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丽 秦 颖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病原菌以肠道病毒为主,其次为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其他病毒感染等。夏秋季以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发病多见于2~6岁的小儿,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一年四季散发,可见于所有年龄儿童。
1997~2009 年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10份病历中选出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110份。其中男67例,女43例;最小的10个月,最大的11岁,10个月~2岁的38例,3~5岁的29例,6~8岁的24例,9~11岁的19例。
36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反复的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23例患儿则出现惊厥症状呈全身性或局灶性发作。19例患儿临床上则以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多为全身性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强直性发作,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17例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狂燥、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病程大约2~3周。15例病变累及脑膜而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嗜睡。年长儿主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哭闹,有颈项强直的脑膜刺激征,病程多在1~2周内。
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行单、双极导联描记,78例为在清醒、安静、坐位下进行描记,32例精神情绪异常或在嗜睡、平卧位下进行描记。对大多数患儿进行了睁闭眼、过度换气试验,描记时间为10~20min。70例患儿的首次检查均于发病后1周内进行,经治疗后均进行了复查,次数2~5次不等。脑电图检查所见:43例患儿的脑电图以4~6次/sθ波为基本节律,θ波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出现,并可出现弥漫性不规则的高波幅δ波。36例患儿的脑电图除以弥漫性或局灶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外,还伴有局灶性的高波幅的θ、δ波,并出现尖波、尖-慢波、棘-慢综合波。31例患儿的脑电图改变较轻,仅以慢波节律为主,波幅略高。
110例患儿住院其间,平均每隔5天或一周进行一次脑电图检查,临床医师通过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变化结果,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而调整临床用药。经过治疗1~3周后,73例脑电图显示恢复正常,28例脑电图明显改善,尖波、棘波明显减少或消失。9例患儿的脑电图无明显变化,仍以慢波节律为主。
病毒性脑炎一般在小儿多见,尤其在小儿急性传染病中更易并发。本类脑炎的EEG异常出现率极高,90%~100%有改变[1],因而,尽管此类疾病的EEG及BEAM无特异性,但在判断疗效及预后方面,EEG及BEAM的改善与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EEG及BEAM的早期敏感性与同期CT的敏感性相比要高[2]。本文资料提示EEG异常程度与大脑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基本相符的,二者有高度相关性,病毒性脑炎EEG早期主要表现为广泛慢波活动的背景出现局灶性单个慢波或尖波,病情相对较重时EEG常表现为弥漫性异常。本组36例有EEG弥漫性异常,提示可给予纳洛酮及脑活素等早期干扰治疗对病情的恢复是有促进作用的,脑电图可以较为敏感反映脑电波的变化,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敏感度高,故笔者认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散发性病脑及缺乏病毒分离、血清免疫学检查等实验室诊断条件时,脑电图可作为初步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参考指标[3,4],此外,反复多次EEG检查对预后的评估存在一定意义。本组6例患儿脑电图与颅脑CT检查结果一致,脑CT可反映脑实质的改变,较脑电图更为直观,但脑CT异常率仅为22.2%,可能与检查时间过早有关,建议对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患儿,应及时做头颅CT检查,可更全面评估预后、指导治疗。
综上所述,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性疾病,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要求每一个临床医师能够根据每一个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以及实验室的各项检查结果,快速正确地做出诊断,早期治疗、合理用药,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控制,尽快恢复健康,而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1] 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
[2] 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8-66.
[3] 周昌贵.脑电图诊断要点[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3,10(1):59.
[4]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