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巨成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100039)
“药对”在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具有优化药物组合的功效,能起到协同作用,并相互纠正其偏性,缓和其毒性或有相反相成的作用,疗效可以成倍提高,其法则蕴含着深奥精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学很早就重视研究“药对”的配伍之秘。如古代医家的《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和现代医家的《施今墨药对》等,都是研究药对组成、使用法则以及药对学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的专著。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学习并逐步掌握这些配伍奥秘,在临床治疗上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科学规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把性味相近或功能相似的两种药物配合使用,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药效。例如:
麻黄配桂枝:治风寒外感重证,其发汗之力最强。
苍术配厚朴:燥湿行气,治湿积阻滞中焦有特效。
荆芥配防风:发散风寒,袪风胜湿之功显著。
羌活配独活:通治一身上下风湿痹痛之症。
升麻配柴胡:升阳疏散之功加强。
黄芪配山药:健脾胃,促运化。用于降低尿糖,取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作用,与山药养胃阴、固肾精的功能相合,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使尿糖转阴。
旋覆花配代赭石:下气平喘,化痰消痞,用治肺心病咳喘气逆和气血并走于上的高血压头晕目眩都很有效。
三棱配莪术:治血滞经闭腹痛。张锡纯谓:“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过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是为善用三棱莪术之典范。
2.用两种性味功能不同的药物配伍,使之互相补充,扩大应用,从而提高疗效。例如:
木香配黄连:一温散,一寒折,调升降,理寒热,共同起到调气行滞、止痢泄后重之功。
人参配附子:温补元气之力最强,有应急救脱之功。
良姜配香附:疏肝行气,逐寒止痛,治寒凝胃脘疼痛,其效甚捷。
黄柏配苍术:清热燥湿,为治下焦湿热之基础方,有“二妙散”之称。
3.把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相配用,使气血相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相反相成,以适应复杂的病证,使之发挥更为理想的疗效。例如:
石膏配麻黄:一寒一温,一清一宣,清宣并进,相反相成,用于肺有郁热而肺气不宣的咳喘等症最为有效。
干姜配五味子:一收一散,一开一阖,互补其短,而展其长,利肺气,平喘逆,化痰饮,止咳嗽甚妙。
黄连配肉桂:治心肾不交之失眠诸症。李时珍说:“一冷一热,一阴一阳,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之失眠疗效很好。
在现代临床工作中对于“药对”的使用也在不断摸索创新以满足需要。例如在临证治疗中常以某一个药物为中心,根据证候需要,合理配伍,组成若干有效的“药对”。其中代表药物附子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的第一要剂”,其性辛热,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法,与寒凉之药合用为变法,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亦当寒温并用,方可提高疗效。
如:附子配黄芩治恶寒发热日久不解。虚人外感后正不胜邪,身热不退,邪难外透,若投辛温发散多易伤阴,予辛凉解表又恐遏阳,惟宜投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为两全之法。
附子配黄连治湿温后期便溏。湿温后期,发热稽留不退,湿阻中焦,腑气失和导致大便溏泻不实,治疗颇为棘手,此时二药合用,黄连燥湿泄热,附子辛热温阳,可鼓舞中阳,透热外出,又可反佐黄连厚肠胃而止泻。
附子配石膏治风水、咳喘、疹出难透。《金匮要略》中越婢汤条下有“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的记载,开后世将石膏附子同用之先河,二药性味功用殊异,但不论时病或杂病,凡本虚标实或寒热夹杂即可放手运用。
综上所述,“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具中重要的实践意义,若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能够在临证治疗中正确选用“药对”,既能够用较少药味来适应复杂病情需要,又可调和药物之间的偏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更能提高疗效以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