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瑜,方毅民,任法新,王桂乐,杨 军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2.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心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1)
急性冠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和在此基础上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管腔进一步阻塞,近年来成为心血管急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长期以来,冠脉造影一直是诊断冠脉病变、判定狭窄程度和介入适应证的“ 金标准”[1],但是由于其为有创性检查,且操作要求高、价格昂贵,在多数临床单位中进行尚有难度。因此,临床症状以及无创检查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多层螺旋 CT (MSCT) 在心脏尤其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为心血管影像学开拓了全新的领域[2],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3]。但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尚无更多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冠脉CT与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对比,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1.1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取我院2009年5月~ 2009年 12月34例因胸痛及心电图显示急性缺血就诊疑似ACS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排除以下病例:肝肾功能异常、造影剂过敏及心律不齐。
1.264层螺旋CT检查
检查前口服倍他乐克 25~50 mg,扫描时心率控制在65次/min。冠状动脉平扫参数为16 cm×1.5 ram,扫描速度 420 ms,螺距 0.21。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1.0 cm 至心脏膈面,扫描时间10~15 s。采用 Cascying自动分析软件,取130 Hu为阈值,大于130 Hu为钙化。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用优维显370,速度 3~3.5 ml/s,总量为90 ml,延迟时间12~15 s,对比剂重建层厚1.0 mm。螺距 0.21,旋转时间为420 ms,扫描时间15~19 s。同时进行三维重建,对考虑有狭窄的血管做垂直切面薄层重建,测量血管断面直径,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0%中度狭窄,75%~99 %为重度狭窄,99 %以上为完全闭塞。
1.3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与图像分析指标
平卧位, 取右腹股沟动脉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局麻,予Selding's法穿刺成功后,置入6 F动脉鞘管,送入J型长指引导丝,沿导丝分别送入6F Judkins,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多角度进行同步电脑图像记录,确定“正常” 参考段和病变血管段位置。“正常”参考段的定义为目标病变近端内5~l0 mm显示无明显病变的血管段,如为开口病变或弥漫病变而近端难以确定参考段时,则以目标病变远端无明显病变的部位为“正常”参考段。病变血管段指根据多个投照体位中显示狭窄最严重的造影图像,计算每个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最大腔径狭窄百分比。测量数据包括:
①靶血管参考管径 (Referencevesseldiameter, RVD):靶病变近端与远端管径的平均值。
②最小管径直径 (Theminimallumendiameter, MLD)
③管腔狭窄率=[1-(MLD/RVD)]×100%
以上所有冠脉造影及冠脉CT评估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每位患者资料均由我院相关科室两位资深医师独立评阅。
1.4IVUS检查方法与图像分析指标
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动脉鞘内注射肝素抗凝,超声探头在X线引导下沿引导钢丝进入冠状动脉,通过狭窄病变处后从病变远端以0.5 mm/s的速度开始回撤探头导管,与超声图像分析仪相连,分别获得斑块远端、斑块处及斑块近端的血管短轴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全部过程录像记录以供脱机回放分析和存档。
动脉粥样病变根据超声回声强度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斑块:软斑块:斑块回声强度低于血管外膜回声的脂质斑块; 钙化斑块:斑块回声强并伴声影;混合性斑块:两种或以上斑块混合形成的斑块[4]。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1对34例病人的102支主要冠状动脉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和CAG检查,CAG检出病变支数41支;64MSCT检出病变支数37支。以CAG为标准,64MSCT阴性预测值90.77%,阳性预测值94.6%,敏感性85.3%,特异性96.7%,假阳性3.4%,假阴性14.7%,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查出的37支病变中RCA 9支,LAD 16支,LCX 12支;冠脉造影查出的41支病变中RCA 12支,LAD 17支,LCX 12支;共同检出的35支,其中RCA 8支,LAD 15支,LCX 12支。以冠脉造影为标准,64层螺旋CT查出病变支数的符合率分别为RCA 89%、LAD 88%、LCX 100%,总的检出符合率分为87%。
表1 冠状动脉造影与64层螺旋CT所示病变支数比较
注:χ2=0.13,P=0.29。
2.2根据2005年美国ACC/AHA/SCAI和欧洲心脏病协会(ESC)颁布的PCI指征,重度狭窄的患者给予行PCI术,轻度病变患者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对其中64层螺旋CT显示为临界不稳定软斑块(共计12处病变)所致ACS的8例患者行IVUS,经证实软斑块10处,混合斑块为2处,以IVUS为标准,冠脉CT在判断软斑块的符合率为83.3%。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血氧水平供需不平衡所致。长期以来,冠脉造影一直作为检测冠心病的“金标准”[1]。随着医学的发展,大家逐渐观察到冠脉造影在判断病变的性质及形态方面不尽人意,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首发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等严重事件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其基础病变狭窄程度在30%~70%;对死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理解剖发现,68%的患者其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直径狭窄<70%。仅存在中度狭窄[5]却导致严重后果,原因在于这类病变多为不稳定斑块,含大脂质池,薄纤维帽,偏心形态,容易破裂并形成血栓。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主要机制[6],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对斑块狭窄程度做出判断外,斑块的性质亦很重要。
本研究显示冠脉CT与冠脉造影相比,在判断轻度狭窄方面符合率较高。Ehara 等[7]发现 64层螺旋CT诊断 >50%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0%、94%、89%、95%,以CAG为标准,64MSCT阳性预测值92.3%,阴性预测值94.6%,敏感性85.3%,特异性96.7%,假阳性3.4%,假阴性14.6%,准确度91%。(见表1)。64层螺旋CT查出的37支病变中RCA 9支,LAD 16支,LCX 12支;冠脉造影查出的41支病变中RCA 12支,LAD 17支,LCX 12支;共同检出的35支,其中RCA 8支,LAD 15支,LCX 12支。以冠脉造影为标准,64层螺旋CT查出病变支数的符合率分别为RCA 89%、LAD 88%、LCX 100%,总的检出符合率分为87%。本研究显示冠脉CT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及特异性与许多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所以64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MSCT不仅能较准确地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并能检测出冠脉内斑块的形态、根据 CT值的不同提示斑块的成分[8,9],分为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脂质斑块的核心主要是富含粘稠状粥样脂质的泡沫细胞,当粥样物质在斑块中所占的比例大于40%时,斑块不稳定性增大,更易于破裂。富含脂质的软斑块表面纤维帽通常较薄,而且粥样物质还参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所以软斑块作为不稳定斑块已被公认。而ACS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和在此基础上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管腔进一步阻塞所致。因此对于斑块性质的判断临床意义更为重要。IVUS是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斑块性质检测方法,但其为一种有创的检查,其价格昂贵,在临床上普及应用较为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无创的检查来指导临床治疗。近年来多项对比研究发现冠脉CT,尤其高分辨的64层螺旋CT对于斑块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Komatsu 等[10]发现在 ACS患者中 MSCT与IVUS 相比检测软斑块的敏感度为 92%,与 SAG相比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80%、87%。通过对其中8例临床不稳定斑块的IVUS检查发现,64层螺旋CT在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亦有很高的价值,研究还发现临界病变的斑块中53%为软斑块。
由于 MSCT阴性预测价值高,有助于避免冠脉正常或无需介入治疗的患者做有创性的 CAG检查,尤其对冠脉痉挛无明显狭窄患者。同时由于MSCT能及早检出软斑块,及时预测和早期诊断 ACS,对合理治疗、预防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指导日后的介入治疗和疗效判断均有价值。
[1] Ofili EO, Labovitz AJ, Kem MJ. Coronary fiow velocity dy-namics in normal diseased arteries[J]. AM J Cardiol, 1993,71:3d-9d.
[2] 胡大一,马长生. 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472-6541.
[3] 王照谦,杨志强,朱皓,等. 16 层 CT 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与导管法造影的对照研究[J]. 放射学实践,2005,20:190-194.
[4] 赵季红, 姜铁民,李玉明,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6):885-887.
[5] KinlayS. What has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taught us about Plaque biology [J].Curr Atheroscler Report,2001,3:260-266.
[6] Ojio S,Takatsu H,Tanaka T, et al. Considerable time from the onset of Plaqueru Pture and/or thrombi until the onse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J]. Circulation,2000,102:2063-2069.
[7] Achenbach S, Giesler T,RopersD, et al.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rest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phically gated,multislic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J]. Circulation,2001,103(21):2535-8.
[8] BeckerCR,OhnesorgeBM,et al.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rdiac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J]. Eur J Radi-ol,2000,36(2):97-103.
[9] Kopp A F, Schroeder S,Baumbach A, et al. Non inva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lesion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by multi-slice CT: first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J]. EurRadiol,2001,11(9):1607-11.
[10] Komatsu S, Hirayama A, Omori Y, et al. Detestion of coronary plaque by computed tomographywith a novel plaque analysis system,‘PlaqueMap’, and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scopy[J]. Circ J,2005,69(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