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安明
1.1 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草莓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最后病叶逐渐枯黄。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1.2 发病规律。白粉病以病菌残体在地上或草莓老叶上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的菌丝体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对草莓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干燥及高湿的条件都可造成病害蔓延。
1.3 防治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②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到棚外深埋,减少菌源基数。③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④生态防治: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⑤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⑥药剂防治 应在发病初期进行,在发病中心株及其周围,重点喷布波美0.3度石硫合剂。采收后全园割叶,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等,每周喷雾1次,连喷3次即可,注意几种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菌抗药性。
2.1 症状识别。草霉灰霉病多在谢花后开始发生,病菌先侵染小果,使接触湿土的果面首先发病,然后沿果梗蔓延至花序,使整个花序干腐枯死;果实受侵,果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组织软腐,香味消失。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密生鼠灰色霉层。生长期感病的果实,采收后仍能继续腐烂。
2.2 发病规律。病菌在被害植株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形成孢子,随风扩散蔓延。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4℃,最高30~32℃;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栽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旺、光照不足或连续阴雨、排水不良,地面湿度大等,均适于病害发生。
2.3 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早春及时清除枯枝枯叶,发病初期摘除感病花序,剔除病果,减少菌源;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并适当控制浇水。 (2)药剂防治。于现蕾到开花期进行防治,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500~700倍液等喷雾。
3.1 症状识别。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及萼片。叶片感病初期,在叶面下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斑点外缘的颜色稍深。斑点逐渐扩大成3~4毫米的不定形斑。在一片叶上有多数病斑时,可联合成片,使整片叶子变为暗褐色,最后呈黄褐色枯死。叶柄、果梗发病初期产生紫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向纵向延伸,使叶柄、果梗变为黑褐色。
3.2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后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均温17℃开始发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30℃。温暖高湿,时晴时雨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3.3 防治措施。①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老叶、枯叶、病叶,注意通风透光;②种植前摘除种苗病叶。种植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晾干后栽植。③在发病期间,每隔7~10天喷1次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1 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和花萼。发病初期在叶上出现暗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继而扩展成不规则的病斑,病斑边缘和中心色泽变化不大,此病与褐斑病初期所表现的症状难以区分。褐斑病与叶枯病的病原菌不同,褐斑病在高温季节发生多,而叶枯病在低温季节发病严重。叶枯病能使一个叶片产生多个病斑,全叶呈黄褐色或暗褐色,最后枯死。
4.2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生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此病为低温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
4.3 防治措施。①注意清园,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②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③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或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布,隔7~10天喷1次。
5.1 为害症状。成虫集于草莓叶片背面,吸取汁液,使叶片失绿变黄,白粉虱为害时还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叶片萎蔫,甚至植株枯死。
5.2 发生规律。白粉虱以各种虫态在室内越冬,它繁殖快,代数多,并有世代重叠现象。
5.3 防治措施。①培育无虫苗,把好育苗关,清除前茬作物的残株和杂草。②设置避虫帘,在温室出入口和通风处覆以300目白色冷纱,防止白粉虱飞入着生。③摘除老病叶烧毁,以减少白粉虱种群数量。④黄板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初期,利用成虫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将黄板涂机油后置于保护地内,高出植株,诱杀成虫。⑤生物防治。保护地栽培在扣棚后,当白粉虱成虫平均在0.2头/株以下时,每5天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次来控制白粉虱为害。⑥药剂防治。在白粉虱发生期用12%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喷洒,均有较好效果。需注意的是在采果前15天应停止用药。
6.1 为害症状。蚜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上以刺吸口器吸食植物汁液,使叶片变黄、卷曲,甚至枯死。
6.2 发生规律。一年可发生20-30代,终年为害。此外,蚜虫还传播病毒病。
6.3 防治措施。①及时摘除老叶,清理田间,消灭杂草。②药剂防治。开花前喷布25%爱卡士1000倍液或10%氯氰菊脂2000倍液或10%万灵1000倍液或50%辟蚜雾2000倍液或一遍净4000倍液。每隔3-5天喷1次,连喷2-3次,或用灭蚜烟剂3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