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馨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
戴 馨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
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临汾0410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本病临床以腹泻、腹痛,大便呈脓血或黏液状物为主,每日排便3~4次不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结肠镜检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6例,均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呈黏液状或脓血便,每日3~4次不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亦可伴见神疲纳呆,或便后有理急后重感。纤维结肠镜检提示黏膜充血水肿或黏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性增加,易出血,血管纹理模糊不清或消失,结肠黏膜有片状溃疡,或表面附有脓血性分泌物;大便检查无特异性病原体。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9~59岁,平均41岁;病程3月至7年。对照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28~59岁,平均42岁;病程4月至7年。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 > 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0.5g,4次/d,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组方:白头翁3g,白花蛇舌草2g,苦参15g,黄连 9g,黄柏 15g,秦皮 15g,白及 15g,地榆 15g,木香 9g,牡丹皮15g,五倍子15g,甘草9g。上药先浸泡1h后水煎取液150mL,加入热水二煎取液约150mL,混合浓缩至200mL,使药液温度在约36℃为宜,嘱患者排二便后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约15cm,用14~16号导尿管,末端涂少许润滑剂,缓慢插入肛门,深度约15~20cm,药液滴速约50~70滴/min,滴完后抽出导尿管,保留约2h,每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0.5g,4次/d。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拟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提示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肠镜检提示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提示肠黏膜病变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
治疗组 36 例,痊愈 14 例(38.89%),好转 17 例(47.22%),无效5例(13.89%),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30例,痊愈7例(23.33%),好转 10 例(33.33%),无效 13 例(43.33%),总有效率为56.67%。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性疾病。病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治疗多采用磺胺类(如柳氮磺吡啶)、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近期疗效虽佳,但因服药时间及药物的副作用,故存在一定的缺陷,且多易反复。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泄泻”、“痢疾”、“肠风”或“滞下”等范畴。多因患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不洁,使肝失调达,脾失健运,湿邪内阻,久则化热,湿热与气血搏结,壅结肠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瘀阻,气血凝滞化为脓血而发为本病。因病变主要在直肠、结肠黏膜。故灌肠方以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方中以苦寒而入大肠的白头翁清解血分热毒而止痢为主药;白花蛇舌草、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散结;黄连清湿热,厚肠胃;黄柏泻下焦湿热,四药相合以增清热之力;秦皮、五倍子味苦而酸涩,具有收湿止痢之功;木香引气导滞,白及、地榆,丹皮以凉血止血,消肿生肌;甘草调和诸药。上药配伍,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清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直肠灌注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药物经直肠下静脉及肛管静脉进入体循环,可有效防止或减少苦寒药物对脾胃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疗效,也避免了口服后胃酸及消化道酶对药物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西药有抗炎、抗免疫、近期疗效佳的优点;中药有理气活血、收湿止痢、解毒生肌的作用,保留灌肠还具有能直接作用于病灶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可防止反复发作,缩短病程,又能充分减少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的损害,从而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R574.62
B
1004-745X(2010)10-1787-01
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