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斌,张妙林,郑国富,孟永骏,金伟强,郑 俊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发生率列于首位,我们于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共收治24例均行二次内固定(或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加植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组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31.5岁。胫骨骨折部位:中上1/3段2例,中1/3段7例,中下1/3段15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9例,C型4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4例,高空坠落伤5例,其他伤5例。开放性骨折18例,闭合性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19例,多段性骨折5例。术后有感染发生14例。首次固定方法:钢板内固定20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3例,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1例。已治疗9~18个月,平均11.5个月。均符合骨不连的诊断标准[1]。
本组24例均先拆除原内、外固定物,重新原切口(避开以往有感染的疤痕组织)切开,清除嵌入原骨折端的疤痕组织和软组织。将原骨折断端形成一个粗糙面,使重新复位后的断端有一个良好的接触面,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取自体髂骨植骨,同时附加骨松质植骨(或植入人工骨)。重新进行内固定(或外固定),固定的方法选择与前一次不同。本次固定选择钢板内固定9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13例,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2例。
本组24例经出院后1~36个月(平均11.5个月)的随访,全部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1个月,平均7.5个月。患肢膝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功能评定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5.65%。1例二次术后发生感染,经清创,再次自体髂骨植骨,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后愈合,但患肢膝踝关节功能恢复差。
胫骨骨折术后不连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胫骨下1/3位于皮下,甚至其前内侧均处于皮下;胫骨开放性骨折较其他长骨多见;胫骨的血供亦较其他的长骨为差;骨折后易并发感染等。除此以外,我们认为,严重损伤、创口感染、医源性因素是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高能量损伤常导致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及神经、血管合并伤,使骨折端血供受损,影响了骨折愈合。本组24例均为高能量损伤。高能量损伤引起的骨折往往是开放性和粉碎性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骨缺损越严重,术后骨不连的概率就越大。本组19例为粉碎性骨折(包括18例开放性骨折),有骨缺损的22例。其中2例有严重的软组织和血管、神经损伤。另外,过分追求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即能治愈的简单骨折,不恰当地切开复位,又未达到骨折的有效固定,反而增加了骨不连的发生。本组有2例是由于手术适应证控制不严,选择不当所致。不按规范操作,清创不彻底,手术中过度剥离骨膜,使骨折端的血供再度受损,进一步严重影响了骨折的愈合。本组3例属于这类原因造成的。
AO理论强调,要满足局部生物力学的坚强固定。但并不是固定材料越坚固越理想。对于多段严重的粉碎性胫腓骨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采用支架外固定,有其独特优越性。本组有20例为钢板内固定,存在钢板长度不够,固定不稳,钢板断裂等缺点。功能锻炼不当、过早负重。不按医嘱进行功能锻炼,而是自行过早过度地负重活动。导致骨折端分离,骨折不连接。最坚强的内(外)固定钢板和支架,也会发生材料的失效、疲劳弯曲或外固定支架的松动或移位。本组有4例骨不连,主要原因是过早下地负重行走引起的。
开放性骨折创口污染严重,有残留异物导致感染,致骨折处局部内环境改变,易发生创口感染,可导致骨不连。本组14例是由于骨折术后发生感染而引起的。
胫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很多,但仍以手术为主,应根据骨不连的部位和原因采用不同的内(外)固定材料并选择合适的内(外)固定方式进行。但固定的方法最好选择与前一次的固定方法不同(如前一次固定方法是钢板内固定,本次固定可选择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或单侧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内固定的螺钉不要在原来的钉孔内。术中清除嵌入原骨折端的疤痕组织和软组织,将原骨折断端形成一个粗糙面,露出新鲜骨折面,去除多余的无效骨痂,使重新复位后的断端有一个良好的接触面,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内(外)固定一定要牢固,并取自体髂骨植骨(或植入人工骨),术后避免过早下地负重,同时要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87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