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司鼓艺术初探

2010-01-16 09:07朱学富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司鼓唱腔乐队

朱学富

戏曲司鼓艺术初探

朱学富

戏曲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和灵魂,统揽全剧,是演员、音乐、舞美的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与“枢纽”,所有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从开幕至闭幕都是在司鼓的指挥下进行的。本文通过对戏曲司鼓的含义、功能、地位、作用及表现手法等分析与阐述,以期大家对戏曲司鼓艺术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戏曲;司鼓;艺术

我国戏曲是集表演、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戏曲乐队是戏曲综合舞台表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司鼓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和灵魂,统揽全剧。所有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从开幕至闭幕都是在司鼓的指挥下进行的。司鼓是综合艺术舞台表演时演员、音乐、舞美的指挥者、组织者、协调者与“枢纽”。同时,戏曲司鼓既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又是演奏员和伴奏员。在整个戏曲舞台的表演中,起着前后台间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

一、戏曲司鼓的基本含义与要求

所谓司鼓,“司”指从事发布、发出一定指令,表达一定的指向;“鼓”是指在戏曲音乐乐队及戏曲打击乐中从事板 (檀板)、鼓 (单皮鼓或称班鼓)演奏的人,它是戏曲舞台表演及戏曲音乐乐队中最重要的成员。戏曲舞台上的司鼓是戏曲乐队中组织演奏的指挥者,控制着全场戏的节奏、情感和空间,起着综合艺术的枢纽作用。徐慕云先生曾在《中国戏曲史》中说“凡属歌舞之类者,盖无一不以鼓板掌其节拍、齐其动作、鼓其精神也”。由此可见戏曲司鼓在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当然,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司鼓,必须要具备以下良好的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戏曲音乐节奏感和乐感

音准、节奏、乐感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作为戏曲司鼓,首要任务是要全面掌握和控制乐队进行演奏与伴奏,司鼓应当在音乐节奏处理上成为乐队演奏的“主心骨”,而不是无序地跟着乐队的节奏跑,更不能随着乐队中偶然出现的少数错误节奏去进行演奏。如果司鼓缺乏节奏掌控能力,节奏感不强,不但不能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反而会带来不良的演奏效果。

与此同时,司鼓要学习并熟练演唱本剧种或相关剧种的各种流派唱腔,唯有唱得好,鼓才能打得好。各种戏曲流派唱腔中的字、声、气、腔、韵,阴、阳、顿、挫与发声方法等方面都蕴藏着极深的内涵,学习起来都有相当的难度。只有具备良好的戏曲音乐节奏感和乐感的人,学习起来才有事半功倍之感。反之,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发挥不出司鼓应有的作用。只有熟练演唱本剧种中及相关剧种的各种流派名曲名段及各自代表剧目唱腔,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把握该剧目的唱腔板式、特点、风格、韵味,节奏、速度、气口、火候,等等。因此,司鼓者具备良好戏曲音乐节奏感和乐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良好的记忆与反应能力

司鼓在剧目演出时,要把表演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过程都铭记于心,并熟练地将它演绎出来;还要紧密关注整个舞台上各个环节一切的细微变化;要以最熟练、最敏捷的手法和技法,处理和弥补舞台上各种紧急突发情况。这是因为在整个剧目演出过程中,由于各种大小舞台及环境的不同,各类不同演员对所掌握剧目的技术熟练程度的不同,舞台表演实践经验的不同与各种心理状态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时常会出现或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加上整个舞台表演是动态的、变化的,因此,台上的演员时常会出现忘腔、忘词,掉枪、掉帽,错位、缺位等事故,司鼓必须有应对突发事故的各种心理与技术准备,做到及时处理和弥补舞台上的失误和缺陷,这就要求司鼓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和较敏锐的反应能力。

(三)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

戏曲司鼓不仅要具备全面综合的戏曲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演知识和司鼓打击乐专业演奏基础知识,更要具备扎实、娴熟的司鼓打击乐专业的演奏技巧与基本功。如熟练的即兴读谱能力、板签演奏技术、锣鼓经综合演奏技巧等,扎实的基本功是司鼓演奏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全面正确掌握司鼓打击乐应用的技法和方法,才能有效发挥司鼓打击乐音响性、节奏性、气氛效果性的戏曲性特殊效果,才能更好地为戏曲舞台服务。反之,就会毫无章法、慌乱无序、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司鼓演奏技艺之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戏曲舞台演出的成败。

(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戏曲司鼓,其主要职责是要负责组织戏曲乐队训练与演员之间的配音排练工作。在整个排练、演绎过程中,司鼓要准确及时地依据导演、作曲及相关创作者的基本要求,带领戏曲乐队与演员开展对音、对谱、练乐、坐唱、配音、连排、彩排等工作;要及时掌握和发现乐队训练、演员表演中所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调整与纠正表演、演奏与舞美之间配合中的不协调之处或错误;并根据舞台上剧情发展的不同要求,通过与导演、作曲、演员、演奏员的沟通,适度对音乐的总谱或分谱,以及演员表演中一些不适宜的动作、唱腔节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协调、调整和补充,使之更加符合戏曲舞台上剧情人物发展、音乐发展的需要。对于司鼓而言,排练既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组织工作,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艺术创造性的劳动;没有前期的排练,也就没有后期剧目的综合体现;而这一切过程都与司鼓密切相关。这就必然对司鼓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戏曲司鼓的功能与作用

“戏从槌下起,韵自鼓中来”。戏曲司鼓不仅是戏曲乐队的指挥,同时又担当演奏员和伴奏员的任务。

(一)在指挥的功能与作用方面

首先,司鼓不仅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剧目及作品的内涵,也要通过有效、恰当、直接、有效的手法与技法表达出剧作者、导演、作曲、演员的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意图以及各种人物性格特征与内涵,并带领乐队演奏员把表演与音乐演奏融合在一起,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整体。还要在整个剧目音乐排练过程中,把各类演奏员及演员的不同节奏形态 (总谱、分谱),包括各种唱腔板式节奏的乐谱,按剧情及创作的要求,将其正确地、有效地统一起来进行演奏。其次,司鼓要熟练掌握演员表演的舞台动作节奏、台词节奏、唱腔板式节奏、舞台综合调度节奏和锣鼓经节奏以及各种演员及唱腔流派的风格与特点,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再次,司鼓要在舞台表演中把握舞台全局剧情演绎进程与节奏变化,他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整个舞台表演、音乐、舞美默契配合和成功与否。

(二)司鼓在演奏者、伴奏的功能和作用方面

因为司鼓本身就兼具全面的演奏技术和技能,在舞台演出中他不仅以各种手势动作指挥戏曲乐队演奏,同时还运用各种演奏技法,击奏出各种鼓板的“代音”,即各种签法套路,与全体乐队包括大锣、铙钹、小锣一起,共同配合演员的一腔一曲、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表演,在剧情演绎过程中很好地发挥出起、承、转、合,托、伴、衬、垫的作用,使演员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更富有立体感和人物感,烘托演员全面塑造剧情中各类人物性格,增强剧情气氛,传达剧情人物情感等。

与此同时,司鼓的指挥、演奏、伴奏三者之间又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指挥中有演奏,在演奏中带伴奏。司鼓在带领戏曲乐队演奏剧目作品时,乐队演奏者必须在司鼓的指挥下达到完全的统一,各声部、各演奏、唱之间必须相互默契、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这种统一的演奏、演唱及舞台运行过程,又必须建立在司鼓者对剧目作品的正确处理上,必须使乐队演奏人员和演唱人员能够正确理解、体会、表现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而不是做出各种曲解。这种指挥,还充分体现了“指挥”者本人对整个剧目剧情的理解、创作、构思,任务的处理等方面的全过程。例如:

越剧唱腔“白蛇传—断桥”选段《西湖山水还依旧》张派

此段慢板唱腔,反映了白素贞对夫君许仙爱恨交加,对重游故地的触景生情,以及身怀有孕、几番涉险、悲痛欲绝、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曲谱涵盖了越剧尺调慢板过门的起板签法、唱腔过程的情感衬托,句间过门节奏变化、衔接中的签法运用,等等。如起板过门时的“各的的”开签“底鼓”,是司鼓 (指挥)向乐队演奏员所表达的明确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情感要求,并使乐队演奏员按此要求进行演奏。而在相继的乐曲中,司鼓则通过板签演奏,左手执板,右手执签,击奏出特有的“底鼓”音响与“手势”动作,与整个乐队共同演奏,与演员形成默契配合,全面地塑造人物性格、把握情感表现、掌控节奏速度,体现整个唱腔与表演的起、承、转、合;快、慢、强、弱,实现创造气氛、烘托表演、促发情感的目的。当然,不同的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程式性、完整性、规范性的司鼓技法。但无论技法如何,司鼓者必须熟练掌握,力求做到打文戏“文而不温”、“起伏得当”、“处理细腻”;打武戏“强而不火”、“章法严谨”、“鼓点流畅”,以充分体现以情出声、以声传情、以声传形的目的。

三、戏曲乐队司鼓的表现手法

戏曲乐队的司鼓通过手势、动作,尤其要通过板、鼓签演奏出的音响,即“鼓点子”的音响语言与乐队、演员进行交流,向乐队演奏员和舞台上的演员传达和表现所要共同完成的作品内容。因此,戏曲乐队司鼓必须高度重视表现手法。

(一)戏曲司鼓的“底鼓”与板签动作表现手法

戏曲司鼓在指挥一些多声部幕间曲、配音曲时,也常常沿用纯乐队指挥的动作和手势来指挥乐队演奏。但更多的是使用戏曲特有的“底鼓”,即“鼓点子”,与板签动作来达到指挥的目的。他在预备拍和起拍以“底鼓”或“鼓点子”方法来进行。如“扎多衣”、“龙冬大”、“大台”及包括前面越剧起板的“各的的”等。而各剧种这些“底鼓”或“鼓点子”的数量多达数十种。每一个“鼓点子”的板签变化,都代表了不同的锣鼓经演奏和板式节奏的内容与方法。就越剧司鼓预备拍和起拍的指挥动作而言,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鼓签指示类:单指、双指、挂边等;二是“底鼓”开点类:扎多衣或各的的等,大台、龙冬大大大台等;三是锣鼓经开导类:导板头、凤点头、摇板夺头等。

(二)戏曲司鼓的“板眼”表现手法

戏曲乐队的指挥——司鼓,在指挥行进乐曲的过程中,大量运用板鼓签击奏“鼓点子”与“板眼”节奏的形态进行指挥的。其节奏是按板式节奏、速度来划分的。1/4拍称“有板无眼”,2/4拍称“一板一眼”,3/4拍称“一板二眼”,4/4拍称“一板三眼”等。其指挥的方法,即每一小节第一拍为“板”,其他拍为“眼”。所谓板眼,是指戏曲音乐中过门、唱腔的节奏组织结构形式;在越剧音乐演奏中一般的演奏规律是“抓住强板,省略头眼,点击中眼,补充末眼”,以4/4拍为例:

(三)司鼓在唱腔、过门及音乐演奏中的起、承、转、合表现手法

起:要有预示性,即司鼓在起过门前的手势或底鼓,要通过预示性的鼓点子和手势给乐队及其他演奏员有准备的情况下,把乐队带入某一种预定的节奏和速度以及力度;手势要清楚,鼓点子要干净,节奏要准确。承:要有流畅性,即司鼓在过门、唱腔、动作表演及打击乐演奏中鼓点子及其签法要流畅;要做到心中有数,板签节奏与整个乐队要紧密配合、严谨得当。转:要明确性,即司鼓在音乐节奏、板式节奏、速度、锣鼓经节奏转换的时候,板签鼓点子和手势要明确。签法的力点要清晰、准确,不能含糊;锣鼓与转板前后及转板中间要和起板时一样干净,要正确地把乐队带进预定的节奏和速度。合:要稳妥性,即司鼓在“收”与“合”的时候,板签演奏的底鼓和手势要稳妥、干净利落;不要硬收,更不能拖泥带水。

(四)戏曲司鼓打击乐 (锣鼓经)的特色表现手法

戏曲打击乐 (锣鼓)的演奏、音响、节奏等等,更具有戏曲特色。从鼓板、大锣、铙钹、小锣到其他小京锣、堂鼓,等等,就四五件乐器的合奏方法上来讲,整个舞台上演出 (特别是武戏),在完全不用乐谱的情况下,全凭司鼓者 (即指挥)的两只手和鼓签的变化协同打击乐器演奏者,演奏出富有浓厚戏曲特色的锣鼓经音响、节奏,给表演者进行长达几十分钟以上时间的配乐、伴奏。其音响效果、节奏等为渲染舞台气氛、激发演员情感、增强演员的表演节奏感和内在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给观赏者 (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与享受。

比如,戏曲舞台上《起霸》的第一个出场亮相,仅以一个“四击头”锣经,即“大台 仓 仓 才台仓才仓”,就把表演者的身形、步法、眼神、动作、节奏、力点、人物性格特色等方面,演绎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又如,戏曲中的某些“开打”场面,用锣经中的“急急风”— “仓仓仓仓”那鲜明、强烈、急促的音响和节奏,把整个表演的动作渲染开来,犹若一场真正的“战斗”。

再如,表演中的一个思索“眼神”变化,锣鼓经只需击出一个“大大大大大大台”就可以把演员的“眼神”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司鼓还应注重在音乐快慢、强弱变化时的表现手法。戏曲乐队的司鼓,在遇到快速度的音乐节奏时,板与鼓点子的速度加快;在遇到强音乐时,板签力度加强;在遇到慢音乐节奏时,板签速度减慢;在遇到弱音乐时,板签力度减弱,等等。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和观赏水平不断提高,戏曲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体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戏曲司鼓必须在继续保持和发扬传统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其他艺术门类先进的、优秀的艺术技法和方法,以求更加丰富和提高自身的表现手段和演奏技能,使戏曲司鼓更加全面地发挥出指挥员、演奏员、伴奏员的作用。

On the Art of Drum in Drama

ZHU Xue-fu

Drum is the conductor and soul of drama orchestra.It is the conductor,organizer,coordinator and the core of actors,music and stage art.The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of drama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mmand of the drum from opening to closing.The paper expounds themeaning,function,status,role and performance of drum in the drama so thatwe will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drum;art

J632.5

A

1672-2795(2010)04-0045-04

2010-08-08

朱学富 (1958—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二级演奏员,主要从事越剧司鼓打击乐、唱腔基础课教学与研究。(杭州 310053)

猜你喜欢
司鼓唱腔乐队
花的乐队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梦想乐队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2019年江西省优秀青年戏曲演奏员展演剧照(一)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