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曾忠友 (浙江桐乡市中医院 34500; 浙江武警总队医院)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在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发生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肘部骨折占儿童所有骨折的10%,而其中髁上骨折占75%[1]。若处理不当,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虽然各种治疗方法均有改进,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81例,获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例,男58例,女23例;年龄2~14岁,平均7岁;伤后手术时间为3小时至7天。按Gartland分型均为Ⅲ型骨折;按发生机制分型,伸直型69例(85.2%),屈曲型12例(14.8%)。术前桡神经损伤2例(2.5%),尺神经损伤4例(4.9%),均为不安全性损伤,无血管损伤。
1.2 治疗方法 根据年龄选择基础麻醉或臂丛麻醉。选择标准肘关节外侧切口长约2.5cm,沿肱骨外髁向上稍偏后侧,自肱桡肌与肱三头肌间隙进入,于肘内侧取长约1.5cm切口,暴露骨折端后在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每侧以2枚直径1.5mm或2.0mm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部分别折弯留置皮外。术后屈肘90°,石膏托外固定2周,去除石膏后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和被动功能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12周拔去克氏针,加强肘关节功能锻炼。
1.3 评定标准 参照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伸屈功能丢失0~5°为优,6~10°为良,11~15°为中,>15°为差。
本组81例均获随访,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Flynn标准评定:优58例(71.6%),良15例(18.5%),中6例(7.4%),差2例(2.5%);优良率为90.1%。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切口甲级愈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术前查有神经损伤的6例患者均于3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
3.1 治疗方式的选择 对于Gartland Ⅰ、Ⅱ型骨折仍以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托外固定为主,而对于GartlandⅢ型骨折,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自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若单纯采取肘后侧切口,肱三头肌舌形肌瓣,则影响肘关节功能,而自内髁穿针有一定盲目性,易损伤尺神经或引起迟发性神经炎。
3.2 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优点 可充分显露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同时有利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使骨折内固定牢固,减少肘内翻的机会,加之切口小,手术在肌间隙中进行,未损伤肱三头肌腱,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总之,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容易、固定牢固、骨折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3.3 肘内翻的发生及预防 对于骨折采取闭合或一侧手术入路的治疗方法,骨折复位效果不一定理想,固定不够牢固常使骨折端发生成角、移位、旋转等,以致发生肘内翻。术中满意的复位,良好的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主要措施[2]。我们采用双侧切开直视下复位,骨折复位较理想,双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内固定牢固,无1例肘内翻发生。
3.4 肘关节功能恢复 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入路的小切口,手术在肌间隙中进行,不损伤肌肉,尽量采用锐性分离,组织损伤小,减少了术后肘关节周围粘连及骨化性肌炎的发生[3]。本组采用双侧多枚克氏针交叉内固定,使骨折内固定牢固,而克氏针位于肘关节两侧,使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屈伸功能恢复快。
[1]Shannon F J.Percutaneous lateral cross wiring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J Pediat Orthop,2004,24(4):376-379.
[2]谢德东,汪金平,杨小奇,等.闭合复位结合不同方式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331.
[3]郭亮,吴国正.双侧小切口双交叉空心拉力钉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