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风英
在现在医疗水平情况下,临床输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传染病,因此输血前全面掌握受血者的情况,对其进行血清各项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以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回顾了区直医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共1905例输血患者与手术前检查有关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结果,现报道如下。
区直医院自2006年1月~2009年6月住院期间输血的患者,共计1905例,男1096例,女809例;年龄7~96岁。其中手术组825例,非手术组1080例。清晨抽取静脉血,立即分离,留取血清,置4℃冰箱中保存,1~3d内检测。
①仪器:美国Bio-rad-50酶标仪和1517型洗板机;②试剂:试剂盒均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操作及结果判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本文测定1905例患者中,共检出HBsAg阳性73例(3.832%)、抗-HCV阳性24例(1.260%)、抗-TP阳性2例(0.105%)、抗-HIV阳性1例 (0.052%)。其中手术组825例,HBsAg阳性48例(5.818%)、抗-HCV阳性14例 (1.700%)、抗-TP阳性1例(0.121%)、抗-HIV阳性1例(0.121%)。非手术组1080例,HBsAg阳性25例(2.407%)、抗-HCV阳性10例(0.926%)、抗-TP阳性1例(0.093%)、抗-HIV阳性0例(0%)。
据WHO统计,世界HIV感染者中约有5%~10%为经血液传播感染[1]。经输血传播疾病引起的医疗纠纷亦屡次发生。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避免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卫生部于2000年颁发了《临床输血技术规程》,该规范明确指出输血者在输血前应进行血清各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包括HBsAg、抗-HCV、抗-TP、抗-HIV和梅毒实验。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肝炎及艾滋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死于终末期肝病或肝细胞癌等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2],说明这些感染在人群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输血检查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果对患者不进行检测就给他们输血,就会因为缺乏患者在输血前体内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检查而引发纠纷,给医疗单位以及采供血机构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3]。对患者输血前检查还可预防院内疾病的传染,检测结果可以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之间在手术治疗或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在医疗操作时或患者之间相互传播[4,5]。
通过对1905例患者在输血前做的4种可能经血传播疾病的回顾分析,医务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充分认识对患者输血进行4项病原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1] 王悦,韩玲.20例输血感染案例引起的思考[J] .中国输血杂志,2002,5(15):216-218.
[2] 张欣欣.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监测中的意义[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82-83.
[3] 韩梅,胡丽华,余忠清,等.5676例受血者输血前HBV、抗-HCV、RPR检测结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5):300-300.
[4] 高飞,陈伟.医院工作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3(5):563.
[5] 赵晓姬,张素芬,潘淑,等.受血者输血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监测意义探讨[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4(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