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巍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专业信息提传了科学、快捷的渠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04-02
一、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基点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而具有无穷的潜力。它将创造出一种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合作的崭新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信息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居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交流信息,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而且已分解到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各个环节。
信息素养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已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就本科教学而言,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也就是说,如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分析、理解、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本科教学进行整合,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培养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能力
人类历史经历了四个媒介时代。即“口传媒介时代”“印刷媒介时代”“播放媒介时代”“数字媒介时代”。而世纪之交,“数字媒介时代”正大步走来,电子媒介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读书”方式。
21世纪初,四种传播媒介同时存在,使读书人有了获取信息的多条渠道和多种选择。因此,作为教师除了大量运用传统的“纸质媒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外,还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实物资料丰富学生的信息,特别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条件正确地引导学生浏览网页、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具有教学内容广泛、教学环境虚拟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过程交互性和教学管理全天候服务等特点。近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远程教育网络。全国有数十所重点高校开通了远程教育系统,不少重点中学的网校也开展了中、远程教学辅导。在电子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喜欢的和没听懂的内容可以反复播放,考试可以随时进行,还可以边考试边看书。网络时代的学习,把现代公民带进终身学习的时代。同时,上网读书查资料可借助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方便地查阅已链接到网上的书籍、报刊,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总之,多种媒介共存的时代,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学习方式被打破,学生可以通过上述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对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以记忆信息到应用信息,甚至创新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查找、采集必要的信息,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变换、存储、传递、分析、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善于充分运用信息进行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以其显著的优势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它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了让学生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良好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还应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精神与求实创新的意识。信息技术手段引进到本科教学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种种弊端带来了希望,原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过:“……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美籍匈牙利学者熊彼德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新”的这种定义,既包含了“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容着对原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也就是说,“创造”是创新,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和观点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网络环境的三大特性(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信息获取的快捷性、交流共享的便捷性),为教师实施创新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和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广大教师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尽快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或多能一专的创新型教师,这样才不会在改革中落伍。
培养学生比较、辨别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是本科教学应坚持的方向。首先,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搜集、储存大量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想象的翅膀。其次,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师要利用计算机恰到好处地增加一些“佐料”,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具体透彻地理解教材。同时,还可结合多种材料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拓展地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目前Internet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专业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笔者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每堂课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目标,积极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网站、FIP服务器上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组织材料,然后提交一份学习纪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搜狐”“网易”等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关心的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将得到的信息筛选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相互交流,并转发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改变本科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科教学中引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逐渐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能也由“教学”转变为“导学”。
总之,科学、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帮助学生获取、处理多元信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对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学习自主性将会起到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启标试谈教师基本职责在课程改革中的历史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2005,(1)
[2]宋浩,胡新生,构建实用、高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
[3]王敬忠,努力进入信息技术教育的成长期[J],信息技术教育,2005,(9)
责任编辑:星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