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敏,董树军
(解放军炮兵学院,安徽 合肥230031)
信息化作战的特征之一是体系对抗。仅靠定性分析为主的战役、战术和作战指挥理论,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体系对抗研究的需求,无法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样,靠传统的作战运筹理论也难于凑效。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和门户之见,用体系观念指导体系问题的解决,通过适应体系化要求的组织运行机制,创建把作战理论、抽象思维、定性分析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体系对抗运筹理论。
当我们逐步跨进信息时代,作战运筹的研究核心已由传统的作战优化问题转变为体系对抗运筹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既有设施,快速重组战场资源,形成体系对抗能力,构建优势作战体系是信息化作战制胜的关键,也是作战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制高点。因此,研究和构建体系对抗运筹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作战运筹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战体系作为战争体系对抗的焦点,具有边界的模糊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整体的涌现性和对抗性[1,2]。如何揭示体系对抗的规律,认识体系和体系对抗,分析和评估作战体系对抗能力,提高体系谋划、体系构建和体系制胜能力,把握体系对抗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等等,是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新型指挥人才的体系对抗运筹决策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深入,联合军演、联合训练全面展开,作战实验体系初步形成,为体系对抗研究提供了实践的基础,提出了实际的需求。但是,由于观念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建设面临种种困境,空泛的研究多,结合实际研究少;借鉴多,创新少,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明显不够,能用于指导实践的成果更少。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军事运筹学科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迫切需要体系对抗运筹理论的创新发展。
科学确定体系对抗运筹理论的基本框架、研究方向和重点,为理论创建提供明确的领域范畴和阶段目标,便于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是研究和构建这一理论的必然要求。
把“体系对抗”作为理论创建的逻辑起点,是使体系对抗运筹的辩证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完全展开,并被准确地描述出来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揭示体系和体系对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具有信息化作战体系制胜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的特点。
当前条件下应重点从体系对抗的本质特征入手,科学界定作战体系和体系对抗等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合理划定作战体系的分类、层次和边界,深入开展体系的描述、分析、优化和运用研究,以及体系需求、设计与重构研究和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等;区分不同类型的体系对抗问题,深入开展典型体系对抗系统分析和仿真与建模探索,阐释体系态势演化、体系对抗能力生成以及体系制胜规律等;科学揭示体系对抗运筹的主要特点、地位作用、原则和要求、研究任务、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据等基础性问题。
以“体系对抗优化”为核心的应用理论,应以基础理论为依据,阐释如何在体系对抗中的毁节断链、体系破袭,根据对抗态势实现作战体系的动态优化和自适应调节,创新体系制胜的战法并对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等,揭示体系对抗运筹中各种应用实践的特殊规律,具有个别规律和个性的特点。
当前条件下,应重点解决典型作战体系的优化问题,围绕体系对抗的目的,着眼整体效能,通过统一协调、优化己方作战体系要素,克制对方作战体系能力的发挥,有效达成作战目的和实现作战目标[3,4]。
2.2.1 作战力量的优化
作战力量的优化,就是对特定作战体系的支撑网络和构成单元节点的组合优化,最终可通过对武器装备(假设人员与装备实现有机结合)规模、性能、比例的优化来实现,即通过增加某类或某些武器装备,以及在已有体系内优化内部编组、改变装备性能等来提高体系效能。比如,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部队战场电子对抗活动,需要在战场电子对抗背景下统筹炮兵的电子干扰力量和手段,如无线电干扰弹、电磁脉冲炮弹等信息化弹药和炮兵电子对抗和干扰系统等;提高远程精确打击能力,需要统筹精确制导分队数量、制导弹药的数量和缩短炮兵指挥信息系统的反应时间等。
2.2.2 作战部署的优化
作战部署的优化,就是根据具体作战行动的特点,对任务区分、兵力编组和配置的优化。首先,可对各军兵种作战体系所担负的使命任务进行分解,科学确定使命任务链;然后对所要完成的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明确作战过程、特色及能力需求;针对不同作战阶段获取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并最终转化为行动优势的要求,依据部队现有的编制情况和装备作战特点,形成合理编组和正确部署。
2.2.3 作战行动的优化
作战行动的优化,就是作战力量在时间次序上的优化运用,即通过合理筹划部队的作战行动次序,采取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提高作战效能。按照作战规律和作战目的,首先明确所追求的作战目标;其次合理区分实现目标的不同作战阶段或作战时节及其相应的任务;然后,研究对我行动阶段或时节的不同影响,结合各军兵种现有装备及其编配情况,综合权衡、优化并确定实现作战目标、阶段目标与不同阶段或时节需要完成的行动,包括作战行动的确定和行动次序的确定;最终实现作战行动的优化。
2.2.4 指挥关系和信息流程的优化
指挥关系和信息流程的优化,旨在通过改善指挥关系、指挥手段、指挥方式、指挥程序和优化指挥通信网络的结构,实现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和高效利用等,提高作战指挥的稳定性和效能。比如,可以通过协调指挥关系、减少指挥层次实现各军兵种指挥的高效率;通过战场电磁频谱管制、增大设备发射功率、提高装备的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运用隐真示假战术手段等确保战场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进而提高指挥控制的稳定性。
以“作战实验技术”为支撑的技术理论,主要揭示体系对抗运筹的整体技术机制和发展规律,指导以建模和仿真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支撑的体系对抗运筹实验体系和综合集成环境建设,支持对体系对抗运筹的研究、检验和训练,支持对体系对抗理论、数据、模型、知识、智慧的有机结合和优化利用[5]。
当前条件下,应重点围绕未来军事斗争准备急迫需要研究和建设的典型作战体系,依据其使命任务和运行模式,搞好顶层设计,初步构建起基本满足需要的网络化、多层次、全要素的作战实验与指挥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边使用、边建设、边完善的滚动发展,形成实用化、高水平的作战实验仿真网络体系。以体系化的实验系统、模拟训练网络系统和综合集成的实验环境,支持作战概念的演示验证,作战体系需求论证,作战体系顶层设计,作战体系作战能力和效能评估,体系对抗运筹新方法研究、探索,体系对抗模拟演练和指挥人才谋略、决策能力培训等,促进体系对抗运筹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体系对抗运筹理论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区分当前与长远,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统筹好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关系,把创建的重点与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任务和典型作战体系建设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协作攻关,力求取得突破和实效。
作战概念-任务体系是军队对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理性认识和预测判断的知识集合,具有结构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特征。以创新的观念指导作战概念-任务体系构建,吸取新一代条令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形成规范、直观、数字化形态的作战概念、行动、使命、任务集合和知识系统,架起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作战与技术紧密连接的桥梁,是当前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创新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我军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
构建作战概念-任务体系,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把应用理论与技术理论综合集成并运用于体系对抗运筹实践的产物,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从观念到行动的有序传承、接转和无缝衔接的总体设计。通过该体系的构建、设计和实施,统一了体系对抗作战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相关作战图”,确保体系顶层决策到体系构成单元理解执行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实际上,借助于计算机、网格和运筹分析的成果,把战略思想、作战理论和体系对抗运用知识“颗粒化、语义化、数字化”,好比流动在网络化体系中的“血液”和“智能因子”,使网络化作战体系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指挥信息系统注入了“活的灵魂”,体系构成单元间能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系统自适应和可重组。
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就是要把机械化武器装备改造成信息技术对装备性能的提高及对其使用、操作、指挥起主导作用的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使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精确制导、火力打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战场管理等领域的信息采集、融合、处理、传输、显示实现联网化、自动化和实时化。
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需求牵引。传统的支离破碎的作战需求已经无法满足需要,迫切需要按照“生于联合、基于体系、面向装备”的要求和作战需求论证规律,滚动提出信息化武器装备需求的方向、目标、体系和重点,合理确定未来部队装备结构需求,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大力发展能够对敌作战体系的要害部位或关节点实施重点而精确打击,瘫痪其体系结构,并确保己方作战体系结构稳定的信息化武器装备,牵引我军武器装备体系向信息化方向快速转型。
另一方面,必须加强这些信息化武器装备,特别是信息化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和效能评估研究,使其在未来的体系对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是体系对抗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体系对抗的潜能或固有能力。这种潜能是武器系统或作战单位在理想条件下的可能作用效果,蕴含于作战体系及作战行动中。体系对抗能力是作战体系通过作战行动与敌交互,使潜在能力转化而产生的能力,其转化的程度取决于战法、任务、作战对象的行动和环境。对其进行评估实际上是对其对抗能力的测量,应从其属性的不同侧面,依据体系的大小、评价类型、角度、准则,以及参照物等进行;体系对抗效能是作战体系作战能力在主观尺度上的一个度量,也就是作战效果满足主观要求的程度[6]。要在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中考察其能力或效能,迫切需要改进和扬弃传统方法,遵循“体系背景下的局部分析与局部分析后的整体把握”的原则,创新评估理论和方法。
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指联合作战部队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依托网络化联合指挥系统在多维一体化战场上围绕统一意图和计划共同进行的信息主导下的新型联合作战。对其战法的研究和分析,需要解决如何研究与评价战法的效果和体系适应性,评估“体系破袭”的有效性,研究与评价诸军兵种在全维战场行动的“同步性、联动性和无间歇性”,描述和评价实施情报、指挥、打击、评估连续循环的“精确性”和动态聚合作战威力的“自主性”。这些研究和分析是传统的战法研究与分析中没有涉及的,迫切需要在作战实验体系支撑下,创新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和方法,创造和检验新的战法,尽快促使体系作战能力(训练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对于信息化战争形态和体系对抗过程的认识、描述与分析,当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我军长期处于和平建设阶段,如何使我们的指战员、理论研究人员作为受众或角色参与其中,通过近似实战的逼真的作战模拟与仿真,认识体系对抗及其特点规律,把各种可能的作战样式和各种可能行动过程、复杂的交互关系呈现出来,模拟和演示信息化战争形态和作战过程,对我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体系对抗态势和过程,把握体系对抗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这个过程,还可以积累各种经验和数据,发现体系对抗过程存在的问题,在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体系对抗运筹理论的发展。
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体系系统工程,需要用体系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需要更新观念,创新研究机制,构建以任务为纽带的、网络化的研究体系,通过发布理论研究计划或指南,区分理论建设的层次、类型和任务,实现骨干研究力量、研究条件等研究节点与群众性研究节点的有机结合、合理进行任务分工,形成理论体系研究的有效机制和整体合力,加强检验、验证和确认,避免不合实际的空谈和低水平重复,力求在主要方向和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实现创新,推进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建设的深入发展、重点突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体系对抗运筹理论创建的最大效益。
1 胡晓峰,徐瑞恩.战争复杂性与信息化战争模拟[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2 阳东升,强军,黄广连,等,信息时代作战体系的概念模型及其描述[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9,23(1):3-8.
3 王书敏,董树军,张庆捷.作战运筹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4 江敬灼.军事运筹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3,(2):2-4.
5 王辉青.作战实验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8,22(1):3-8.
6 马伟宏,郭嘉诚,蔡游飞,等.作战体系对抗能力概念模型[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7,21(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