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昕
越剧表演专业人才就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史 昕
在当今时代,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越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能力,相关教学部门采取增设新课程、开展“二课堂”、植入观察课等培养方式和途径,对越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探索,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就业适应能力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越剧表演专业人才;就业适应能力;培养途径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越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全国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学府中的佼佼者。为进一步保持越剧专业的特色,更为了让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就业时能尽早顺应当代社会所需,自2004年9月开始,学院戏剧系在2004级越剧表演 (一贯制)班和2004级戏曲表导演班的日常教学中尝试引入“角色创造”、“台词”等非戏曲主干类课程,拓展越剧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并适时开设讲座、表演工作坊,组织相关活动等,及早培养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努力助推传统艺术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改革步伐。
近年来的越剧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资料显示,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愈来愈突出;从大量的调查结果和反馈获悉,越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不止于剧团,更多的人去了电视台、文化馆、演艺公司甚至移动公司、疗养院等单位,也有的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是专搞戏曲的。随着中国文化系统各大国有院团的深化改革以及人事制度的调整,这样的供需矛盾也许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们教学单位必须认清这个形势,未雨绸缪,指导学生在学业进行过程中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时以不变应万变,满足多样化的职业所需。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为社会是人的组织化实存状态的总和,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总体。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色色。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
经过调查与研究,我们认为,就越剧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品质适应能力
一个具有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执著如一、不怕困难的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本领,忍耐与克服困难的韧劲和决心以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等。道德品质适应能力是所有专业大学生理应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2.社会工作适应能力
一般认为,工作适应能力是指在工作环境,如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等发生变化时,人们调节、控制自己作出正确恰当反应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对于越剧表演专业学生来说,社会工作适应能力更指的是适应不止于戏曲这一行业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工作,而在参与社会工作中必然面对各种可能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这些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又随着人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对大学生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当今艺术形态多样化的走势下,传统的戏曲艺术已然失去了过去那种繁盛不衰的优势地位,因此,对越剧表演专业学生来说,社会工作适应能力尤显必要和重要。
3.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人们的一生,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进行人际交往必须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和习俗规范。受戏曲的传统风范熏陶,越剧专业的学生大多能自觉意识到道德礼仪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之。但也正因为本专业尚带有传统“科班”教学的一部分陋习,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与影视表演等其他表演类的学生相比,个别人的天性需要加以解放。
针对上述适应能力,在培养途径上,我们着重做了实践与探索。
1.增设新课程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仅满足于掌握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复合型人才应有的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阶段时,我们就有意识地开设观摩课、专题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本专业学习特点、教学进程、发展趋势,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懂得寻求帮助。
由于戏曲专业具有传统的特殊性,这方面我们的教学还不可避免地带有科班制教学的老规矩。为了打破“程式”,同时又不离表演类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角色创造”、“台词”等非戏曲主干类的课程,以尽可能地解放他们的天性,拓展学生的表演专业能力。
“角色创造”的开设,是为了弥补过去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主课学习方面的不足,是原有“剧目”的延伸。戏曲传统教学的剧目课,作为中国民族传统的成品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能力,但局限性是容易养成学生模仿意识强而创造意识弱,不利于对传统戏的角色进行再创造,也不适应演新编古代题材戏和现代戏。而“古树开新葩”、给戏曲艺术注入现代的新鲜血液是时代的要求。开设“角色创造”,就是为把剧目课与戏曲史、越剧史等理论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演员来说,要在剧本、导演、音乐、舞美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即表演的创作,结合所学剧目,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剧目课好比鸟的主体,而史论课和角色创造课犹如鸟之双翼,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起飞,更好地进行传统戏角色的再创造和新编古代题材戏、现代戏的角色创造,同时,通过领略角色的创作过程,打通本专业学生惯有的思维模式,让思想得以开放,学会思考,懂得创作。
引入台词课,自然是为解决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角色创作过程中台词表现力的问题。越剧专业的学生本来是无须开设这门课程的,但由于以往大量学生的毕业去向促使我们形成一致的意见:打通表演类专业的门户局限,多给学生提供一门技艺,亦是时代所必然。这首先是教育思想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发声训练科学化,发音咬字训练民族化,以为培养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言语声音技术保障为基本出发点,以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为中心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言语表现技能为重心,以学生的早功训练为辅助手段,坚持从难、从严高标准要求学生的实践与创作作业,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理论与技能技巧的讲解与辅导的方法,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言语 (台词)用声观念,在不断的理论探讨和训练实践中掌握一个基本的创作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台词创作的工作习惯。在教学内容上,台词课的训练从一开始简单地借鉴传统艺术的口齿训练转逐渐变为以我为主,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思路对于提高学生对表演艺术语言的认识,尽快掌握表演艺术语言的基本创作规律,增强语言表现的技能技巧,树立观念,掌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表演艺术有声语言的学习规律的,对我们的表演艺术优秀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台词课不应是对学生的言语技巧简单机械、枯燥乏味地训练,而应当是为提高学生言语表现技能,为表演创作服务的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课时中自然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一对一的、口传心授似的进行工作。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训练形式的改变来完成在一定时间限度内的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觉运用方法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长远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这不仅是一种应付课时减少的被动措施,更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学改革。
2.开展“二课堂”
要使学生真正地具备就业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我院近年来实行包括组织大学生下乡演出活动在内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参与“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学生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主导活动。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学生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开展第二课堂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1]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在交际范围日趋多元,交往方式日趋多样的今天,有人说,人际交往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生活和事业的成败。戴尔·卡耐基集交往之大成,提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2]由此看来,一个人交往的成败得失,除受一定客观因素制约外,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要用积极的心态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和爱护他人。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可循,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艺术。
表演类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越剧专业的学生可能因为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刚好处于开朗与封闭的中间状态,需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予以引导。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的实践锻炼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贯穿到底。
3.植入观察课
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观察生活乃是为了累积人物形象素材,因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学生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将会演什么角色的戏,总不能在需要时才匆忙去观察。所以,观察人物和观察生活是演员一辈子的功课,走在街上,坐在车上,多跟不同的人搭讪了解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远远地观察别人的职业特征、动作习惯、语言表达、穿着打扮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然而艺术并不是照搬生活。艺术固然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善于去捕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行为、心理,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更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学习实践中,有许多难以尽言的甘辛。一个好的观察生活小品的产生也是十分艰难的。学生们刚开始创作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舞台语言繁琐、结构不严谨、舞台事件和矛盾冲突不集中等,但创作不付出辛苦、耐心的劳动是收不到成效的。我带领着学生们先后几次到批发市场、火车站、医院、农贸大厅、商场、饭店等地方,让学生们仔细观察人物,经过多次细心的观察后,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不少观察生活练习,刚开始是单人的人物速写,然后过渡到观察生活小品。如《寝室风波》、《卖水果的女孩》、《餐馆的服务员》、《一张火车票》、《收废品》、《电工》等,其中部分作品学生们完成得十分出色,如《电工》这个练习是学生从生活中经过认真、耐心的观察得来的,并且是由一位女学生来完成的,首先她在外部造型上做了非常大的改变,虽然是瘦弱的女孩子,但是她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走路时的形体感觉,而且在细节上也观察得非常细腻,如用钳子剪指甲、接电线时嘴里含螺丝、吸烟的姿态、吃饭和喝生水时的小动作,而且当发生意外时处理事情的冷静、专业的态度等。这些小细节不仅突出了这个电工的专业特点,把一个看似外表随意、不拘小节,实际上工作细心、一丝不苟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而且,对于一个女孩来说,能够完全不顾自己漂亮的形象,并且十分投入地把这个电工的形象表演得十分到位,这也是十分难得的,说明演员找到了准确的外部动作,对揭示人物的性格、规定情境,都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观察生活,我们强调三点:第一,观察生活要尽量做到准确、细致、透彻,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第二,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特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3]写作如此,表演亦是如此。第三,观察生活还要善于思考,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这样创作的角色才有深度。
那么,观察生活的植入对毕业生们就业究竟带来哪些好处呢?
有一位2005届的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自行选择了手机销售行业,同行们都惊叹于她每月的销售业绩总能名列榜首,问起原因,她自豪地回答说是艺校里所开设的观察人物、观察生活课程帮了她的大忙。我们认为,正是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各样的顾客,揣摩、分析其购买与否的潜在心理,才无形中使该学生常常成为销售的胜者。
4.就业“个性化”
在本专业学生培养中,我们还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模式。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指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毕业生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宏观就业指导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帮助被指导者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步骤实现目标,稳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求职职能,在择业活动中较好地把握自己、推销自己,找到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和职业价值观,明确自身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最看重什么,适合做什么。在分析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使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好准备。
当然,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不能局限在就业技巧的传授上,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立足为成功就业做长期与扎实的准备,我们始终将就业指导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之中,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三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
第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结合。一是统筹规划,将就业指导纳入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第一年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实践实习和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通过就业课的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引导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二是坚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其中对新生进行重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技巧指导。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性化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同时又不能单纯宣传理论。由于中小学阶段一般不会涉及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到大学期间实际上是补课,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压力,对实践性的知识要求更迫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走向社会是就业工作的永恒追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资源,如在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除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帮助学生结合社会需求,了解与专业有关的职业,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另外,还建立定期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家长相对比较了解自己的孩子,能发现孩子的潜能和特长,为孩子当好参谋,正确引导孩子择业。双方都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志愿服务、考察参观等活动,为学生最终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采取增设新课程、开展“二课堂”、植入观察课等培养方式和途径的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经取得成效,2006年以来,我院连续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受到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三方面的充分肯定。更重要的是学院教职工的人才培养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主要关注教学工作向教学就业并重转变,大大缩短了与社会、与市场相接轨的无形距离。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姚仁权,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卡耐基.戴尔·卡耐基经典全集 [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3]程巍.一个人和他的影子——莫泊桑述评[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
Exp 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m ployment Adaptability for Talents of Shaoxing Opera Performance M ajor
SHIXi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daptability for talents of Shaoxing opera performancemajor,related teaching departments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adopt the cultivation ways and means of setting up new curriculum,creating the“second class”and offering observation course.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of Shaoxing opera major,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employment adaptability for graduate employment by examples.
talents of Shaoxing opera performancemajor;employment adaptability;cultivation ways
G646
A
1672-2795(2010)04-0098-05
2010-05-12
史昕 (1966— ),女,江苏苏州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副教授,二级导演,主要从事戏曲表演教学与研究。(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