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现状调查

2010-01-25 04:01张铁明谭延敏王秀平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选择率村落农村

张铁明,谭延敏,王秀平

(邯郸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村落体育组织对农村体育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目前,对农村大量存在的村落体育组织(没有正式组织与制度)的研究则涉及较少,因此,对村落体育组织在体育活动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是理论的缺陷。形成村落体育组织的纽带可以是性格和兴趣等个体人格性因素,也可以是血缘、地缘等传统性因素,甚至于利益、文化、业缘等现代性因素,这些农村活动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飘忽不定,忽起忽落,没有一定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定的固定路径选择,但却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村落体育组织是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也是推进农村体育更加深入发展的突破口。透视和分析农村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现状,有利于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促进村落体育组织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河北省内村落体育组织的村民,样本的选取采用分层(河北省11个城市分成11层)强度抽样(以方便调查为前提抽取样本)的方法。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一览表

从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分布来看,男性509人(占总数的44.39%)、女性664人(占总数的56.6%);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1.84岁,标准差为14.72岁,年龄特征中10—19岁48人(占4.09%)、20—29岁250人(占21.31 %)、30—39岁169人(占14.4%)、40—49岁322人(占27.45%)、50—59岁249人(占21.31%)、60岁以上135人(占11.5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阅读了《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手册》(1989)、《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10-25)、《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2001-4-10)等32本〔个、条〕有关体育社团的法律、文件。通过清华期刊网查阅有关非营利组织、农村体育组织的有关研究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参考侯小伏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团组织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的问卷设计、王名《中国社团改革》研究中所使用的“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非营利组织调查问卷”的问卷设计。2008年1月—2月,通过邯郸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河北工程大学三所高校的180名农村学生放假回家带走和返校带回问卷的方式,对183个村庄的自发性体育活动群体的1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回收问卷1464份,其中有效问卷1173份,有效率为80.1%。之前对发放问卷的大学生进行分期分批的筛选和培训。为方便调查,学生只针对本村或邻村的活动群体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应用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文件并进行数据处理。

2 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现状分析

2.1 村落体育组织人数的规模分析

表2结果显示,农村村落体育组织的人数规模以2-4人为主,达到了55.41%,5-9人比例为26.43%,16-20人的比例最小。群体规摸理论[1]160-165认为:群体规模越小,凝聚力越强,相反群体规模越大,潜在关系越多,群体凝聚力下降。在群体规模中,以3-5人为最佳组合,这样的群体能够找到更多的一致性和亲切感,随着群体规模人数的增加,需要加强管理水平。由于农村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并且以地缘关系为主,兴趣相投的几个人经常性在一起健身而形成的村落体育组织同样符合社会群体规模理论。在任各庄村的个案访谈调查中了解到,2-4人的每天慢跑或走路、踢毽子、打乒乓球的小群体以一种默契和约定俗成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关系很融洽,不仅是在健身中,而且还能够影响到生活中去。5-9人的篮球活动群体会因为打半场比赛的人数的不足或太多而发生争吵,在内部自觉不自觉的开始进行口头的约定。10人以上的秧歌队管理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口头的约定和部分惩罚措施,管理比较困难,即使这样也没有书面标准化的制度,只是被大家认可就可以了,这样的管理方法与约束机制符合农村体育活动群体的生存状态。

2.2 村落体育组织参与锻炼的项目分析

表2 村落体育组织的人数规模一览表

图1 村落体育组织的锻炼项目

乡村地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及农村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合理的体育活动项目,对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是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调查得知村落体育组织中村民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多种多样。从活动项目调查结果看,按选择情况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慢跑(39.47%)、打牌(37.51%)、长走(34.44%)、秧歌舞(33.16%)、羽毛球(27.62%)、下棋(22.17%)、跳绳(16.54%)、踢毽(14.83%)、足篮排球(13.55%)、乒乓球(12.62%)。选择率均在10%以上,打牌和下棋对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影响较小,但两者的选择率之和为59.68%,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大多数村落体育组织中的村民体育休闲的方式对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不利。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体育的项目选择多是一些比较随意的,没有什么约束力的活动,例如下棋、打牌,可能原因:一是和村落的风气有关;二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空闲时间增多。而其他选择率较高的项目的特点是:一是项目简单易学;二是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三是该项目不用花太多的钱。而专业性较强的项目或者是民族特色的项目的参与率明显较低,原因可能是村民意识上的缺乏,或是缺少专业人士指导,或是因为地域的限制。总体来说,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项目主要集中在要求比较宽松的,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上。访谈中得知他们参与的群体也比较多,但比较单调。

访谈记录:你们平时都参与什么群体性活动项目呢?

张(女,60岁左右):扭秧歌,村里面时兴这个项目,挺高兴的,有说有笑,也挺好的,谁不来,还都惦记着呢。我还爱打麻将,那也有一帮子人等着呢,就这事,要不,干啥去呀,打麻将也算体育项目吗?

王(女,50岁左右):队长已经告诉好了,啥时候排练秧歌,固定了,有的时候长点,两个小时,有时候一个小时,忒长了也累得慌,剩下白天没事时就一群人打会儿麻将,输不了几块钱,赢也赢不多,老娘们儿都玩的小,穷开心呗,你要是不去,人家还找你呢,总不去,就没有人找你了,就是这帮子人。其实呀早晨起来一帮子人走圈,有说有笑,嘻嘻哈哈的,也挺好的,缺谁不来,还打听呢,咳!要不干啥去呀,一帮人欢欢喜喜的就行了,没办法跟你们城里人比呀,嘿嘿。

村领导(女,50岁左右):其实我们这里赌博的现象还是有的,但没有大赌的现象,大家都是小赌,当作一种娱乐。形成赌博的风气我们村委会也有责任,四周的村也这样,没有办法。农活少了,人们的空闲时间多了,零花钱多了,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于是赌博就有了市场,现在也没有啥好法,都是个人的事,也不好说。

朴素的思想和语言道出了真理——健康娱乐与文化垃圾是消长的关系。农村生产力提高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及时跟上才能遏制垃圾文化的蔓延。农村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种有力的文化替代形式。村落体育组织群体的居民就多多少少的因为参与体育群体活动而远离赌场了,可是他们的空闲时间太长了,没有什么精神文化活动可以充实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去,可以想象没有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群体是什么样了。对于他们来说,体育锻炼属于一种精神体验的文化产品,与其对应可替代的精神产品相对较多,因此体育锻炼在广大的农民群体中被选中并予以进行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相对较低[2]23-40。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对他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乃至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的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不断深化的改革,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涉及人员流动、职业变更、文化冲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社会变迁,无不反映在农村居民的体育价值观的变迁当中,农村村民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现象是长期演进的结果,其改造或革新自然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观念的改变、认识上的加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3]16-23。

2.3 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时间选择分析

图2 村落体育组织锻炼的时间段

图2结果显示,村落体育组织锻炼的时间多选择早晨,选择率为37.15%,其次是下午,选择率为26.22%,晚上和上午的选择率分别为25.88%和10.75%。人们在早晨和下午这两个时间段的比例较高,这与人们的工作时间和空闲时间有关,一般人们的劳作时间往往在上午,精力比较旺盛,工作效率比较高,阳光不会太强,不至于太晒。农村晚上光线不好,连路灯也少有,几乎漆黑一片,农民很早就入睡,为早晨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选择早晨锻炼,原因是休息一晚上,起床后为了舒展筋骨,再者早晨的空气比较清爽,路上的车辆较少,比较清静,正好符合了农村传统的“早睡早起身体好”的说法。而下午和晚上的选择,主要是四人以上的团体较多,集中在打牌、下棋、秧歌舞等,原因是大家的空闲时间较多,易于聚集。

访谈记录:你们平时都在什么时间活动?

张(男,60岁左右):平时就一帮子人在傍黑前儿(傍晚)打会儿篮球,要不就早晨一帮子人走圈,有说有笑,也挺好的,谁不来,还都惦记着呢,早晨不走圈、傍黑前不打篮球,第二天就有人找你,咋不去了呢,没有你不行啊,都习惯了呗(语音带升调)。我还爱下会儿象棋,那也有一帮子人等着呢,就这事,要不,干啥去呀,自己找呗,啥欢气(高兴)就干点啥。

王(女,60岁左右):大秋过去了,没有活计(农活)了,啥时候都可以活动,孙子上学了,只要三顿饭能及时就行,嗯!早晨不行,得做饭,前半天(上午)可以,咳!一个老农民,就时间多,嘿嘿。

2.4 村落体育组织的锻炼空间分析

图3 村落体育组织的锻炼场所

体育生活空间指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范围,它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由图3得知,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的场地选择最多的是在村中空地,选择率为27.28%;其次是路边,选择率为21.74%;第三是庭院,选择率为21.31%;第四是村委会大院,选择率为13.90%;第五是学校,选择率为12.45%;第六是其它,选择率为3.32%。其它选项中主要有体育场、体育中心、庙会、室内等,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体育活动场地的选择多是村里空地、庭院、或是路边,选择这些场所的原因可能是,在农村这些场所多并且不用得到村委或是其他人的许可;而选择村委会大院和学校的相对来说较少,原因可能是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而且还要等时间,要和这些场地的管理者协商。这两点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意识中的“原生态”思想,不想受到过多的限制,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最大的行为和思想的自由。而选择其他的就少之甚少,原因可能是:一是农村的体育设备不足,场地受限制。全民健身活动促使一些村落建立文体娱乐广场,但是利用率或者是效果并不明显;二是农村居民的意识不到位,认为花钱去出汗是一种“没事找事”的行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可以看出开展农村体育或是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得把人们的思想意识摆正,纠正错误的理解,并且加大对体育器材、场所的投入,增加免费、公共的体育活动场所。《河北省体育设施管理条例》第三章使用管理第十八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向社会开放。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应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在保障教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开放。对于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来讲,并不是很理想,任各庄中老年舞蹈秧歌队利用任各庄小学操场进行排练就几番周折,时断时续。

访谈记录:你们平时都在什么地方活动?

李(女,50岁左右):这不是前两年村里刚以(刚刚)建了个体育文化广场,这可有地儿了,差不多都在那,呵呵,地儿大,还宽敞。

高(男,55岁左右):就是早起来十几个人在村里路边上溜达溜达,叫上俩总在一块儿歇着的。再有就是在村大队(村委会)院儿里黑介(晚上)在秧歌队儿里敲敲小鼓,热闹,挺好。

2.5 村落体育组织参加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由图4可知,23.75%的人体育锻炼方法是无人传授,21.35%的人是有体育健身经验的人传授,20.76%的人是受媒体的影响而参加体育锻炼的,12.43%的人的健身方法来自于体育教师,11.14%的人受家庭影响,可见体育健身精英和媒体在村落体育组织锻炼方法的传授中占据主要地位。获取健身方法的途径中最多的就是“自学成才”,自己琢磨出来的,可想而知其科学性就会降低;其次是通过有健身经验的人指导和媒体,把别人的成套方法稍加改变用于己身,至于“为什么”“怎么做”似乎不是那么重要;而科学性较高的,例如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医院等途径的利用却比较低,原因可能是:一、体育教师的职责受到扭曲,认为只是完成学生的课时,应付考试,至于学生学到多少并不重视,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并不重视,一味的追求理论的灌输;二、拿到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件的人很少愿意投身农村指导,认为自身价值会降低,还有待遇不如在城市;三、农村人一般是小病扛着,等严重时才会去医院,等发现时已经晚了,根本没有精力再去遵照医生的建议参与体育锻炼。据对 12个村落体育组织的63人访谈调查结果,持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仅占1.6%(只有1人,并且是小学退休体育教师,工作年限长转正的非体育专业的体育爱好者),而没有持证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占 98.4%。同时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组织管理型偏多,技术指导型紧缺,实际指导率偏低,因此难以满足各种团队的指导需要,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发展。形成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质量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使现有培训体系与考试体系存在强烈的行政性与封闭性,缺乏社会性与开放性[4]20-22。三分之二以上的村落体育组织群体居民的锻炼方式是自愿的、随机的或自发组织起来的,缺乏科学的指导,只是依据感觉经验或他人意见而从事体育锻炼,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时代感,锻炼效果不理想。

访谈记录:你们平时活动有人指导吗?

张(女,40岁左右):咱这个战鼓队儿就是村里(村委会)提议,有个带头人,就是带头人没事儿了看看别的村的,再从电视上或哪的看看录像,学学,然后再教给我们。其他人不管这些。

刘(男,70岁左右):这个就是自己闲的没事啦,自己转转,或下个棋,就是自己的事,村里的人不管这个,管得多了再(就会)让别人说闲话。

2.6 村落体育组织的组织情况选择

表3 村落体育组织情况选择

图4 村落体育组织成员获取体育锻炼方法的途径

村落体育组织的组织者大多是由个人发起的(55.58%),其次为小组成员商定(25.44%),村委会组织占第三位(15.43%),第四位是农村体育协会组织(3.58%)。就是说,像农村体育协会这样的正式组织在农村的作用很小。本课题研究的个案——唐山市丰润区任各庄村的中老年舞蹈秧歌队也是个人发起的。形成村落体育组织的纽带可以是性格和兴趣等个体人格性因素,也可以是血缘、地缘等传统性因素,甚至于利益、文化、业缘等现代性因素。各因素在村落体育组织发展和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观上存在着种种差异,同时也就逐渐形成了村落体育组织自己的生存方式,其客观存在的现实对农村体育的管理有重大影响。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农村领导能够和居民共打一场球,共下一盘棋,融入到群众活动之中,倾听群众的心声,解决体育健身活动中的困难,增强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树立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榜样作用。领导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发生作用的力量,也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命令、指示、劝告和建议的反应。领导的影响力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领导者在体育活动群体中的权利、职务和地位,是形成其影响力的主要方面。因为人们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儿童服从父母,学生服从老师,士兵服从长官,下级服从上级,这种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中。领导与被领导的这种观念是接受社会影响的结果,因此领导参与体育活动对农村居民体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任各庄中老年舞蹈秧歌队的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希望能够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这样在体育组织活动过程中,人们在情感上和运动技能上相互交流,从而获得参加组织的归属感和情感交流的满足感。如果村落体育组织的“领导者”能力较强,开展体育活动的次数就较多,维持时间会较长;如果村落体育组织的“领导者”生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参与体育活动,该组织就容易解体,就是说自发性体育组织稳固性较差,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同伴理论认为一个人参与休闲体育运动,需要技巧、同伴才能进行并得到享乐。若一个人自愿参加某体育组织,他就有了归属感和约束感,就会自觉接受该组织的领导,参加该组织的各项活动[5]28-29。

这种参与本身也就说明了农民愿意接受有组织的锻炼形式,尽管自发组织稳定性不太强,自由度较大,比较松散,也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或者人员更替不规范,或者存续时间不固定,但这一自发组织都是围绕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成立的,现实性较强。这对于帮助农民解决共同性的体育组织问题,满足农民共同性的体育健身需求有着明显的作用。它与农村体育的正式组织一道,可以构成了双层管理网络,做到了功能互补。

访谈记录:平时的群体活动由谁负责组织呢?

崔(男,65岁左右):谁对听谁的,没有什么负责不负责的,也就是在一块儿,但谁也不管(干预)谁,大伙儿一商量就行啦。

张(女,40岁左右):啊!就是带头的人呗,有,我们秧歌队有爱好招呼大伙儿的,一般都听他的。

2.7 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

表4 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经费来源一览表

村落体育组织没有经费来源的达到49.60%,,即使有经费来源也是大伙集资,达到29.79%,村委会支持的比例很小,上述数据是调查对象中村落体育组织活动经费来源的现状,笔者在访谈任各庄近 30名村落体育组织的农民时了解到,农民基本没有体育经费来源,虽有一件便宜的所谓的运动服〔多为秋冬穿〕或运动鞋,但运动服和鞋却不是专为体育锻炼而购买的,从他们锻炼时的场景来看,基本都是农村传统的穿戴方式,从演出时的服装和鞋帽可以看出,颜色不统一,基本都是自己花钱看颜色差不多就算了,没有专门的经费去统一做服装。整体上看,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单一,虽然大伙进行集资的比例比较高,但要做到每个村落体育组织的锻炼服装都统一,还是很难做到的。但农民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体育消费数量将更多地依赖于体育观念、意识和周围体育文化氛围,这自然与农民收入有直接关系,村委会的支持与到外面进行演出(拜年、过寿或喜庆日子)而获得的经费差不多,可以看出村落体育组织正在多方面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

访谈记录:平时活动有经费来源吗?

王(女,45岁左右):有,但没准儿,队儿里的衣裳,装备等有的时候是村里(村委会)出,基本上就是一年换一次,平时过年什么的,在村里表演,那些小卖部(小超市)啊,都会出点钱。

刘(女,60岁左右):没有,关系好的姐儿几个(邻居)没事了唠唠,早起来,溜达溜达,也用不着钱儿,呵呵,乐呵呵的就行了。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3.1.1 村落体育组织参与体育活动人数规模以2-4人为主,以地缘关系为主,兴趣相投的几个人经常性在一起健身而形成的村落体育组织同样符合社会群体规模理论。

3.1.2 村落体育组织参与锻炼项目以慢跑(39.47%)、打牌(37.51%)、长走(34.44%)、秧歌舞(33.16%)为主,总体来说,群体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场地要求比较宽松,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上。

3.1.3 村落体育组织活动时间多选择早晨,选择率为37.15%,其次是下午,选择率为26.22%,晚上和上午的选择率分别为25.88%和10.75%,正好符合了农村传统的“早睡早起身体好”的生活习惯。

3.1.4 村落体育组织的锻炼空间选择最多的是在村中空地,选择率为27.28%,其次是路边为21.74%,第三是庭院为21.31%,第四是村委会大院为13.90%,村落体育组织的活动场所以非正规化为主。

3.1.5 村落体育组织指导情况是23.75%人的体育锻炼是无人传授,21.35%是有体育健身经验的人传授,20.76%是受媒体的影响,缺乏科学的指导,依据感觉经验或他人意见而从事体育锻炼,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3.1.6 村落体育组织的组织者大多是由个人发起的(55.58%),其次为小组成员商定(25.44%),村委会组织只占15.43%,组织稳定性不太强,结构比较松散。

3.1.7 村落体育组织活动没有经费来源的达到49.60%,大伙集资达到29.79%,村委会支持的比例很小,这是农民体育经费的来源短缺是一个现实情况。

3.2 启示

中国农民的传统负担相当沉重,而目前国家在政治制度的供给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民的村落体育组织化进程又处在一个市场化、个人化的新时代,在个人承包制的背景下进行。诸多原因造成了目前农民体育组织程度低的状况。因而,改善这一状况也只能从这些方面入手。但是,鉴于经济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主题,所以重中之重便是如何建立经济推动的组织建设,提高农民体育的自组织程度。唯有如此,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落体育组织程度低的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改观。未来中国农村地区体育的发展,终究要走农民村落体育自组织化的道路,国家提供基本的宪政框架和法律环境,村落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由村委会和其它类型的自组织(包括中介组织)分别解决,村民也因有村落体育组织才能够更好的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

[1]陈国海.组织行为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铁明,谭延敏.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11).

[3]谭延敏,张铁明.农村村落体育组织组织识别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1).

[4]张红坚.农村体育组织方式选择与农村体育组织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

[5]卢兆振.当前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滞后的社会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选择率村落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樟树不同部位的挥发物对蔬菜烟粉虱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果园间作小麦对黑绒鳃金龟有趋避防治效果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我校药专实习前实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与考核的调查分析①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