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丹,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林 丹,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迫切而深远的重大意义。要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就要有效整合和开发中国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挖掘有吸引力、影响力、仿效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战略。在建立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和分析模型时,需要同时兼顾指标筛选的原则、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文化软实力分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和文化辐射力等五个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谁与争锋》一书中首次提出著名的“软实力”思想。在2004年出版的《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约瑟夫·奈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和补充,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颇有影响[1]。他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同性的权力,具有使他国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的力量,即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等。其中,文化魅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深层根源和核心实力。美国学者约翰·P·洛弗尔认为,“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生的。”[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也认为,“决定民族国家特征的不是其内部种族的外部结构,而是固存于他们身上的特殊文化心理或意识。”[3]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迫切而深远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也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也阐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为我们科学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导。
评价中国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把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区分开来,有效整合和开发中国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变文化软实力资源优势为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挖掘有吸引力、影响力、仿效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战略。因此,对文化软实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估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估,其目标并不是与其他国家一争长短,而是源于“反思”,即对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内省;探究中国文化软实力增进之道,也不是为了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的扩张,而是希望自我充实,从而可以使我们找准历史方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增强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建立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和分析模型时,需要同时兼顾以下设计原则。
(1)范畴规范性原则。即指标的内容不能太繁、太小、太细,也不要过于庞杂和冗长。
(2)指标解释力原则。即要明确指标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能作为评估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量化标志和说明。
(3)数据可操作原则。即要考虑所选择的指标在测评时数据采集的难度、成本,选择具有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的指标。
(4)指标可评估原则。即指标必须能科学地反映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水平。
(5)标准可实现原则。即指标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6)资料科学性原则。即指标的设计要求名称、涵义、内容和计算范围、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必须科学明确,方便采集数据与收集信息,同时,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只有符合如上六个技术要素的指标才可能被选入本文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筛选的“六要素”原则,并且听取了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进行了多轮的筛选。可以说,研制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精选指标、规范指标、完善指标的过程。
指标权重反映的是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数量化表现,权数值越大,指标在体系中就越重要。要形成合理的指标权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为此,本文通过以下建立原则来解决。
(1)目标原则。我们要评估的是“文化软实力”,而不是“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因此,具有“文化软实力”特征,能反映或揭示“文化软实力”水准的指标,例如,“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传播能力”等指标,应赋以较高的权重。
(2)需求原则。指标权重的确立,必须满足“文化软实力”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不同类型的需求来看,“基本指标”揭示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特色指标”则是具有标志性的创建成果,以满足个性、特殊性需求。从不同的需求看,如基本指标的“五个测评项目”,明显突出“文化创新力”和“文化辐射力”。
(3)实效原则。权重的设置必须体现“重实效”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原则。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是文化大国不单单取决于这个国家历史的长短和文化资源的丰俭,或者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力,所以实效原则突出强调这种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和贡献力,从而决定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指标。
(4)平衡原则。在指标权重确立过程中,必须兼顾整体的协调与平衡,也就是说,每一部分、每一条指标权重的确立,一方面不能孤立地认定与赋值,必须考虑与其他指标权重的隶属、关联,考虑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指标权重高低的差异,尤其是相关度大的指标的差异,不能太大,应有一个合理的认定,以避免指标之间失衡现象的出现。
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量化处理。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评分法,利用专家意见近似地实现其量化[4]。
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定性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定量分析则更有利于将问题讲清楚。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目前的软实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实际上,已经有成熟的定量分析用于衡量中国硬实力发展水平,有些评估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另一方面,中国迅速发展的硬实力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冲击,使得中国不再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因此,应提出一套能够解释中国现状的发展指数,其中应包含各类软性指标,以进一步有效确定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性,防止中国发展成就被无限放大,从而既能为中国发展提供衡量标准,也可以为中国的国际定位提供明确的启示。
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的建构,首先面临的大量工作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指标。针对此问题,我们课题组多次专题研讨,运用“头脑风暴法”,向有关专家与实际工作者征询、咨询,提出了各项指标。根据“六要素”原则筛选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根据设定权重的目标原则,确定了赋权的需求性原则,而需求性又要通过实效性来体现,在满足时效性原则之后,还必须满足平衡性原则。最后,各项指标都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体现。
本文建立的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文化软实力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激励中华民族形成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凝聚力;获得国外仿效的文化吸引力;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将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有机整体的文化整合力;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见图1)。其中,文化凝聚力是内核要素,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创造力是倍增要素,文化整合力是集成要素,文化辐射力是表象要素。
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总分值为100分。“基本指标”占75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设置了凝聚力、吸引力、创新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等五方面的测评项目,每项占15分,18条测评指标,57项具体测评内容。
(1)文化凝聚力
①文化生态。包括风俗习惯成熟度、形成的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娱乐形式成熟度、形成的社会环境、国际化程度;建筑风格成熟度、形成的社会环境、自我保护能力;节庆礼仪成熟度、形成的社会环境、服务能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有效落实、有专门的人员配备和经费投入、定期维护,保存完整率达到95%。
②传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人物的知名度较高;饮食文化成熟度非常高、产业化程度非常高、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③休闲文化。包括体育活动比赛场馆完善、体育活动的娱乐服务完善、体育活动的娱乐产品制造和销售体系完善;其他休闲文化设施建筑完善、其他休闲文化的娱乐服务完善、其他休闲文化和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体系完善。
(2)文化吸引力
①科研能力。包括人均科普经费支出大于1.0元/年;学术团体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②文学荣誉。包括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为各类文化人才创造展示舞台、实现空间;获诺贝尔文学奖项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③留学生。包括派出留学生人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资助基金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留学生派往世界发达国家;接收留学生人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资助基金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留学生来源于世界发达国家。
图1 中国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
(3)文化创造力
①文化产业。包括公民文化消费系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就业人员比率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比率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文化产品出口比重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文化旅游业国外游客的比重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②文化原创。包括关于话语的理论储备充足、持续地对话语创作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具有利于话语原创的政策环境;具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政策环境、持续地对文学创作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支持和激励开展文学创作研究的科研人员。
③文化技术。包括广播影视制作技术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文化技术纳入国家标准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4)文化整合力
①文化管理。包括无非法出版物市场及地下印刷企业、及时取缔非法出版活动及非法出版物、书店及出版物销售网点不销售政府主管部门明文禁止的出版物;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实行有效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净化电视荧屏、严厉打击制作、传播影响公民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的违法行为。
②文化规范。包括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文化领域立法坚持重点突破、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落实已有法律法规,加快整合现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行政执法队伍。
③公民文化权益。包括文化权益实现程度较高;国家财政持续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政府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政府提供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程度较高。
④文化教育。包括公民文化教育密度较高;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等活动、形成较高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⑤文化设施。包括区级以上图书馆年读者数量大于50万人次、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大于130册;艺术文化馆以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为主、艺术文化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辅导制度。
(5)文化辐射力
①人才输出。包括输出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输出人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资助资金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②文化外交。包括投入资金占 GDP比重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签订国际文化协定成熟;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成熟。
③传播渠道。包括电话主线普及率大于60;移动电话总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邮局总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互联网主机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大于12户/百人;日报总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广播总数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电视机总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平均水平。
④国际文化传播。包括图书出口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国际广播语言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全球电视受众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互联网站数量高于世界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
“特色指标”采用了加分的方法,最高分值为25分,是反映文化软实力创建和管理中的个性和特色的指标,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认可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文化软实力特色指标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文化发展也成绩斐然,中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随着中国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中国文化软实力也迈出国门,发挥越来越大的对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正在成长为文化软实力的多元中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高瞻远瞩、意义深刻,充分表明了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战略着眼点。对照中国的战略定位及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旧有着巨大的空间。
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综合国力构成中软硬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出,体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还不相适应。实际上,近年来关于中国软实力下降或制约中国硬实力提高的观点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所以,建立中国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workable)的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方略恰逢其时。据此,可以使我们找到促进国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路径,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NYEJ 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2.
[2]LOVELL J P.The united states as ally and adversary in east asia:reflections 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A]. CHAYJ.Culture and Lnternations[C].New York:Prager Publishers,Place of Publication,1990.89.
[3]莱斯利·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45.
[4]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45.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of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LIN Dan,HONG Xiao-nan
(School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In the new century,cultural soft power shows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competition fo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Enhancement of cultural soft power carries urge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To display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ch resources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and the investigation,survey and assessment.By mining attractive cultural soft pow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results,we should develop purposeful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on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soft power.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and analysis model,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inciples on index selection,weights establish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tc.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consists of five parts:cultural cohesion,cultural attraction,cultural innovation,culture bunching and cultural radiation.
China;cultural soft power;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G122
A
1008-407X(2010)04-0065-05
2010-09-05;
2010-10-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X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JDSZK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129)
洪晓楠(1963-),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科学哲学、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研究;林丹(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