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风 俞振浩 (浙江宁海县妇幼保健院 35600;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患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早期发现及明确诊断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钼靶X线摄影仍然是公认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并提高对乳腺癌X线表现的认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36例均为女性;年龄32~72岁,平均51.3岁,其中<40岁5例(13.9%),40~49岁17例(47.2%),50~59岁11例(30.6%),≥60岁3例(8.3%)。主诉扪及肿块33例(91.7%),皮肤乳晕增厚12例(33.3%),皮肤增厚伴有皮肤脂肪混浊4例(11.1%),乳头内陷5例(13.9%),漏斗征2例(5.6%),腋下淋巴结肿大7例(19.4%,双侧2例)。临床表现乳房肿块或乳房溢液,少数伴乳房胀痛。
1.2 方法 应用高频乳腺GE专用机,CR机FCU XG-5000系统。全部病例均常规摄双乳头尾位(CC)及内外侧斜位(MLO)片。对每侧乳腺肿块均触诊检查其大小、形态、位置及活动度;观察乳头皮肤改变,并注意肿块触诊大小与X线所见范围比较。
1.3 X线分型方法 本文参照胡永升[1]分型方法,将乳腺CR钼靶X线表现分为4型10个亚型:①Ⅰ型,即致密腺体型,含Ⅰa、Ⅰb亚型,②Ⅱ型,即透亮脂肪型,含Ⅱa、Ⅱb亚型,③Ⅲ型,即索带导管型,含Ⅲa、Ⅲb、Ⅲc亚型,④Ⅳ型,即中间混合型,含Ⅳa、Ⅳb、Ⅳc亚型。
2.1 病灶部位 左乳区21例(58.3%),右乳区15例(41.7%);均为单侧发病。肿块位于外上象限18例(50.0%),外下象限2例(5.6%),内上象限6例(16.7%),内下象限4例(11.1%),乳头后区5例(13.9%),副乳1例(2.8%)。
2.2 乳腺类型 36例中,Ⅰ型2例(5.6%),均为Ⅰa 2例;Ⅱ型8例(22.2%),Ⅱa 3例,Ⅱb 5例;Ⅲ型8例(22.2%),Ⅲa 1例,Ⅲb 4例,Ⅲc 3例;Ⅳ型18例(50.0%),Ⅳa 1例,Ⅳb 10例,Ⅳc 7例。
2.3 X线表现 36例中,26例(72.2%)见确切肿块影(含副乳肿块1例),其中分叶状11例,不规则肿块8例,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增高肿块22例,4例以等密度改变为主;肿块伴毛刺或粗大触角15例;肿块伴晕征4例;肿块伴钙化13例。单纯簇样钙化2例(5.6%)。局限性密度增高3例(8.3%),年龄在30~45岁间,其中2例伴钙化。结构紊乱2例(5.6%),表现局部腺体纠集呈放射状改变,其中1例伴钙化并做了导管造影,可见多充盈缺损,另1例只能在侧位片上显示(肿块位置靠上,摄片不能包括)。导管增相型1例(2.8%)。误诊、漏诊各1例(各2.8%)。
3.1 钼靶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钼靶摄影可发现无症状及临床扪诊阴性的乳腺癌,特别是对微细钙化的显示,而微细钙化是X线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Winchester等报道,约90%导管内原位癌是通过X线微钙化发现的[2]。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最基本的X线征象,边缘毛刺、小尖角征、彗星尾征是确认乳腺癌的重要征象。乳腺钼靶摄影可以多方位投照,能够准确确定病变位置,内外斜位片上能够清晰显示腋下淋巴结的情况,为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3.2 乳腺癌的X线表现
3.2.1 肿块 是乳腺癌最常见、最基本的X线表现,也是最直接的征象[3]。临床发现的乳腺癌中85%~90%有此征象。本组见确切肿块影的占72.2%,肿块在钼靶片上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表现为高或中等密度影。肿块多单发,也可多发;典型的乳腺癌肿块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规则,有分叶,可见毛刺或触角征,表示乳腺癌向周围浸润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增殖性反应。
3.2.2 微小钙化 微小钙化是乳腺癌常见的X线征象。本组微小钙化占36.1%,其中2例呈单纯成簇泥沙样钙化。出现钙化可能是由于病灶局部营养不良、坏死,坏死区细胞溶解,核酸分解出大量磷酸根,同时局部钙离子增加,碱性磷酸的增加导致磷酸钙盐沉着。乳腺癌的钙化常见为泥沙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外围的腺泡内;线状、短杆状钙化则多发生在导管内;圆形、卵圆形或团簇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的坏死区。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钙化数量越多越密集,对确诊价值越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成簇样微小钙化约为20枚/cm2,大小不等,密度不均,细沙型、混合型、铸型等,基本可诊断为恶性病变。
3.2.3 不典型X线表现 乳腺组织结构变形及局灶性不均匀密度增高:乳腺肿瘤常浸润周围组织,引起组织的局灶性致密及扭曲变形,故影像科医生在诊断时要亲自检查患者,双侧对比,并仔细观察病灶周围是否有增多的小血管、皮下脂肪浑浊、局部皮肤增厚等征象,同时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3.2.4 间接X线征象 如乳腺组织血管异常、导管扩张、乳头内陷、乳房皮肤增厚回缩和腋下淋巴结肿大。①异常血管:表现为患乳血管较健乳增粗、迂曲,肿瘤周围细小血管阴影增多。病灶区出现粗大的引流静脉,这是由于肿瘤代谢旺盛,血供丰富。②导管增粗:癌细胞浸润大导管时,导管影增粗,有时可见大导管与乳头间形成“癌桥”,偶可见导管内钙化。③乳头内陷:为癌肿纤维化或导管牵拉乳头所致。④乳房皮肤增厚回缩:主要是癌细胞浸润并堵塞皮肤回流淋巴管,引起毛细淋巴管扩张渗出,皮肤水肿增厚,以后局部收缩形成凹瘪。⑤腋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淋巴结一般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组资料36例,肯定诊断28例,诊断正确率77.8%。实际工作中,并非所有乳腺癌都有典型的X线征象,乳腺癌常在乳腺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特别是X线表现局灶性密度增高和腺体结构紊乱的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密度与周围增生的腺体密度的差别细微,很容易误诊或漏诊。本组资料未定性2例、可疑诊断4例,误诊和漏诊各1例,是由于对病变观察不够仔细及对不典型X线表现认识不足所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乳腺癌的诊断应与乳腺增生、纤维腺病和乳腺炎等疾病相鉴别。
[1]胡永升.现代乳腺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16.
[2]Winchester DP, Jeske JM, Goldschmidt RA.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J].CA-Cancer J Clin, 2000,50(3):184-200.
[3]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