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改善脑卒中患者护理体会

2010-02-10 13:34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0期
关键词:肢体情绪康复

成 芳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2567001)

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应用先进的“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新型早期康复措施介入与心理干预相互结合的模式,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对校正不良行为,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身心功能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6例,年龄31~71岁,平均63岁,脑出血24例,脑梗死48例,其中失语10例。

2 心理特点

脑卒中患者多数由于突然患病,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易产生急躁、焦虑、自卑甚至悲观厌世的心理。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有的情感幼稚、脆弱、因小事哭泣,伤感等行为。

3 心理干预措施

3.1 建立优良环境

人的心理与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和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3.2 根据患者的各类型心理特点,灵活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3.2.1 急躁型

当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疑、求愈心切等心理状态时,此时我们应当重视患者的主诉,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在进行各种操作检查时,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当患者情绪不稳定,遇小事易发怒,不满足也激动时,对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并细心与之交谈,找出其易怒的原因。对失语症患者,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交流的障碍,此时护士应耐心开导,帮助其适应非语言方式,如指导患者要“大便”时伸大拇指,要“小便”时伸小指的肢体语言及用笔记录等方式进行交流。告诉患者失语症是暂时的,只要遵照康复师制定的语言康复计划,定时练习,大胆发音、读报,语言功能的恢复是有可能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语言要温和、态度和蔼,尽量消除一切会引起患者激动的因素,使患者心情舒畅。对一些性情粗暴、蛮横无理,拒绝配合治疗的患者,我们生活上多给与照顾,经常和他们谈心,尽量多说一些安慰性的语言,并采取非语言性安慰,如拉患者的手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多征求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生活上的各种需要,在治疗期间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可稍钱就,使患者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2.2 焦虑型

多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没有思想准备,一时难于接受现实,表现为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这时我们应给予同情、关心和支持,并积极主动介绍科室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使患者担心的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并针对患者文化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程度的宣传,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及预后,特别是要让患者明白积极主动的功能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最为有效的手段。鼓励与病情重但功能恢复好的患者互相交流,让其明白病情稳定,肢体恢复良好后一样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使其消除顾虑。同时,取得家属配合,鼓励儿女、单位、同事及其亲朋好友多来探视,共同开导安慰患者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关心和照顾,使患者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和被尊重,利用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暗示患者只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早日康复。

3.2.3 自卑感型

患者因担心自己的病情给家庭带来不便和经济上的更重的负担,感到十分愧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治疗抱有无所谓态度,甚至拒绝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此时我们要多接触患者,主动和患者谈心拉家常,了解患者的各种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的交谈,告其疾病的转归、预后,使患者承认和接受患病的现实,从而听从医师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如有一位男性患者患脑出血后,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整日情绪低落,家属对他很关心,但患者还是叹气、摇头,显得闷闷不乐。看到这些情形,我们一边开导患者,一面讲解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如急性期时在床上做肩肘、腕、髋、膝、踝的被动活动,预防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各种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告其肢体锻炼不能操之过急,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让相同疾病正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现身说法,这样患者看到了希望,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3.3 支持性心理干预

通过给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暗示,可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感情,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确定未来生活目标。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给予恰当的心理干预,由于脑卒中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手段复杂,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57%的患者觉得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大多数患者和家庭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耐心诚恳地与其进行沟通,让患者把自己的烦恼苦闷诉说出来,加以正确疏导,尽力做到让患者认清自己的情况,了解患者的需要,尊重和信任患者并鼓励其与疗效较好的、生活质量较高的、相同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不同阶段必须提供不同侧重点的干预措施,要求护士本身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治疗、处置做到心中有数,并向患者讲解治疗、处置的目的、方法,以及需要的配合,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防范措施。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言的分寸运用语言技巧和婉转的修饰艺术,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受教育程度区别对待[1]。

3.4 保持有效的应对方式

乐观的情绪是最有效的应对方式,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使患者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相信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癌症治疗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其中“告诉您自己别着急,因为一切都会好起来”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特殊性格者,负性生活经历者及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收入者,根据每个患者自身的特征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综合评估后,采取适合个体的心理应对方式加以疏导。对于治疗效果不好,反复住院,家庭条件差者表示同情,对过分担心疾病预后的患者,要向他们说明病情,介绍基本知识,启发患者逐渐接受现实并面对现实,劝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面对疾病,介绍其他患者战胜疾病的事例。对于心存许多问题或疑虑的患者,应酌情给予详细解释,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对患者照顾要细致入微,不离不弃,通过上述措施,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发病后的无助感,减轻或消除焦虑,抑郁心理,促进其保持乐观情绪。

4 体 会

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说明心理干预可使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其有效的应对,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适应能力,降低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心理干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应作为脑卒中患者一种必须应用的护理治疗方法。

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促使其有正确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1]郑小薇,郑翠红,黄公敏,等.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杂志,2003,25(1):45.

猜你喜欢
肢体情绪康复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绪认同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