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矿山写春秋——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京煤集团鄂尔多斯市昊华精煤公司总工程师张兴文

2010-01-17 00:54
中国煤炭工业 2010年10期
关键词:兴文高家机械化

文/本刊记者

情系矿山写春秋
——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京煤集团鄂尔多斯市昊华精煤公司总工程师张兴文

文/本刊记者

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借此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说,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须恪守和遵循的人生信条的话,那么,张兴文以其勤奋、坚韧的创业精神和扎实、丰厚的工作业绩,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张兴文,现任北京京煤集团鄂尔多斯市昊华精煤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在他走过的46个春秋中,将整整一半的美好年华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煤炭事业。二十余载岁月悠悠,张兴文凭着对煤炭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扎根矿山,坚守信念,勇于探索,顽强拼搏,成为企业前行的领头雁,成为数百万煤炭从业者的杰出楷模,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下动人华章。

京西创业,勇闯“禁区”求突破

时间回溯到2005年。

这一年,是张兴文人生和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为了打造安全高效型矿井,北京京煤集团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推进机械化采煤,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技术人才。

已具有十多年煤矿生产与建设技术经验的张兴文,经过一番调查了解,认识到京西矿区是一片广阔天地,能为自己人生与事业的拓展提供绝佳空间。于是,心怀干一番事业的沉雄壮志,张兴文抛家舍业,积极应聘,并顺利获得成功。

谈到自己加盟京煤集团的初衷,张兴文认为,一是京煤集团的战略发展契合自己的事业志向,能为自己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京煤集团的求贤若渴和对待人才的胸怀与诚意深深打动了他。

至今张兴文还清晰地记得当初北京昊华能源公司董事长耿养谋约见他谈话时的情景。耿养谋平易近人,整整一个下午都在与他畅谈人生与事业追求。“人到中年,经验丰富了,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应该放下所有包袱,踏踏实实干一番事业,真正将半生所学发挥出来”;“我们这里没有门第之见,不搞‘校友会’,大家都是奔着同一个目标的一家人”。只比张兴文年长一岁的耿养谋的这番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张兴文,打消了他的所有顾虑,坚定了他投身京西煤田的决心。

加入京煤集团之后,张兴文被安排到北京昊华能源公司大安山煤矿,担任矿长助理,主抓机械化采煤。此前,机械化采煤在京西始终是一个空白,京西煤矿可以说成为进行机械化开采的一个禁区,许多前辈们都曾尝试过上机械化开采设备,最后都未成功。

张兴文回忆,当初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三点:一是人们观念上的障碍。“京西煤矿不能上机采”早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人们对上机械化开采普遍信心不足。甚至有人冷言冷语,认为张兴文是在搞“花架子”工程,是想搞出一个所谓的“零突破”,是不实在、不现实的。二是京西客观地质构造条件的限制。“煤层薄厚不均,是典型的‘鸡窝子’煤,厚的地方有四五米厚,但突然就变薄了,无法进行机械化开采,还得用炮采。”张兴文说。这种地质赋存条件,实施机械化开采,在工艺上确实有难度。三是有关机械化采煤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路是从布满荆棘的地方踏出来的”。面对重重困难,张兴文没有退缩,他决心放手一搏,去啃这块硬骨头。张兴文一头扑到井下,在认真研究京西煤田地质构造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机采方案,在工艺上努力克服客观地质局限。他亲自计算设备选型,组织落实三机设备配套。同时,从全国招聘技术人才,组建起以40多位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公司第一个机采段。

为了第一套机采设备上马成功,无论是工作面掘进,还是设备安装,张兴文与工人同上同下,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哪怕是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他都严格把关,杜绝安全生产问题出现。他认真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往往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小时。

特别是在设备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张兴文提出,一是在安装上要高标准执行,二是管理上必须从严要求,以确保机采设备安装与调试顺利成功。为此,他专门组织制定了《机采段管理人员考核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每天组织召开安全生产施工会,统一安排工作面安全施工,并身体力行,努力培育机采段团队精神,积极倡导“一切为了安全、安全为了一切”工作理念,严格按照精细化标准施工。

经过四个多月采煤工作面艰辛的前期准备工作,仅仅经过36天的紧张安装,新的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就在大安山煤矿安装完毕并试采成功,实现了京西矿区机械化采煤零的突破,为公司全面推广机械化采煤积累了宝贵经验。

机采工艺的实施使北京昊华能源公司安全生产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安全形势逐年好转,到2009年底,百万吨死亡率降为0.19,已步入全国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先进行列。张兴文介绍,到目前为止,京西煤矿已有13套机械化采煤设备。2009年,机械化采煤已占到北京昊华能源公司煤炭产量的52%,彻底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格局,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开疆拓土,高原建矿抒壮志

在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如今,一个技术装备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矿井在高原拔地而起,横空出世,这就是京煤集团北京昊华能源公司鄂尔多斯市昊华精煤有限责任公司高家梁煤矿。

如果说,画家作画往往只是在尺幅之间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话,那么,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矿的设计与施工,就是在辽阔的土地上“挥毫泼墨”,重绘大地,也是在进行另一种意义上的“创作”。

“高家梁煤矿是我人生的一件大作品。能够亲手建起一座煤矿,是我早在大学期间就萌发的一个梦想,如今,终于梦想成真!”张兴文非常欣慰地说,“在高家梁煤矿这件‘作品’上,我在每一处‘圈圈点点’,每一个局部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与智慧”。

那是在2006年,受首都功能定位影响,矿山采煤业在北京的发展空间开始受限。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步伐,增强发展后劲,京煤集团北京昊华能源公司决定实施战略转移,对外扩张,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开疆拓土,建设现代化新矿井。加入京煤集团尚不足一年的张兴文,凭借优异的工作业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建矿经验,又被公司指派担任煤矿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赶赴内蒙高原,筹建高家梁煤矿。

张兴文是从当年3月才介入煤矿建设工作的,而按计划,6月份就要开工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张兴文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

“井眼一挖,什么都动不了了”。当时,对于张兴文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确保矿井在设计方案上不出现任何影响今后施工的问题。否则,不仅延误工期,而且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需要设计方案一定要达到最科学、合理。张兴文从最初的资料工作入手,深入了解了煤矿前期筹备基本工作,并每天到现场进行实地勘查,仔细研究工程地质构造。对于煤矿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推敲,严密论证,从不放过每一个局部环节。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地勘查,对于设计方案不断改进和优化,确保了高家梁煤矿在设计方案上达到最科学、合理,从而为以后的顺利施工打下坚实根基。

“风如马,任我跨,云如雪,随我踏;哪儿有艰难,哪儿就是家!”诗人郭小川笔下创业者的豪情与气魄,也着实是高家梁煤矿建设者们的生动写照。

建矿初期,建设者们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高原的春日黄沙漫漫,桌面每天都要积厚厚一层尘土,深秋则荒草萋萋,一派苍凉景象;隆冬季节气温又极低,经常低过零下三十摄氏度;而夏季高温酷暑,强烈的阳光晒得人皮肤灼痛,有时又暴雨如注,电闪雷鸣,而且雷点很低,着实骇人。尤其是2006年,雨水特别勤,有一次下大暴雨,雷电交加,地上积水急速上涨,新建的井口有被淹的危险。情急之下,张兴文和员工们冒着雷电和暴雨,用沙袋快速加高井口防堤才避免了一次险情。

困难没有吓倒建设者们。张兴文处处率先垂范,带领员工们战严寒、斗酷暑,一直奋战在建设工地。有一次,工地组装自来水管,当时人手少,任务重,时间又紧,张兴文就与大家一起肩扛着管子,脚踩着冰凉的雨鞋,在水里、泥里、沙里工作。冰冷的雨水早已浇透了大家的衣衫,大家都有些松懈和疲惫,但张兴文仍然干劲十足,边干边大声喊着话,鼓励大家战胜困难。此时,高家梁煤矿建设者们的工作激情被再次点燃,因为大家看到作为总工程师的张兴文的雨鞋早已破损,露出的光脚板正踩在冰冷的泥水里……

靠着这种忘我的拼搏精神,张兴文带领高家梁煤矿建设者们书写了高原建矿的奇迹。从2006年开工建设,到2009年12月实现试生产,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便在鄂尔多斯高原建起,为公司的后续发展赢得先机。

如今,徜徉在高家梁煤矿崭新而整洁的矿区内,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和职工公寓巍然矗立在苍茫的高原大地上,格外惹眼。它们犹如一座座丰碑,镌刻着建设者们的汗水、激情与智慧……

恪尽职守,敢于创新铸新业

“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美国知名学者门肯的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在张兴文的身上体现得尤其鲜明。

从张兴文的话语中,时时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责任感,一种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在他二十多年的煤炭人生中,尤其是在高家梁煤矿建设期间,作为总工程师,他时时心怀一种清醒而庄重的责任意识,恪尽职守,励精图治,奋勇开拓,大胆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在建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就是确保工程技术安全,应用到项目施工中,就是确保施工工艺的安全。2007年初,高家梁煤矿井筒施工过程中,遇到特殊的岩石地质条件,导致原来设计的炮掘施工井筒工艺进度缓慢。由于软岩支护难度大,经常出现放炮后来不及支护就发生大面积冒顶问题,现场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施工进度每月只能达到30米左右。

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张兴文日夜盯在现场,反复论证,精心调整施工方案,在经过了数十个不眠之夜的奋战后,他大胆提出了在大倾角全岩井筒采用综合机械化施工工艺。该工艺是对传统炮掘井筒施工工艺的重大技术创新,通过对普通综掘机进行局部改造,解决了掘进机履带扎地、掘进机炮头糊死、掘进工作面有水造成软岩泥化等无数问题。该项工艺的应用,使井筒施工日最高进度达到8米,月最高进度达到152米,同时,提高了支护质量,保证了施工安全。该项技术开创了鄂尔多斯高原建矿新模式,成为国内煤矿建设技术创新的示范。目前,该项技术已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认定。

对于总工程师张兴文而言,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在三条井筒过岩石系数F小于1的特软巷道施工中,张兴文经过科学论证,结合软岩施工的特点,提出了不可缩U型钢支护的非传统理念,使三条井筒顺利地穿过了966米的特软岩施工段。经过北京工业大学的监测证明,这种支护比原先的联合支护方式更加安全可靠,同时节约了大量资金。

除了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确保安全施工外,张兴文还依据实情,合理安排矿建工程、土建工程和安装工程,不断优化工序,使高家梁煤矿建设累计节约投资近亿元。

高家梁煤矿由西安煤炭设计院按照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模式设计。对于一般工程人员而言,既然设计院设计出了图纸,那么按照图纸施工即可,这样较为稳妥,不会冒什么风险,如有纰漏,也不会承担责任。但张兴文没有拘泥于图纸本身,而是尽自己所能去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考虑如何节约建设资金。

“设计院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创新单位,原则性较强,较为保守,一套方案必须在成熟的情况下才会应用”。张兴文说,“但一个矿井一种情况,必须依照实际情况,将设计方案进行合理优化。这样无疑要承担各种风险,但我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在得到矿井初步设计及相关图纸之后,张兴文即做了细致的研究,结合自己现场实际勘探的资料,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这与设计单位保守谨慎、执行规范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张兴文便尽力说服他们,并亲自试验给他们看,直到双方意见一致。比如,地面工业广场位置经过调整后,减少了场平挖方量100多万立方米,减少了填方量50多万立方米,节约资金2852万元;广场供水管路的优化修改,既减少了征地面积,又使矿井掘进产生的矸石得到了利用,节约资金149万元;修改矿区铁路专用线方案,降低铁路线标高6m,取消了部分铁路桥涵,缩短了铁路线长度,节约资金2100万元;改变井筒基岩段原有支护方式,使井筒施工总计节约300余万元;将大巷的矩形支护改为拱形支护,使支护既简单又安全,总计节约400余万元……

坚守信念,献身矿山终不悔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凭着对献身煤炭事业信念的坚守与执着,二十多年来,张兴文就像一块朴实无华的煤炭,在默默燃烧,默默奉献。

1987年,张兴文从山西矿业学院矿山建设专业毕业,被分派到内蒙古平庄矿务局(现平庄煤业集团),在采煤一线任见习技术员。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勤奋、踏实的干劲,半年之后,就转为正式技术员。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随着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他一步步成长为所在煤矿的采煤队长、总工程师、副矿长。在此期间,无论被委以什么重任,担当何种职务,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尽力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煤矿的正规化建设以及安全有序生产作出突出贡献。

随着经验与阅历的增加,张兴文逐渐意识到,煤矿并非必然与艰苦和危险相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煤矿生产的面貌会不断改善,安全也是可控的。而煤矿技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促成这个转变,加速这个转变,努力改善煤矿安全生产面貌,让矿工生活得更有尊严!

从此,他便更加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促进煤矿健康发展。

在平庄矿务局红庙煤矿任职期间,在他的主导下,开发设计出整个矿区的拓展方案。当时,红庙矿历时十多年的生产,在生产布局上亟待进行更长远、更宏观的整体规划。于是,张兴文带领一个设计小组,从地质资料整理入手,详细勘探地质构造,精心选定设计方案,并徒手画出每一张设计图纸。经过一年半的艰辛努力,设计完成了红庙煤矿宏观的开采规划方案,为矿井在以后几十年的安全、有序开采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张兴文而言,这次设计,实际上等于进行了一次整体矿井的规划设计,为他以后在京西煤矿主抓机械化采煤和承担高家梁建矿重任,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不断的实践锤炼,张兴文逐渐成为了煤矿生产建设方面的杰出人才,曾被聘为母校的兼职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精心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古人云“见贤思齐”。张兴文说,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永远不会忘记老一辈煤炭专家们对他的影响。刚参加工作不久,正赶上“国家‘六五’软岩攻关项目”在平庄矿区进行科研,求知欲旺盛的张兴文每天盯在科研现场,与专家们吃住在一起。经过这些专家的悉心指点,加上自己用心揣摩,搞科研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宽,理论功底变得更加扎实。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又有许多次与一些业内知名专家交往的机会,都使他得到很深的教益。这些老一辈煤炭领域的专家,不仅专业知识精深,他们的人生追求、科研理念、敬业精神与人格风范,都深刻影响了张兴文,更加坚定了他献身煤炭事业的职业志向和人生信念。

如今,高家梁煤矿即将正式投产,欣慰之余,张兴文常常会回想起在高原建矿的那1000多个艰辛的日夜。几年来,他从没有正式休过节假日,只有趁着回京汇报工作或者是开会之机才能顺便看看家人。

“是什么使我能够这样无怨无悔,让我不知疲惫?我想,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就是我对煤炭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因为,我的事业在矿山!”

张兴文曾经这样发自内心地真情告白。

厉克 庞永厚)

猜你喜欢
兴文高家机械化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Convection effect on an arc plasma evolution process in a two parallel contact system
兴文蚕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做法与成效
这 里 是 北 京
大泽山:从卖葡萄到兴文旅
锦旗献给国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