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娟 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杭州 310053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 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20例均来自 2005~2009年本社区卫生中心门诊患者,其中男 56例,女 64例,年龄 17~59岁,平均 45.2岁,病程 1~25年,平均 8.7年。本组病例均经 B超确诊,结石直径 <0.5cm,或为泥砂样结石。
2.1 西医治疗 甲硝唑片 0.1g,1天 3次,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150mg,1天 3次,口服。10天 1个疗程,共 6个疗程。
2.2 中医辨证治疗
2.2.1 肝气郁结型 症见胁痛,疼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食少纳差,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时有口爰气,舌红,苔薄黄。治则:疏肝利胆,行气开郁。大柴胡汤加减:柴胡 25g,枳实、白芍、郁金、半夏、黄芩各 15g,生姜 10g,大枣 2枚。
2.2.2 肝胆湿热型 症见胁痛,闷痛或胀痛,身热不扬或微热、皮肤黄染,目黄、大便干结或秘结、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数,治则: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虎杖、黄芩各 15g,金钱草 20g,柴胡 15g,大黄 10g,威灵仙15g,薏苡仁 20g,枳实 15g。
2.2.3 肝阴不足型 症见胁痛隐隐,遇劳加重,口干口苦,五心烦热,目干涩,视物昏花,头晕气短,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则:养阴疏肝。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当归各 15g,生地黄 30g,枸杞 15g,川楝子、丹皮各 10g。
中药服法:1天 1剂,水煎分 2次服,1周为 1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 参照 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胆分会西安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复查胆囊体积恢复到正常,胆囊壁光滑,无增厚,无胆汁淤积,结石全部排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B超复查胆囊或体积较前缩小,或胆囊壁光滑无增厚,无胆汁淤积,结石排出50%以上。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复查 B超较前明显改善,结石排出 50%以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B超等实验室检查无改善,未见结石排出。
3.2 结 果 120例中,临床治愈 50例,显效 25例,好转 19例,无效 26例,总有效率 78.3%。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属中医“胆胀”、“胁痛”、“痞满”范畴。病变部位在胆,涉及于肝、脾,表现于胃。胆汁的排泄通降功能,需靠肝气疏泄条达,若肝气疏泄失常,则胆汁壅滞,郁而化热,阻滞气机,故郁热为慢性胆囊炎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胆是“中清之腑”,以通降为顺。情志不畅、寒温不和、饮食不节等因素均可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胆为清净之腑,长期湿热不化,热蒸湿蕴,胆汁凝结,可为砂石。故湿热蕴结,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治疗以清热利湿,利胆排石为原则。
临床报道,凡具有疏肝理气、利胆通腑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排石作用,如柴胡、黄芩、大黄等。柴胡、黄芩疏肝利胆、清利郁热;实验证明大黄素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痉挛,其解痉作用较强,又可促进胆汁分泌,并能使其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生大黄有松弛括约肌、加强胆囊收缩、胆管扩张、驱除胆道异物且有抗菌作用,副作用小,为胆道疾患的必备药物。川楝子、郁金、茵陈疏利肝胃气机、兼清胆热,实验证明郁金含有的挥发油是胆石醇溶剂,对泥沙样结石有较好溶化作用,且可促进胆汁分秘,增强胆囊收缩;药理研究,郁金能调整胆内类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使奥迪氏括约肌松弛,加速胆汁分泌。金钱草、鸡内金有清热利湿,理气解郁,溶石排石之功;威灵仙原为传统的祛风湿、止痹痛药,但近年药理研究表明,大剂量威灵仙有较强的促进胆囊收缩、松弛奥迪氏括约肌的作用,尤其对泥沙样结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