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凤芝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老年人易患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是肥胖,人称“富贵病”,肥胖的结果是人体内糖、脂肪 、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胰岛细胞的功能也容易出现障碍。其次是长期饱食,一方面使人长期发胖而诱发糖尿病,另一方面过量的营养物质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再次是精神因素,精神刺激、情绪波动,会干扰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使胰岛细胞工作失灵。另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动脉硬化、感染、免疫功能下降等也可诱发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三个方面,而糖尿病教育和血糖监测则是确保疗效的必要手段。
对于糖尿病,应先改变原有不良生活方式,实施科学的饮食治疗、运动疗法,以达到控制血糖,消除症状的目的。如果该治疗方案经8~12周认真实施无效,则应考虑加用口服降糖药。如果口服降糖药治疗8~12周后仍不能控制病情,则应考虑加用胰岛素治疗。待病情好转后,逐步减少药物用量,以后尽量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来控制症状,维护体内代谢平衡。必要时仍保持药物的维持剂量。下面重点介绍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糖尿病的健康宣教。
饮食疗法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一是适当的饮食控制,二是合理的营养。适当的饮食控制是指限制每日摄取的总热量,合理饮食是指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应有足够的热量、营养成分及适当比例的碳水化合物。
采用健康饮食的“金字塔”结构来指导日常饮食,即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取量并非都是一样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油脂类食物、脂肪和甜食,表示这一类食物要严格控制。接下来一层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瘦肉类和乳类食品,如蛋、肉、鱼、豆类 、牛奶等,这类食品可适当摄入,以补充体内所需,但并非主食。接下来一层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增加植物纤维的摄入量,有利于控制血糖。最底层是谷类和面粉食品,是每日膳食的基础,完全休息者每日200~250g,轻体力活动者250~350g,中体力活动者300~400g,三餐主食的分配量按1∶2∶2的比例。糖尿病患者应多食下面两层的食物,这些食品能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满足人体的能量需要,还能为机体提供大量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轻体育运动是老年糖尿病达到治疗的核心部分。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能量代谢水平,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运动初,肌肉所消耗的能量来源于肌糖原,随着运动持续,肝脏的糖异生明显增加,以供应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需求,当运动时间进一步延长,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的分解明显增加,作为肌肉收缩所需的主要能量物质。糖尿病患者经过长期运动锻炼后,可显著改善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降低血糖的波动幅度,提高应急适应能力。
另外,运动可加速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解,使部分极低密度脂蛋白达到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运动还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适当运动还可减轻精神紧张及焦虑,消除抑郁状态,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型2型糖尿病是最佳糖尿病适应证。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但对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后 也可进行运动锻炼,以促进健康和正常发育。但合并各种并发症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感染、血栓、酸中毒,血糖未得到较好的控制,不适合进行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方案包括:热身运动、锻炼部分和最后放松运动。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开始时宜以低运动强度进行,时间以10min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min,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心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0~30min为佳。每周3~4次,可根据每次运动的运动量大小而定。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大间歇宜较长。但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将减少,难以产生疗效。
运动前,应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有条件时可进行一次运动试验,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定适应证,排出禁忌证。制定适宜的运动锻炼方案。并事先准备一张医疗卡,标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联系人、患病情况等,套于颈部便于运动中携带,如发生意外时可及时发现,正确处理。运动中可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密切观察运动中的反应。运动后应做好放松活动,以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加快体力恢复。做好运动后自我检测,每次运动后,应根据自我感觉情况对运动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宣教,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知识,认识到必须依靠自己,做好自我监护,才能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长期自觉地执行康复治疗方案。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乐观的情绪,最终获得较好的疗效。糖尿病治疗的成败与家庭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患者的家属,除了在精神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患者外,还要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习糖尿病领域的新知识,帮助患者战胜疾病。还需要掌握一些紧急情况的处理,如出现低血糖症状知道如何处理等。只有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高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