8月26日初诊。因婆媳关系紧张,经常郁闷不乐,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进中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诊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胸胁胀满,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川芎、陈皮、半夏、醋元胡、川楝子、炙甘草各10g,枳壳、白芍、制香附各15g。服药3剂后胃痛大减,诸症减轻,守方加减调治月余,胃痛消失,诸症缓解。
患者男性,41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疼痛。诊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夜寐多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腻,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方用化肝煎加减,药用柴胡、丹皮、山栀、大黄各10g,白芍15g,黄连、青陈皮各6g。药服2剂,大便通畅,疼痛好转。内热最易伤阴,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训,上方加佛手、八月札各10g,继服1周,火降气顺而胃痛亦止。
患者女性,38岁。2007年9月17初诊。胃痛1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胃痛虽有缓解,但停药则复发。诊见:胃脘疼痛,食少乏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燥少津,脉细数,此为肝热伤津、胃失濡养而见胃脘隐痛等一系列阴虚之状,治宜疏肝和胃养阴,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沙参、生地 、白芍、杞果、佛手各15g,麦冬、当归、醋元胡、川楝子各10g,服药5剂后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守方继续1个月余,诸症消失。
患者女性,49岁。2005年11月7日初诊。诊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纳差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此系脾胃素虚,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潞参、云苓各15g,白芍、半夏、醋元胡各10g,木香、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守方调理半月余,诸症消失。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对胃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凡因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伤胃、湿热组胃、痰饮凝胃、瘀血停胃和脾胃虚热等原因均可损伤胃腑,使胃失和降,胃腑气机阻滞,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相应的可采取散寒温胃法、疏肝和胃法、消食泻胃法,清化活胃法、芳化胃浊法、化瘀通胃法及健脾补胃法等治疗方法[2],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笔者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胃痛病变部位虽然在胃,但与肝之关系非常密切。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极易导致肝郁,肝郁则乘脾犯胃,引起胃脘疼痛。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又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胃痛,多从肝着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李文艳.胃脘痛治疗十五法[J].陕西中医,2003,24(7):670.
[2] 张声生.专科专病名医临床经验丛书脾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