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0-02-09 11:17:13焦爱萍
种子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种子公司种业种子

焦爱萍

(晋中市种子管理站,山西晋中 030600)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0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当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种子公司纷纷解体改制,国外种业巨头大举进入,国内种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 中国种业现状

1.1 法律法规基本健全,为种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已经确定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保护、生产经营许可、生产经营档案、标签真实性、种子检疫、种子储备、转基因安全评价等基本法律制度,农业部又先后出台了13项配套规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1997年实施以来,品种权的申请量增加迅猛,年申请量位居成员国的第四位。与此同时,全国有25个省市制定了种子地方性法律制度,为依法治种和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2 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业的公平竞争发展。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政企分开的种子体系建设,国有种子企业全面实现了政企脱钩,基本理顺了种子管理体制。全国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8000多家,其中,种子育繁销一体化、经营区域覆盖全国的企业有80多家,具有种子进出口权的企业70多家。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种子市场的主力军。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业公平竞争和发展,确保了企业的自主生产经营权。

1.3 种子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市值快速增加。我国是种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常年用种量在120亿公斤左右。近年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蔬菜种子商品化供种接近百分之百;小麦、大豆等常规农作物的商品种子供种率也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达40%。种子的市场商业价值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00多亿元,其中,玉米、水稻、转基因棉花、菜瓜花卉种子是中国种子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到市场总量的近80%。

2 中国种业存在问题

2.1 产业聚集不够。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多达7600家左右,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00多家,多数在500万元左右,与种业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种子企业自身积累少,实力普遍较弱。美国约有1100多家种子公司,前20家种子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美70%的市场;而我国种业前10强2006年销售额仅48亿元,仅占当年全国种业销售额的12.6%,相当于世界种业第一强美国孟山都公司当年销售额的22%。

2.2 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共有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5万多人从事种子研发,国家对新品种研发投入较少,且相对分散。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较低,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国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而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有的高达15%~20%。2007年,世界前5强种子公司研发投入14.7亿美元,占同期销售收入的12.8%。

2.3 产业链条不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育种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且相对分散;种子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较低,种子公司盈利主要用于生产、营销网络扩张、分红等方面;种子企业获取品种的方式主要是购买品种、合作研发,企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品种支持;国有育种机构兴办实体受政策、制度、市场的约束限制,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2.4 自主创新不强。我国种子产业大多以国内为主,每年有成百上千个品种在审定,但是突破性的品种很少。以蔬菜为例,所收集保存的3.5万份种质资源主要是国内地方品种资源,国外引进的不到15%。当前,由知识产权控制的品牌种子成为商业种子主流。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将全世界种子供给商品化,通过控制植物种源以占据种业市场。世界十大种业巨头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利份额达到50%~60%。截至2006年,仅美国就在功能基因等方面获取的专利数量约占全世界的60%。而中国种子产业除了棉花等少数作物拥有一定核心专利外,其他作物专利数较少。

3 中国种业发展对策

3.1 集约化发展,提升种业竞争能力。面对即将到来的跨国种业的巨大冲击,重组和整合是我国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必由之路。当然,组建有竞争力的种业集团不能搞“拉郎配”或“捆绑式”的拼凑,只能是以实力进行兼并整合的结果。通过盘活自身优势,加速新品种选育,完成品牌和企业的优化组合,促进企业管理升级。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将组建产权多元化的世界种业集团,并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勇敢面对跨国种业的挑战,才能使我国种业立于不败之地。

3.2 科学化发展,提升种业的创新能力。良种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因此,要采用各种新技术,高起点地进行科研育种工作,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激光技术及核技术等,以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从而带动农业的飞跃。同时,要营造创新氛围,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以科研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

3.3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在完善种子执法体系和种业技术支持体系时,更要加强监管能力的建设,并保障必需的经费。在规范市场秩序上,一是要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尤其要严把种子生产许可关,严格杂交种子生产单位的资质管理,按照谁发证谁清理的原则,对不符合要求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进行彻底清理;二是规范品种管理,规范品种区试区划设计、对照品种、田间管理,严格承担区试任务单位的资质审核,增加品种真实性检测内容,确保参试品种的试验效果;三是深入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加强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氛围。

3.4 完善种子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实现种子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农作物种植是一项系统工程,品种是关键因素,但品种的实际种植效果还与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密不可分。所以种子品质达到一定条件后,技术服务将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购种农户数量巨大而分散,且种子公司普遍采取两级分销的营销模式,销售链长,企业难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的难度和成本加大。为此,一是要扩大服务领域和项目;二是要建立企业、种植户、经销商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要实现企业、经销商与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分工,逐步实现品种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3.5 发挥协会职能,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好种子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在行业自律、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中的监管作用,在种业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内外种子贸易和技术合作交流上的纽带作用,积极协调解决政府、企业、农民之间联系沟通不畅及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纠纷,弥补政府层宏观管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缺位”问题,维护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

猜你喜欢
种子公司种业种子
基于HIROSE模型的种子品牌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桃种子
幸运的小种子
幼儿园(2018年15期)2018-10-15 19:40:36
可怜的种子
精准扶贫背景下种子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
中国商论(2017年32期)2017-05-30 11:52:47
基于种子公司经营风险成因谈其防范对策
中国商论(2017年30期)2017-05-30 10:35:37
种子公司预算管理优化研究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11期)2016-07-20 10:58:25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4期)2016-06-19 18:32:58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导刊(2016年5期)2016-03-20 10: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