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昊
《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赵 昊
《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新闻性综合画报,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图像、文本为依据,以实证方法展示了它对中国现代摄影的作用与影响,阐述了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摄影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对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摄影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良友画报;现代摄影;郎静山
《良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新闻性综合画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媒介的典型,综观民国时期《良友》全部图像、文本,它对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除了刊载大量摄影图片之外,它还将中外摄影界的新动向、新情况,摄影家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向社会传播,从而大大加强了摄影界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良友》对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初期摄影社团的宣传与支持、对摄影理论与技巧的研究,对世界摄影作品、摄影流派的宣传与介绍,对以郎静山为代表的现代摄影家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扶植,由此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使现代摄影得以在一种多元格局内,不断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民国初期,摄影并未形成气候,摄影学会与活动并不多见,摄影展览活动成为摄影社团的一种重要的工作,以此扩大摄影团体的影响。《良友》以极大的热情对这些进行宣传,其中包括摄影学会、摄影团体征求会员的广告、展览活动、比赛消息、展览作品选登。从15期起至129期,报道国内摄影展览15个,第21期刊登了“全国第一次展览大会·摄影展”,还加有编者按。第37期介绍了中国摄影学会第二届全国展览,第33至122期分别介绍了华社、光社、北平大学摄影学会、复旦摄影学会、广州市展览会、黑白影社、棣华社、中央大学摄影展及摄影家个展。第15期刊载中国摄影学会征求会员的广告,广告称:“本会成立迄今,已届三载,提倡艺术、研究学理,信用卓著,成绩优美,且于摄影界贡献极多……为国内研究摄影唯一机关,会员已达八百余人。”[1]除此之外还对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照相馆进行了广告宣传。第17期对光艺照相馆的介绍,认为其是纯粹艺术的照相馆“什么是艺术的摄影呢?就是用审美的方法,造成美的真肖,因此艺术的摄影价值高……非有专门研究和丰富经验不可”[2]。同期还介绍了彭望轼开办的光艺照相馆。如此频繁的介绍无疑扩大了摄影团体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摄影已逐渐被人们认识,成为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可对于摄影是否属于艺术还尚有争论,而《良友》编辑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据不完全统计,《良友》共刊载艺术摄影作品716幅,其中包括西方91幅。第17期刊载了在日本展出的“第一回国际摄影展览”作品,并有编者按:“有人以为摄影不过是一种机械的工作,没有什么艺术的价值,其实不然,在现代的美术,摄影占一重要地位。优美的作品,不但很有画意诗情,而且能运用特殊的题材,做成有派别的美术。这种摄影艺术,现在各国都有提倡。即如今年五月在日本大阪开了第一次的国际摄影展览会,成绩丰富优美,本报摄刊数幅,供阅者鉴赏。”[3]显而易见,编者明确指出摄影不仅是艺术,而且是可以形成不同风格与派别的艺术。此后,不仅介绍了世界摄影的一些流派、技术,还大胆地刊载了相当数量的、品位高雅的人体摄影。第14期介绍了日本片岗南遥作的未来派摄影《黑猫》。第25期陈炳洪的《1927年世界摄影琐谈》,介绍了世界摄影的概况,着重介绍了摄影机制造的进步与发展,他认为摄影机制造的进步的标志为镜头大、感光速、机身小,并分别介绍了天然色摄影、活动摄影与电传摄影,说明了将照片用无线电传到千里之外的彼岸的新技术,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第57期是1930年世界摄影名作,其中胡晋康摄的《生死之谜》亦在之列,他的作品类似观念摄影,由人、影子、骷髅组成。第64期在现代摄影的标题下,运用大量的篇幅刊载了各国摄影名家优秀作品。《良友》的编辑们大胆地涉猎了西方前卫摄影的领域。“不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艺术家故意用拼贴的方式来创作影像,这就已经超越美术设计的功能,而成为一种现代艺术——摄影蒙太奇。”[4]如第95期以“无中生有”为题,运用合成技术生成“溥仪督率义军攻打伪军”、“罗斯福领导饥饿队伍游行示威”、“史太林与希特勒握手言欢”、“吴佩孚出洋”等图片,这种图片具有讽刺寓意,不仅吸引读者的视线,增加趣味性,而且这种摄影蒙太奇,无论是从摄影观念还是摄影技术上都具有开拓意义。《良友》人体摄影名作比比皆是。摄影术诞生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人体摄影,而当时在中国人体摄影一直遭到排斥。直至20世纪初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体摄影才在相当开放的都市中萌芽。当时国内摄影家广泛接触了国外人体摄影,激发了他们对人体摄影的创作热情。如《良友》刊载李崧的《海壑潮声》、刘理深的《观瀑》、张建文的《光与影》、《人体美写真》等,均体态优美,品位高雅。第40期还刊有精致的评价:“体魄健全为美之第一条件,衣饰脂粉是人工的,身体发肤方为天然可贵,是以不宜用过量之人工修饰,致疑天然之发育而失天然之美。”[5]1933年特刊中陈传霖的《曲线》、陈昺德的《裸女》则是当时人体摄影的上乘之作。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体摄影逐步成为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视觉文化的大视野。
《良友》创刊伊始,只不过是对摄影艺术的零星介绍。如第5期以“画意诗情”为题,刊载了欧阳璞作品《枯树冬溪》、《秋郊散步》,并配有编者按:“摄影难,摄影取景更难,摄影取景而有画意者更更难”[6],这也可能是对中国画意摄影的最初理解。而系统的摄影研究当从第15期开始,从此刊载了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文章,为广大读者与摄影师提供了一个研究摄影的大平台。《良友》第14期《关于编辑经过、预告及其他》指出,“下期增设‘摄影研究’一栏。因觉得阅者当中必不少喜欢摄影的,可以借此增加技巧和兴趣——我们敢说有能为助,因为我们所特请担任指导的是中国摄影学会主任林泽苍,由下期起有关摄影术的文字一篇,并可答复关于摄影术的疑问”[7],第15期刊载了林泽苍的《人像摄影之要诀》,当中指出:“人像摄影所宜注意者,有两大要点:光线之配合与姿势之摆布是也,两者尤宜并重,若缺其一,则不足以言人像摄影。”[8]同时还就这两大方面提出了光线与姿势要诀。第16期刊载了林泽苍的《运动摄影之一得》,这是因为远东运动会将于8月中旬在上海举行,故运动摄影实为应时研究之要题,这是一篇探讨摄影实践的文章,他就拍摄角度、高度、露光时间等提出了具体的参考数据。第17期刊载了彭望轼的《我之摄影画之制作方法》,彭望轼当时为上海光艺照相馆主人,摄影术研究与实践俱深,文中他将摄影画制作解释为:“制作的技术分为两部,前部为底片之作成,后部为印画后之制作”[9]21,并依据实践经验,对镜箱及镜头、干片及软片等作了具体的描述,文章论述了构图是摄影画中最重要的环节:“底片即成,乃用pop纸试用之,择其多趣味之部分,而定其构图,构图即定,其不要之部分,黑以色摭去之,构图之取定,在于作者之思想所感得,即其个性所表现外,成画之艺术的价值,关系于构图者甚大,宜注意研究之。”[9]24该文还论述了感光与画调之间的关系,大胆进行摄影与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尝试。第18期、19期还连载了林泽苍的《新闻摄影之商榷》,就新闻摄影提出下列四个问题:摄影记者之指南,摄影记者在社会之地位,摄影记者之种类,新闻摄影之实施。他深刻地指出新闻摄影的重要性,同时以手足来形容摄影与大众传播媒介报刊的关系。认为“吾国新闻与出版事业极为幼稚,对于新闻摄影,尤为忽略。未能与欧美各国相较于万一,近年来各报为潮流所趋,均悉新闻摄影之重要,已渐起注意矣。此次远东运动会并有新闻摄影投标之创举,其重视摄影,于此可见。盖时至今日,摄影与报纸杂志之关系,已成为手足,不能相离……摄影记者之名称,创自中国摄影学会,盖该会竭力鼓励摄影且其新闻部专供给照片于中外报馆杂志,摄影记者分散于国内各埠……想不久将入于‘竞争摄取照片’之时代,致摄影记者人才之需要,亦因此而增加……新闻摄影,最要之点,与摄影记者唯一之目标存于采取‘有新闻价值’之照片”[10]。这种关于“竞争摄取照片之时代”的论断,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上述有关新闻摄影的定义、性质及要点的研究,以及新闻摄影的经验之谈等,对指导当时新闻摄影起到了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仍具有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良友》还以大量作品进行摄影技巧的探索。第44期《摄影的技巧》、第55期《油渲之制法与经验》均为蔡俊三所作。他的《春江水暖》、《乐在其中》都被列为世界摄影杰作。第116期徐德先摄制的《摄影新案》,实际上是摄影与制作的结合。编者指出:“摄影是平面的艺术品,如绘画一样可以发挥个性的,虽然从前有人怀疑它是太机械化,不能入于艺术之林,但是现在一般人都承认他是一种运用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品了,除了把光线经过镜头到底片再印到纸上以完成一张相片外,更研究到构图色调等,以及许多艺术设计的方法。”[11]第21期林泽苍的《对光之美》,阐述艺术与摄影技术之关系。第111期的东方色彩与西方趣味,当是摄影作品点评。刊登了郭锡祺的《山雨欲来》、《苍暝》,宋德钧的《春阳》、卢劳东的《船》等,郭锡祺的《山雨欲来》犹如一幅淋漓水墨画,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秀美的东方审美情趣。宋德钧的《春阳》,构图别致,突出建筑物中的圆柱体,从不同角度拍摄五人长短不一的投影。卢劳东的《船》表现出两只停泊港湾的船只,首尾相接,视觉效果强烈,展现西方审美趣味。编者指出:“摄影像绘画一样,作者能运用其镜头而表现出他自己的性格,在这性格中便可分出了各种不同的情趣。郭锡祺君,最近在沪举行个展,他的题材构图等,无一不表现出东方的柔美。与左页宋、卢两君的西方趣味完全不同,一样镜头,两种情思,动用各随其人,谁喟摄影不能厕身于艺术之中。”[12]这一时期有关摄影技巧与特点的论述在《良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良友》画报对摄影作品的刊载以及摄影理论的探讨,究其缘由,在于消费本身的逻辑。一个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文化消费发达的社会自然需要一个建立在摄影影像基础上的文化。”[13]
《良友》画报对中国现代摄影新人进行了大力扶植,不仅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且也为艺术摄影的发展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空间。自摄影术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早期摄影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摄影家郎静山,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郎静山借鉴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后来更致力于“集锦”照片的创作,独树一帜,并且得到中国和国际摄影界的赞誉。《良友》编辑用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对郎静山及其作品进行了热情、广泛的宣传。它从第20期起刊载了郎静山的摄影作品3幅,此后,在近20期画报中刊载了郎静山的作品、文章、行踪,这在中国画报史上是较为罕见的。华社的其他摄影家如张珍候、胡伯翔、聂光地等的作品,也在《良友》中各领风骚。《良友》还对林泽苍、张印泉、陈昺德、吴中行、陈万里、丁梀、蔡俊山、张建文、甘乃光、吴印咸、王小亭、左赓生、伍千里等大批现代摄影家进行了宣传与介绍。如伍千里的《祖母》、光艺照相馆的《傅彦长》,郑振康的《诗人陈三立》、《画家齐白石》等,堪称人物摄影佳作。《良友》的编辑还将目光关注平民百姓。第35期在“到民间去”的标题下,刊载了王小亭、黄英的渔夫、平民的图片。他如林泽苍的《如蚁》、周如的《鳒鳒入纲罟》、胡澜生的《刻工》、计鹤呜的《生计》、陈传霖的《田间》、胡伯翔的《日出而作》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平民的辛劳,此类作品,不胜枚举。除了摄影内容之外,良友还注重摄影的审美效果。当时摄影技术和胶片生产水平还很差,全色片尚不普及,但摄影家与《良友》的编辑都竭尽全力,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效果。《良友》上出现了许多构图新颖、光影相宜、意境深远的摄影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早期的摄影家在摄影中注重光与影的表现以及视觉语言的深度表达,使摄影渐成为一门无声的艺术,开拓了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的特殊印记。
另外《良友》上尚有一些摄影史料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如首次新闻摄影招标之举、政府聘任照相馆对较大的时事进行摄影报道、金融机构与摄影界联手举办相关摄影奖等,这都从一定程度和规模上扩大了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与传播。如林泽苍的《新闻摄影之商榷》曾记载1927年远东运动会并有新闻摄影投标之创举。运动会举办方以招标方式招商承包拍摄运动会上的精彩镜头。上海王开照相馆投标获得所有比赛的摄影权。因此各大报社除了向“王开”购买竞赛新闻照片外,还要在刊载时注明“上海王开照相馆摄”字样。再如第23期刊载的中国摄影学会所发起的全国春季第一次展览与第五次比赛联合大会,得外界赞助,丰厚的奖品如大银杯、大银盾、镜箱等分别由礼和洋行、千代洋行、柯达公司、先灵洋行及叶仲芳、周世勳、高伯赞助,洋行、企业、名流成为当时中国摄影学会联展的经济后盾,一时成为佳话,也为我们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考察现代摄影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标本。
《良友》并非摄影的专业杂志,但是由于编者高超的编辑策略,使它成为了摄影的大众传播媒介,真正从内容与形式上促进了现代摄影的发展。体现在编辑业务上的一是征稿启事,二是稿酬,三是专刊。《良友》初创时征稿启事仅标明影片类稿酬。第15期扩展为时事摄影,富有意趣照片等,第61期《良友》征稿启事,对照片类稿件要求为“如时事摄影,美术作品,珍奇事物,风土人情,名胜风景,体育,戏剧,名人,名媛,儿童表情,家庭学校或社团之生活,及一切能增人见识或美感之摄作,皆所欢迎”[14]。这一稿约涵盖了各类图片题材,此后依循此例发稿。二是稿酬,从分等致酬到一律同酬。从第113期起对照片有技术上的要求与规定版权所有。三是《良友》的三次特刊都与摄影相关。1933年,《良友》出版了第一次特刊,为《美术摄影专集》,以纪念良友创刊八周年,编者坦言:“美术摄影的本身就是一张图片,又以他最近在我国被注意和它因此而得的显著的进步,所以我们便毫不犹豫地把它选为第一次特刊的题材。”[15]在当时,人们还只不过是将摄影当做技术而言,而编者却将其列为不可缺少的艺术,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作为第一次特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友》编者对摄影家的重视,1934年在第100期纪念号上,以“我们的良友”为题刊载了王开、王小亭、陈昺德、伍千里、聂光地等摄影家的照片,还加了编者按,聊志谢忱。这个纪念刊见证了《良友》与现代中国摄影者的密切关系。当时《良友》已声名大振,影响深远,编辑者尚能如此厚待向画报投稿的摄影者,其前瞻性与传统美德跃然纸上。在纪念达盖尔发明摄影术100周年之际,《良友》在第150期出版了《摄影术发明百年纪念特辑》。郎静山的《摄影漫谈》,摄影家王劳生、郎静山、陈传霖、聂光地等人撰写的《吾怎样开始学习摄影》均在画报上刊登。《良友》第1期发行了7000册,约在1930年以后销售增至42000册,如此大的发行量与庞大的读者群,对现代摄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摄影术传入中国80余年的发展,使《良友》有条件用影像开拓新闻传播的领域,而实现这种传播手段的选择,便是文化视野的多维性。《良友》注重视觉感受,着力文字与影像的结合,建立、改进与完善以视觉传达为主的报道模式,使摄影在传播过程中,关联整个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因而具有了图像志的意义。它与其他画报共同构成强大的传媒阵营,促进了中国现代摄影的快速发展。
[1]中国摄影学会.征求会员广告 [J].良友,1927(15):23.
[2]光艺照相馆.广告 [J].良友,1927(17):35.
[3] 编者.按语 [J].良友,1927(17):19.
[4]陈学圣.摄影在传播时代 [EB/OL]http://vision.xitek.com/review/200906/22-21464_3.html.
[5] 编者.按语 [J].良友,1929(40):29.
[6] 编者.按语 [J].良友,1926(5):3.
[7]编者.关于编辑经过、预告及其他[J].良友,1927(14):36.
[8]林泽苍.人像摄影之要诀 [J].良友,1927(15):23
[9]彭望轼.我之摄影画之制作方法[J].良友,1927(17).
[10]林泽苍.新闻摄影之商榷 [J].良友,1927(18):33.
[11] 编者.按语 [J].良友,1936(116):39.
[12] 编者.按语 [J].良友,1935(111):26.
[13]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
[14]编者.征稿启事 [J].良友,1931(61):版权页.
[15]编者.开卷 [J].良友,1933(特刊):1.
Pictorial the Young Companion and Development of M odern Photography
ZHAO Hao
The Young Companion is themost influential comprehensive pictoria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Based on the picture and text,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the pictorial on Chinese modern photography with empiricalmethods,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media and the process of Chinesemodern photography,and thus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otography in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pictorial the Young Companion;modern photography;Lang Jingshan
J409
A
1672-2795(2010)04-0076-05
2010-06-27
赵昊 (1979— ),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摄影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摄影理论、视觉文化传播教学与研究。(芜湖 241003)
*本文系2009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研究。 (项目编号:2009sk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