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旭 陈建华
(武汉外国语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22) (武汉市第一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我们常常在一些联考和大型考试中发现有这样一类型的题目,往往还是最后的压卷题,在电场的边界模型上出现了问题,或没有引起重视而导致一些错误.下面举几个例子,和同行们共同商讨,抛砖引玉.
题目1:如图1所示,x轴上方有一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x轴下方有一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方向斜向上方,且与x轴夹角θ为45°.现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正离子,以速度v0由y轴上的A点沿y轴正方向射入磁场,该离子在磁场中运动一段时间后从x轴上的C点进入电场区域,经过C点时的速度方向与x轴夹角为45°.不计离子的重力,设磁场区域和电场区域足够大.求:
(1)C点的坐标;
(2)离子从A点出发到第三次穿越x轴运动的时间.
图1
图2
解答:(1)磁场中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圆周运动,故有
粒子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由几何知识可得
(2)设粒子从A运动到C的时间为t1,由题意得
设粒子从C点进入电场到返回C点的时间为t2,粒子在电场中做运变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有
qE=ma2v0=at2
解得
设粒子从C点进入磁场运动至D点的时间为t3,由题意得
所以粒子从A点到第三次穿越x轴的时间为
此题的分析与解答看似都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违背了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规律,违背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题设计的物理模型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从分析图2所示,粒子从C点进入电场,返回C点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到D点,在计算此题时认为速度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从C点作一条与电场线垂直的直线CF——电场中的等势线,连接FD——电场中的电场线.可以看出C点和D点不是等势点,粒子从C点到D点,电场力做了功,粒子在C、D两点的速度不相等.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出现在对电场的边界的设计上不合理,或者是错误的.按照题目设计和解答,可以看出命题者是把x轴作为电场的边界.而x轴并不是电场中的等势线,实际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电场边界,理论上也不成立.
类似的题目在很多联考或大型考试中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设计出了永动机.如下面一个题目出现过很多次了.
题目2:如图3,半径为R的环形塑料管固定竖直面放置,AB为环的水平直径,管的粗细远小于环的半径,AB及以下部分处于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管的内壁光滑.现将一质量为m带正电荷的小球从管中的A点静止释放,已知小球受到的重力和它受到的电场力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则释放后:
(1)求小球第一次经过最低点D时的速度.
(2)小球第二次经过最高点C时,管对小球的作用力是多大?
图3
此题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它就是一个永动机的模型.小球从A点由静止运动,到B点,重力做功为零,电场力做功,小球获得了动能.从B点经过C点再回到A点,由能量守恒,小球在A点的动能与在B点的动能相等.然后小球又从A点运动到B点,电场力又做正功,动能增加.这样小球做往复的运动,每经过电场一次,小球动能就增加,永动机就这样在看似合理的情况下产生了.此题的问题也是出现在物理模型的设计上,违背了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规律,违背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从B点回到A点从电场的角度分析,必须克服电场力做功,此模型中没有任何其他力做功,按动能定理,因为电场力对小球做了负功,所以小球在A点的速度要比小球在B点的速度小.而按照题目设计,若不考虑电场,小球从B点经C点回到A点是可行的,但有了电场就不一样了.类似的问题在各类联考和大型考试中经常出现.如2010年某市有一道模拟题.
题目3:如图4(a)所示的平行板器件中,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0.20 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场强度E1=1.0×105V/m,PQ为板间中线,紧靠平行板右侧边缘xOy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图4(b)]内,有一边界线AO,与y轴的夹角∠AOy=45°,边界的上方有垂直
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2=0.25 T,边界下方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2=5.0×105V/m.一束带电荷量q=8.0×10-19C、质量m=8.0×10-26kg的正离子从P点射入平行板间,沿中线PQ做直线运动,穿出平行板后从y轴上坐标为(0,0.4)的Q点垂直y轴射入磁场区,多次穿越边界线OA.求:
(1)离子运动的速度为多大.
(2)离子通过y轴进入磁场到第2次穿越边界线OA所需要的时间.
(3)离子第4次穿越边界线的位置坐标.
图4
图5
因此,在编写物理题目时,追求题目的新颖、模型的创新,一定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以可靠的事实作为依据,否则就会出现上面类似的一些不完备或错误题目.
参考文献
1 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上册(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