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霞 (浙江常山县人民医院 324200)
200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89例手足口病(HFMD)患儿,在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中发现27例患儿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16例,女11例;月龄6~37个月。病程2~7天,平均4.3天。27例均有发热,体温38.3~40.2℃;手足掌部及口腔颊、舌、软硬腭黏膜均有皮疹;肛周皮疹6例(22.2%),呕吐3例(11.1%),腹泻4例(14.8%),惊厥2例(7.4%),咳嗽、流涕4例(14.8%);叹气样呼吸1例(3.7%);心前区不适1例(3.7%);疲乏、面色苍白2例(7.4%);嗜睡1例(3.7%);心音低钝2例(7.4%)。经各项相关检查,诊断为心肌炎2例(7.4%),心肌损害25例(92.6%)。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和1999年中国昆明会议通过的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诊断标准。
1.2 实验室检查
1.2.1 血常规 白细胞在正常范围14例(51.9%),<4.0×109/L 3 例(11.1%),> 10.0× 109/L 10例(37.0%)。
1.2.2 心肌酶谱 所有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升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5例(92.6%),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13例(48.1%),肌酸肌酶(CK)升高10例(37.0%),余均正常。心肌炎2例除AST 有1例正常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升高。
1.2.3 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13例(48.1%),窦性心动过速6例(22.2%),窦性心动过缓1例(3.7%),窦性心律不齐1例(3.7%),T波低平或倒置4例(14.8%),室性过早搏动1例(3.7%),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3.7%)。
1.3 治疗 ①综合治疗:27例患儿急性期均卧床并给予对症处理。高热时温水擦浴和(或)百服宁糖浆口服退热;有口腔溃疡者予锡类散喷雾剂局部外用;进食后温开水漱口或喂温开水清洁口腔;手足部皮疹破溃时涂0.5%碘附;予以补液,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B2等;利巴韦林针剂静脉滴注;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静脉滴注。②合并心肌炎或心肌损害的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 200mg/(kg·d)、辅酶A、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
1.4 转归 27例患儿5~7d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周后复查心电图25例(92.6%)正常,1例(3.7%)窦性心动过速,1例(3.7%)窦性心律不齐;2周后再次复查心电图均转正常。1周后复查心肌酶正常者22例(81.5%),好转5例(18.5%)。5例好转患儿出院随访1~2周并再次抽血复查均恢复正常。无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发生。
小儿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疾病,多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也可由A5、A10病毒引起[2]。柯萨奇病毒A16型易侵犯心脏,是引起心肌炎、心包炎的常见病原[3]。本组27例手足口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肌炎或心肌损害,提示在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患儿的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后做出正确诊断,避免顾此失彼。肌酸激酶同工酶主要来源于心肌,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心肌受损时释放入血,对判断心肌损害有高度特异性,应注意早期检测。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无特效治疗,但合并心肌炎、脑膜炎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辅酶A和(或)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效果较好,27例出院时或出院后随访复查心肌酶均转正常,预后良好。本组病例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切不可认为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而草率对待,对体温过高伴随心率过快、心慌、叹气或难以解释的心音低钝、面色苍白的患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密切观察有无心肌损害,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1-72.
[2]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