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菲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地震波及面之大,生命财产损失之惨重历史罕见,但是四川及全国人民在这场灾难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团结也是空前的。灾难过去了,抗震救灾的热情却不能消退,灾后重建家园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其中包括身心的重建和产业的重建。从受灾地区的分布来看,汶川、青川、映秀、北川等地大多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如何发挥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休闲健身项目的产业、心理抚慰和文化保护功能是一个非常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形式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少数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1]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复杂,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休闲运动,总体上可分为农耕经济型、畜牧经济型、采集狩猎经济型和宗教祭祀型四大类,如游牧民族以马上项目,或以模仿狩猎项目为主,农耕民族以田间作业项目形式为主。通过调查和资料整理,四川省“5.12”灾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彝、藏、羌、回,其常开展的民族传统项目见表1。
表1 四川彝、藏、羌、回的民族传统项目
本文对重灾区少数民族群众和政府部门进行访谈调查得知,多年前少数民族群众经常会自发地组织一些民族传统的休闲运动,参与者众多,娱乐性和健身性都较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起源于田间地头的少数民族休闲运动离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了。调查统计得出,每年少数民族群众有组织地参加民族传统休闲运动的次数在12次以下,平均每月不足一次,而且基本上都是在政府组织的节庆日上进行。人们从事这些运动,健身的目的越来越淡化,出于热爱民族传统习惯、传承民族文化、愉悦身心的目的越来越强烈。表2是羌、藏、彝族的主要节日中从事的民族休闲运动。
表2 羌、藏、彝族主要节日中的活动
灾后,当地政府大都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帮助灾民走出困境,抽查中有34%的居民参加过灾后重建知识的系列讲座,有40%的居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拓展活动,70%的居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节庆活动,97%的灾民在从事休闲健身活动后感觉精神和心理负担减轻,100%的居民希望多开展一些运动休闲活动,但都认为他们缺乏自发组织的能力。
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多数属于四川较为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20世纪末,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都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21世纪初,随着生态旅游地区的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拉动的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总的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体,水电和旅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型产业格局。灾难发生后,阿坝州原有的产业布局受到毁灭性重创,就“一体”而言,地震及震后各种次生灾害不断发生,使汶川、理县、茂县区域农业的可耕地大部分被毁,两翼之一的水电及其依靠水电发展的工业已经大部分瘫痪,这部分损失占阿坝州GDP的60%,并且地震造成的环境破坏使水电及其依靠水电发展的工业短期内无法发挥作用。[2]旅游业虽然也遭受了损失,如许多景点由于地壳的移动发生了变化,道路、桥梁、旅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受到了重创,但旅游基础设施的重建与城市的重建是同步进行的,也是灾后重建规划资金的重点投入方面,因此旅游业崛起的速度会大大地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旅游业应在灾后重建中起到龙头和主导的作用。
最近几年,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从接待型向产业型过渡,打好文化这张牌是各地旅游部门的重头戏。四川少数民族休闲运动是灾后地区的特色优势文化资源,它的保护、再现和利用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项目与旅游业联手,将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运动休闲产业,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成为灾后地区的主导产业,从而促进西部旅游经济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促进灾后地区就业,拉动整个西部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如现在许多旅游景点可以开发一些地方民族传统休闲运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将民族传统运动的价值转化为旅游商品出售,另一方面可以将民族休闲运动形式转化为旅游项目,留住客人,延长旅游时间,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其他地区运用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打造旅游品牌的成功案例有:内蒙古骑马、射箭、搏击等民族运动项目对草原旅游的贡献有目共睹;青海省西宁市投资数百万元的西宁市宁湖民族运动文化旅游园对青海的旅游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云南省获得金奖的几个项目在运动会结束后,马上被邀请到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了4天,数以万计的观众观看了这些节目,如今还有很多游客慕名到云南观看这些表演。四川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的休闲运动项目也形式多样,如果把这些休闲运动项目融入灾后产业发展中,将会对灾后地区的产业重建起到重大作用。
灾后重建不但要重视产业的重建,而且要重视身心的重建。据本调查显示,汶川人民由于在地震经历了亲人的瞬间离去、自身的肢体伤残、血腥的现场等,在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阴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问题,集中表现为焦虑、恐惧和抑郁,如果不及时运用各种心理干预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康复和治疗,大灾的幸存者就有可能变成遇难者,在某种程度上其不良影响比灾难本身更大。同时,重建家园主要还是依靠当地民众,因此他们的心灵修复对重建家园有重要意义。本文调查研究显示,71%的灾民认为灾后的心灵修复直接影响到他们重建家园的信心,29%的灾民认为对重建家园有一定影响。因此如何让受灾人民从严重的心理创伤中恢复,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经常进行运动可以通过降低血压和心率,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据本文调查,灾区人民选择运动更倾向于节奏较慢的休闲运动形式,而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由于具有文化的传承性、普适性和娱乐性,大多是三五成群或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多数伴随有嘹亮的号子、温婉的小调或让人振奋的锣鼓,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人们可以倾吐灾难所带来的不幸,回忆童年美好时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尽快走出地震灾害带来的阴霾,对灾民的身心重建有着极大的功效。
四川的少数民族众多,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于四川省境内,各种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得到发展,表现出了各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藏族的转山本是宗教活动,是藏族转山节的主要内容。而藏羌锅庄原先是一种宗教活动中的跳神舞,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聚会娱乐的运动,成为羌族羌历年、藏族转山节等节日的重要内容。这些休闲运动项目有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缩影,有的则反应出少数民族骁勇尚武的精神风貌。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对羌族等民族的古老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个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此做出批示。2008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明确指出,要保护国家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在本文调查中,灾区政府、专家都认为保护少数民族休闲运动有必要,其中43%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利用好自身的两大优势:一是自然优势;二是丰厚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而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对灾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国家的重建规划中将灾后地区划分为生态重建区、适度重建区和适宜重建区[3]。适宜和适度重建区适合发展成居民生产生活的中心城镇。适度重建和生态重建区属于生态资源保护区,不适合发展工业,所以只能发展对保护生态有利的产业。运动休闲产业是以运动形式进行休闲的产业的集合体,属于第三产业,是进入21世纪后的新兴产业,是无烟产业。灾后地区的生态区有很多的运动休闲资源,如西羌九黄山猿王洞景区、寻龙山旅游区、片口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在这些景区增设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休闲项目,进行产业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少数民族休闲运动项目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较少受场地、器械、时间、气候等的限制,山坡、河流、场院、沙滩、草地等都可以成为运动和比赛的场所,所需器械用品大多是生产、生活用具,可就地取材自制而成,无需花费很多的人力和财力,低投入高收入对促进当地旅游作用重大。
汶川大地震严重破坏了很多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当时是随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规划上不够科学,地震也给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带来了机遇。灾后重建一定要统一规划,并按批准的科学规划进行,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建设思路,另一方面各地房屋、道路、桥梁的重建应结合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方针,注重外形的美观性和文化性,如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风羌韵十分浓郁,所有城镇的建设都应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避免千镇一面,可以考虑在旅游古镇修建一些休闲运动设施,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灾区建设得更美,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灾区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学校体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灾后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的任务十分艰巨,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遭到损毁,没有充足的运动器械,没有可用的运动场馆,短时期内运动场地难以满足正常体育教学的需要。而少数民族休闲运动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空地,一些简单的器材就能够开展,如丢沙包、陀螺、跳大绳等,这应该是灾后学校体育首选的运动形式。此外,学校体育还起着心理重建的功能。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并融入生命教育,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结构到形式再到内容,从课堂到课外互为一体,有计划地创编一套民族体育教程,从而加强学生热爱本民族意识和塑造健康的心理,以及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精神。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截至2007年,已分别在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北京、宁夏、广州等省市举办了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12”大地震后,每年在汶川新城举行的全省少数民族特色休闲运动会,不仅有助于推进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而且利用每次盛会让人们看到一个崛起中的新汶川,让人们看到灾区人民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新的家园。
要想让休闲运动在灾区发挥它的功能,必须要有人才去挖掘和开发这些民族休闲运动的价值,因地制宜地普及和推广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休闲运动项目,从而使得民族特色休闲运动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这些人才要有一定的现代运动科学理论知识、民族传统运动理论,以及运动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才能,这就是应用型运动休闲人才。然而灾区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外地人才很难流入,所以这些人才的培养还应立足于灾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这场地震中,由于某些文物收藏单位的设施不完备,对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缺乏,使四川地区许多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正如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川荣所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民俗休闲运动是少数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原本就没有专门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这种独特的文化,加上在地震中的遗失,其损失更是不言而喻。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休闲运动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历史中。因此,可在少数民族中心城镇修建民俗休闲运动博物馆,一方面向人们展示这种文化,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喜爱这种文化,以利于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和推广。
民间休闲运动协会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引导投资者投资民族休闲运动,开发旅游,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保护和挖掘民族传统休闲运动项目。因此民族地区休闲运动协会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调查中,85%的政府部门人员认为应建立相应的协会组织,灾区休闲运动的开展必须依靠协会的力量,单靠民众自发形式较难维持。
[1]庞元宁,蒋仕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征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2]伏光丞.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促进阿坝州城乡长期稳定发展的意义[J].阿坝科技,2009(1):36-39.
[3]国家发改委.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R].北京:国家发改委,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