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庆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1)
2008年5~11月,我们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39例肝硬化腹水,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2008年5月~11月我院共收治7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原则上患者首次出现腹水或腹水治疗效果不佳时均应行诊断性腹水穿刺检查,以明确腹水的性质,同时排除腹水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水。其中男性5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 20岁,最大 68岁,平均38.5岁;病程5年以下者50例,5~10年者24例,10年以上者4例;其中乙肝后肝硬化62例,丙肝后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腹水及肝功能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多巴胺注射液20mg,酚妥拉明注射液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血清白蛋白<28g/L者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大量腹水及高度浮肿者加利尿药,如螺内酯、呋塞米等[1]。治疗组在此基本上加用中药治疗,以具有健脾化瘀、行气利水之功效的药物组成。处方组成为:生黄芪40g,猪苓20g,茯苓、黄精各35g,苍术、白术、泽泻各25g,川厚朴10g,香附12g,山楂25g,泽兰、茜草各20g。上药加水1000ml,煎取 200~300ml,每日2次,餐后微温服。同时予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1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记录用药前、用药4周后腹围、体重变化情况;腹部B超检测肝脏大小、脾脏厚度、门脉内径、腹水程度,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各检查记录1次,检查记录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
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黄疸、腹水消退,肝功能及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B超提示腹水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黄疸、腹水消退,肝功能正常或改善,血清白蛋白不同程度提高,B超提示腹水部分消失,脾脏略缩小或不变;无效:各种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检查无改善甚至恶化,B超提示腹水不减或增加。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39例中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39例中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9.2%。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肝硬化是肝功能失代偿的表现,多由慢性肝病迁延失治发展而来,是以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肝内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营养障碍为特征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特征是肝细胞炎症、变性、坏死,肝内纤维化,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发展到后期引起肝硬化腹水。该病发病人数较多,治疗难度较大,单纯西药治疗虽疗效肯定,但不十分满意。肝硬化属中医“臌胀”范畴,腹水的形成是由于人体正气虚衰,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水饮互结于腹中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脾主运化水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则水湿各行其道,水肿消退,消化吸收好,体质不断增强,疾病痊愈。
本组处方中猪苓、茯苓、黄精利水消肿,使水液从小便而去;苍术、白术、泽泻软坚消肿,促使肝脾回缩;川厚朴、香附活血与养血并举,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门脉压力;黄芪补益肝脾,升高血浆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诸药合用,虚实并重,攻补兼施,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可相互弥补不足,增强疗效,恢复肝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消除腹水、控制病情进展的目的。总之,本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疗效,使血脉通畅,纤维降解,腹水消退。因而是治疗肝硬化腹水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等.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869-871.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