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无症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

2010-01-25 00:46
关键词:丘脑基底节体征

肖 坤

(东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74500)

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死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二是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因无明显临床症状,SBI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但SBI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VD)。故探讨SB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对防治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神经内科1999年~2009年住院的并经头颅CT或(和)MRI检查的脑梗死患者361例中112例SBI患者(SBI组)及249例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非SBI组)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SBI组112例,男78例,女34例,年龄43-84岁,平均(68.38±10.2)岁;非SBI组249例,男174例,女75例,年龄45~87岁,平均(70.34±11.3)岁。

1.2影像学检查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SBI发病部位按发生率高低,排序为顶叶、额叶、基底节、丘脑、丘脑、颞叶、小脑、枕叶,其中腔隙性脑梗死占95例,病灶直径为3cm~5cm;而非SBI组则为基底节、顶叶、额叶、丘脑、脑干、颞叶、小脑、枕叶。可见如同症状性脑梗死一样,SBI高发部位仍是基底节及顶叶、额叶。SBI组与非SBI比较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SBI组以腔隙性为主。

1.3临床表现 SBI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痛(9例)、头昏(15例);主观感觉的肢体麻木(4例)、无力(3例,其中双上肢无力为主2例,双下肢1例,以远端为重)和笨拙(1例);轻微智能减退如注意力不集中(14例)、健忘(19例)、反应稍迟钝(8例)及语言障碍(13例)等;心理问题如抑郁(7例)、焦虑(12例)、性格改变(7例)。而症状性脑梗死组则表现为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常见临床症状与体征。

1.4SBI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例,%)

可以看出,SBI组与非SBI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同样是SBI危险因素。

2 讨 论

SBI又称静止性脑梗死,CT、MRI或死解发现脑梗死病灶,而临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者认为是SBI[1],在中老年人群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MRI发现64岁以上人群SBI发生率为28%[2],本研究显示SBI的发生率为31%,与沈氏[3]报告的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30%基本一致。

2.1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1)SBI的临床症状可分为脑缺血、脑功能受损症状和精神心理问题[4],以腔隙性脑梗死居多,占SBI的84.8%,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病变部位较深,病灶较小,临床上多无特异症状,这与Herderschee[5]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由于SBI破坏范围小或者受累的脑组织远离功能区,即静区,因此无明显症状。(3)梗死灶多发于非优势半球的顶枕叶,常缺乏特异症状。(4)部分患者虽表现为头痛、头晕、头昏、一过性肢体麻木或乏力、语言不清,但症状无特异性,常被忽视。

2.2危险因素

SBI本质上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均为脑的缺血性坏死,而SBI与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动脉硬化等均为两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在所有危险因素中占首位,因此高血压病是SBI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硬化,早期小动脉管壁的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后中层及内膜出现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并有玻璃样物质沉积,因此管壁逐渐变厚,管腔渐变狭窄甚至闭塞。这种病变以直径<10μm的穿通枝动脉为主,故腔隙性脑梗死灶好发于基底节区与白质,且呈多灶性[5]。糖尿病、高脂血症同为SBI重要的危险因素,因异常的糖代谢或脂代谢促使脑内小动脉、微动脉硬化,后者引起微小的、深部的脑梗死。本资料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和吸烟也是危险因素,由于长期的血管内高压,血液的高黏、高凝状态及吸烟所造成的凝血异常和血管痉挛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而导致动脉硬化[6],引发脑血管疾病。除这些常见危险因素之外,已有学者作了基因方面的研究,认为脂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年轻患者急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7]。牛氏[8]认为SBI引起VD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梗死组织的总量及梗死灶的数量;(2)梗死的部位(顶深部、丘脑、角回、左半球等)。

总之,SBI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其病因与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相似,因病灶小,或位于大脑静区,表现为“无症状”而易被忽视,确诊依赖影像检查,临床医师对于长期有非特异性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应提高警惕,仔细检查,一旦发现应及时干预存在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避免发展成症状性脑梗死,是积极预防和治疗SBI重要措施。

[1] 王耀山.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1):1-2.

[2] Price TR , Manolio TA , Kronmal RA ,et al . Silent brain infarction on magnetic abnormalities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J]. Stroke,1997 ,28(8):1158-1160.

[3] 沈扬,王继琛,李美琳,等.无症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7-38.

[4] 杨期东,牛琦.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2):114-115.

[5] Herderschee D ,Hijdra A , Algra A , et al . Silent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or minor ischemic stroke[J]. Stroke,1992 , 23(6): 1220-1222.

[6] 沈扬,王继琛,康德瑄,等.急性卒中者中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检出及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3,25(2):81-82.

[7] 谭利明,蒋波,吴军,等.青年人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1):33-35.

[8] 牛琦,杨期东,刘运海,等. 337例无症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56-57.

猜你喜欢
丘脑基底节体征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