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构式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①

2010-01-11 09:38:54李文浩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承继拷贝构式

李文浩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作为构式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①

李文浩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连”字句;动词拷贝;构式;承继;截搭

基于构式的动态观,可以将 “连”看作表强调义构式的标记,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 “连V|都 /也 VP”因此而被重新分析为 “连 |V都 /也 VP”。该构式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在认知上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与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相关。该构式由典型 “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 “截搭”而成,表强调义的 “V都 /也 VP”与其具有承继关系,是更为典型的构式。

《现代汉语八百词》根据 “连”后成分的性质将表示强调的“连”字句分成四类:1)连+名;2)连 +动;3)连 +小句;4)连 +数量。(吕叔湘,1980:325~326)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类中的一个次类,即在“连”后为动词,同时在 “都 /也”的后面再重复这个动词,本文称之为动词拷贝型“连”字句。为方便行文,必要时也用 “连 V都 /也 VP”表示。例如:

(1)这么大的工程,过去我连见都没见过。(《现代汉语八百词》)

(2)我什么时候说过嫌你,不要你了?我连想都没想过。(王朔《空中小姐》)

(3)你这人,真是的,自己受罪,连说也不说一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4)汽车在对岸只站一站,有时连站也不站就走了。(刘绍棠《运河的桨声》)

“连”字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近年来相关文献数以百计。但是学界对动词拷贝型“连”字句尚未给予特别的关注,一般只是附带提及。如《现代汉语八百词》仅举例 (1)这一例,指出 “连 +动”这一类表示强调的 “连”字句 “谓语限于否定式”。崔永华 (1984)进一步指出VP“是一个复杂的动词性结构的否定形式,且大都带有能愿动词或可能补语”。但该文认为跟一般的“连”字句一样,“连”后的成分 (即 V)也 “带有极端的性质”,这显然有违事实。对此崔希亮 (1990;1993)指出,这是另一种类型的关联形式,是“连”后 NP-VP整体上“在它所在的陈述集中处于语义分级系列的最低级”,但没有具体论述。刘丹青 (2005)将其归属于非典型 “连”字句的一类,并命名为 “连”字同一性话题(拷贝式话题),认为它较适合用单纯动词或非离合的不及物动词,如 “坐、哭、开心”等。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角度专文审视这种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对构件 “连”的性质、构件V与VP的句位差异、构式的基式与变体的承继关系以及构式的生成机制与动因等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

1.构式鉴定与构件的句位差异

1.1 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构式鉴定

构式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 Goldberg(1995:4)对构式的经典定义是:“当且仅当 C是一个形式 -意义的结合体 ,且形式Fi或意义 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 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时,C是一个构式。”Goldberg(2006:5)对于构式的更新界定是:“后天习得的形式与功能之间规约的匹配关系,包括词素、词、习语、部分的或完整的短语类型。”这就是说,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它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就可称之为 “构式”。表示连带义的 “连”字句 “连 NP都 /也 VP”中的 “连 ”前 NP和“连”后 NP共用一个 VP, “连”表示连带,“都”、“也”分别表示总括和类同,整个 “连”字句的句义等于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意义之和,具有比较完全的可预测性,可见不是构式。一般的强调义 “连”字句,刘丹青 (2005)认为它具有不可分解的一面,如 “都”和 “也”的语义差别基本中和,在该结构中的功能趋同。再如“连NP”字面上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设等。其实刘文认为可分解的一面,如将“连”认定为“有标注预设的可能性低端的作用”,这正反映了形式与功能之间匹配关系的“规约”性,同样符合 Goldberg(2006:5)对构式的更为宽泛的界定。至于动词拷贝型“连”字句,即使认定“连”“有标注预设的可能性低端的作用”,“连”后的 V却又不再单独标明 “预设的可能性低端”,因为能够实施 VP的可能性集合中的成员只有 V一个,这个功能须得 V与 VP共同来承担。如例 (1)的 “连见都没见过”,“见”是“见过”或 “没见过”的动作集合里的唯一成员,不可能有“连做都没见过”或者“连想都没见过”等表达式。据此,动词拷贝型“连”字句如刘丹青 (2005)所说,是比一般的强调义“连”字句更为典型的构式。

当然,上述分析采取的是静态的构式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的处理忽视了语言动态的发展和变化。因为根据刘丹青 (2005)的统计,《骆驼祥子》和《过把瘾就死》中包括动词拷贝型在内的各种非典型 “连”字句都已超过 30%,《黄金时代》更是达到了 50%,面对现当代汉语里队伍如此庞大的非典型 “连”字句,研究“连”的性质时,我们没有理由对其视而不见。这正如历史上连带义 “连”字句盛行之时,将强调义 “连”字句的 “连”和 “都/也”仍分别处理为连带和总括 /类同,于是强调义“连”字句的强调义无从预测,成为典型的构式。但是,本着构式的动态发展观,将“连”分析为话题或焦点标记,标举可能性等级序列的低端,而 “都 /也”分析为算子一类的成分,这样一般的强调义“连”字句的可分解性提高了,就成为非典型的构式。同理,当我们着眼于构式的动态观,将 “连 V|都 /也 VP”重新分析为 “连 |V都 /也 VP”,并且将 “连 ”看作强调义 “连”字句构式的标记 (详见2.1),则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可解析性也提高了,也不再是个典型的构式。而此时脱落“连”的 “V都 /也 VP” (详见 2.2)相比之下可解析性更低些,是更为典型的 “连”字句构式。

1.2 构件V与 VP的句位差异及认知解释

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中的 VP一般为否定形式,可以是单纯的动词否定形式,也可以是动补、动宾、动宾补、动补宾等多种复杂形式。例如:

(5)连听都不听 |连来也没来

(6)连看都不看一眼 |连看也不看他 |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连看也不看一眼前面的乘客

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中 “连”和 “都/也”之间的 V是 VP中的主要动词,多为光杆形式,如以上例 (1)~(6)。有时也可以是动宾形式,例如:

(7)连走路都走不动了 |连买票都不买

刘丹青 (2005)提出拷贝式话题有个结构限制,能顺向删除,即删除述题中的宾语,不能逆向删除,即不能删除话题中与述题中出现的宾语相同的宾语。所举的例子是:

(8)a.我看电影都看过了。

b.*我看电影都看过电影了。

c.*我看都看过电影了。

“连”字拷贝式话题属于刘文所说的拷贝式话题之一类,上面的例 (7)符合该规则,如:

(9)a.连买票都不买。

b.*连买票都不买票。

c.*连买都不买票。但是有时恰恰可以甚至只能 “逆向删除”。例如:

(10)a.*连理他也不理。

b.*连理他也不理他。

c.连理也不理他。

“连走路都走不动了”更自然的表述是 “连路都走不动了”,“连买票都不买”更自然的表述是“连票都不买”。可见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的前项动词倾向于选择光杆形式。另外,体标记形式也不能附加于前项动词之后。例如:

(11)连说 (*了)都不说了 |连吃 (*过)也没吃过

可见,相比于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后项动词,前项动词在句法上已经失去了动词的典型特征;语用上前者已经由陈述变为指称;从语义上看,两者的客观语义虽然相同,但是主观上前者已经被看作一个整体,如同一个“事物”,而后者仍表示动作行为,在认知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象”:

图1突显的是动作行为的整体,用实线圈起来,该动作行为的各个阶段及其关系不是突显的对象,用虚线表示。图 2是动作行为的意象原型,突显的是动作行为的各个阶段及其关系,用实线表示。 (参见沈家煊,1999a:282)从人类心智扫描的方式来看,图 1相当于总括扫描,它忽略了不同阶段的细节差异,侧重于感知的整体效应,跟时间无关。图 2相当于次第扫描,它借助时间来反映扫描的进展,侧重于感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节差异,这与动词的原型表现相贴合。 (参见 Langacker,1987:248)显然,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前项动词不附加体标记、较少带宾语和补语等句法表现与总括扫描相对应,后项动词则与次第扫描相对应。

2.“连”的性质与构式的承继假设

2.1 也谈 “连”的性质

构式的不可分解性表现为,构式具有自身的意义,该意义来源于构式整体,不能从它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关系推知。然而,这并不表示面对构式我们只需囫囵吞枣,它也有可分解的一面。例如构式整体可以对用于其中的成员产生影响,赋予其新的语法性质。“连”字句构式的固化即推动了构式内成员 “连”与 “都/也”的虚化,对它们虚化过程的研究就是一种解构。连带义 “连”字句中的 “连”表示 “连带、连同”,属于连词,这是学界的共识。至于在其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占据主体地位的强调义“连”字句中 “连”的词性,早期曾着力于将其安置在现有的词类系统,因此介词、助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莫衷一是。后来研究者多认为“连”的句法表现既然不同于以上词类,就应该跳出既有词类系统的樊篱,于是争论多集中于“连”所引导的 XP是话题还是焦点,即“连”在语用功能上是焦点标记、话题标记抑或话题焦点标记。这些争论共有一个立足点,即对 “连”的性质的探讨都是基于 “连”后 XP的界定,把 XP看作焦点,“连”就是个焦点标记;把 XP看作话题,“连”就是个话题标记;把 XP看作话题焦点,“连”就是个话题焦点的标记。也就是说,学界目前默认 “连 XP|都/也VP”这样的切分方式。这样的切分对于连带义“连”字句是必须的;对于将 “连”后 XP分析为实施VP的可能性集合中最不可能成员的典型强调义 “连”字句,也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这样的切分行不通,因为“连”后的 V是实施 VP可能性集合中的唯一成员,根本谈不上是否处于可能性等级序列的低端。实际上这个低端也存在,但它由包括了 “连”后 V的整个 VP充当 (刘丹青,2005)。鉴于此,更合理的切分应该是 “连 |V都 /也 VP”。邵敬敏 (2008)指出,“连 A也 /都B”框式结构的语法意义是表示 “N2+VP”这一事件意外实现或者未实现的可能性。邵先生认为关键不是判断 N2(即位于 “连”和 “也/都”之间的词语——引者)是不是属于 “顶端”,而是一个集合的典型代表N2与 VP的实现关系。据此,不仅是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就是一般所说的“连”字句都可以切分为“连XP|都/也 VP。如果承认如此切分的合理性,是不是应该舍弃 “焦点标记”和 “话题标记”之类的说法,继续探讨 “连”的性质并寻找更具覆盖面的命名?从构式语法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实在要给 “连”一个说法的话,它就是个表强调义构式的标记。

有必要说明的是,切分部位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对 “连 XP都 /也 VP”表达式的重新分析:连带义“连”字句和包括动词拷贝型在内的各种非典型“连”字句各持一种分析方法,介于其间的典型 “连”字句则两种分析均可。只不过如果不曾考虑第二种分析,就意识不到典型“连”字句存在两种分析的可能。

2.2 承继假设与“连”的脱落

我们注意到,现代汉语里还存在许多没有“连”的 “V都 /也 VP”构式,其中有一类同样可以表示强调,它们都可以添上“连”而语义不变。例如:

(12)他又停了半晌,才说:“我的罪过我说都不敢说。”(杨绛《洗澡》)

(13)饭后结账时,我想都没想要作一下付账的姿态。(王朔《许爷》)

(14)在几句话里美满的解决了一切,想也没想到呀!(老舍《骆驼祥子》)

(15)宋建平轻淡一笑:“做都做了,还怕说?”(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Lakoff认为,如果一个构式的结构是从语言中其他构式承继而来,那么该构式的存在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据性。 (转引自 Goldberg,1995:70)Goldberg进一步提出,理据性并非等同于可预测性,它介于预测性和任意性之间。在连接主义网络中,如果新信息被分析为已知信息的变异,那么新信息可以被更容易地吸收。她假定语义上和句法上相关的构式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承继连接,即构式A是构式B存在的理据,当且仅当 B承继 A的特征。 (Goldberg,1995:69~72)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我们认为同样表示强调义的 “V都 /也 VP”构式可以看作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即 “连 V都 /也 VP”脱落了“连”的结果,这符合构式语法理论的最大理据性原则。①匿审专家指出,也可以这样解释:汉语是话题占据优势的语言,“吃也不吃”是动词作话题的话题句,当我们需要凸显在某个动作序列中 (比如喝、玩、赌……),“吃”是最容易实现的,却没有实现,这才是添加“连”构成“连”字句的原因。这个观点同样符合构式语法的承继关系假设。基于本文的理论取向,究竟谁承继于谁,我们不作历时考察。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既然“V也/都VP”在重读前一个 V时,已经可以表示典型事件意外实现或未实现 (邵敬敏,2008),就没必要违反经济原则而添加 “连”。

再者,从经济原则看,根据 Goldberg(2006:204),出于表达的经济性,可预测的、可复原的或高频出现的信息倾向于采用弱化的形式。具体到 “连 V都 /也 VP”构式,相对于V和 VP,“连”和 “都 /也”是不变项,两者都具备了弱化的条件。我们初步认为竞争的关键是看谁在该构式中作用更大。一方面,“连”是强调义构式的标记,“都 /也”是表强调的算子类的成分,也就是说,缺少前者的标记作用,强调义仍然存在,只不过可能不太显豁,但是缺少后者则根本无法实施强调之义。另一方面,根据联系项居中的语序原则 (Dik,1997:406),位于 V和 VP中间的 “都 /也”更应该保留下来。这符合语言的象似性。从我们所搜集的 400条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来看,“连”无一例外都可以省略。例如本文的例 (1)~(4)都可以省略“连”改写为:

(16)这么大的工程,过去我见都没见过。

(17)什么时候说过嫌你,不要你了?我想都没想过。

(18)你这人,真是的,自己受罪,说也不说一声……

(19)汽车在对岸只站一站,有时站也不站就走了。

当然,少数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在省略“连”后,其强调义可能比较隐晦,例如:

(20)要是告诉你了,怕你 (连)睡也不想睡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省略“连”后,容易将 V误解为典型的话题,如 “睡 (嘛,)也不想睡了”。或者可能将V与 VP误解为让步假设关系,如 “ (即使睡,)也不想睡了”。这种情况下的“连”不是不可以省略,但是保留更合适些。毕竟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与经济简省应该是相互制约的,二者达到相对平衡的语言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3.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的形成机制与动因

周小兵 (1990)将包括本文所指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在内的特殊类型统称为 “类推句”,他认为“由于基础句的类推作用和 ‘连’‘也’的作用,Nn+1(指 ‘连’后 NP——引者)仍是强调重点,但受强调的程度比不上基础句。因为基础句主要是 N的对比和递进,而类推句主要是 NV的对比和递进”。刘丹青(2005)认为周文对 “类推句”的探讨 “比较简略”,他通过共时、历时材料的分析及统计,一方面证实 “类推句” (刘文称为 “非典型‘连’字句”)的确是从典型 “连”字句通过类推而来,另一方面说明其形成的原因与汉语话题优先、话题结构丰富发达的类型特点有关,是为了获得典型 “连”字句的构式意义而将没有话题性的 XP(多为 NP——引者)强行放到话题的位置,从而形成了这种句意难以分解的构式。当然,由于同时涉及各种类型的非典型“连”字句,刘文对生成机制的探讨仍是概括性的。如该文认为非典型“连”字句的生成机制之一是:“用‘连’构成同一性话题,即让谓语动词用在‘连’后,同时在后面再重复那个动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追问,“连”字同一性话题即本文所称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也就是说,在针对具体某一类非典型“连”字句上,刘文实际上只是揭示了结果,并未探讨其形成机制。

对于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的形成机制,我们原则上同意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只是在具体的“类推”方式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是典型 “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的 “截搭”。根据沈家煊 (2006a),概念整合分为 “糅合”和 “截搭”两种类型,糅合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这两种整合类型在构词和造句过程中都存在。其中,沈文所举的截搭构词的例子如:

(21)回归祖国 (归国)+旅居国外的中国人 (华侨 )→归侨

截搭造句的例子如:

(22)他被后面的司机警告了一下 +后面的司机按一下喇叭→他被后面的司机按了一喇叭。

从整合的角度看,本文所讨论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是典型的 “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截搭的结果。以 “病人站都/也站不起来”为例:

(23)a.病人连站都 /也做不到 +b.病人站不起来→c.病人连站都 /也站不起来。

典型的 “连”字句要求 “连”后 XP为实现VP的可能性等级尺度的低端,即主观预设一个实现VP的可能性元素的集合,而 “连”后XP是该集合中最不可能实现 VP的元素。当该XP得以 VP后,现实和预设的强烈反差导致强调义的产生。例如相对于跑和走,站立更容易,即预设病人可以站立,当现实中病人站不起来时,就产生了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之类的强调义。但是, “病人连站都/也站不起来”中,“连”后的话题“拷贝谓语部分的核心动词”(袁毓林,2006),即 “连”后 XP集合中的成员只有 “站”一个。因此,“连”后 XP无所谓是否处于某个可能性等级的低端,即 “病人连站都 /也站不起来”是一种创新说法。从上面的“截搭”图示可以看出,c项的产生是 a项和 b项截搭的产物,从 a项截取的是它的前半段,表现为强调义构式框架;从 b项截取的是它的后半段,表现为核心词项。

那么,截搭的动因是什么呢?或者说为什么要产生 c句这样的创新说法呢?受沈家煊(2006b)对“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式所作假设的启发,我们将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形成动因和过程按步骤描述如下:

1)说话人想要强调病人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这类意思,可以使用 “病人不能干活,不能行动,甚至站不起来”这样的表达式,但是嫌罗嗦;也可以使用 a“病人连站都 /也做不到”,但是用 “不能”、“做不到”这样高度抽象的否定表述显得模糊、不精密。语言中暂时缺乏一个相应的简单生动的表达式。

2)语言中有简单、常见的表达式 b“病人站不起来”,但是不能表达强调意义。

3)“做不到”和 “站不起来”在意义和形式上都“相关”:都是否定,这是形式相关;都表示实施某个动作行为的能力,这是意义相关。两者能建立起概念上的重要联系,即分别是用来否定动作行为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4)选定表达式 a和 b作为截搭的源项;分别截取 a的前半段和 b的后半段,整合成 c;c句产生的浮现意义,即对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的状态的强调,这是对源项 a句构式义的承继;并且取 b句中的 “站不起来”转喻 a句中的“做不到”后,相对 a句,c句显得简单而不失精密。

上述截搭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是转喻的发生。转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 “相关”的概念,其前提是本体和喻体必须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并且喻体比本体在认知上的显著度更高。 (沈家煊,1999b)“做不到”和 “站不起来”同属否定动作行为的认知框架,前者是高度抽象的上位概念,后者是对某一动作行为个别否定的下位概念。显然,后者比前者的显著度高,更容易理解和识别,用后者来转指前者可以达到追求语言表达形象化、精密化的效果。

4.结语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探讨了动词拷贝型“连”字句。基于构式的动态观,我们将 “连”看作表示强调义的构式标记,于是 “连 V|都/也 VP”被重新分析为 “连 |V都 /也 VP”,这使得原本作为典型构式之一 (刘丹青,2005)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的可解析性得到提高,不再是个典型的构式,而脱落“连”的 “V都 /也VP”相比之下可解析性更低些,是更为典型的构式。动词拷贝型 “连”字句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具有种种不同的形式表现,说明句法上前者失去了其作为动词的典型功能;语用上前者由陈述变为指称;语义上前者被看作一个主观上的整体,如同一个“事物”,而后者仍表示动作行为,在认知上便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表现为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本文基于共时研究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将表强调义的 “V都 /也 VP”构式假设为 “连 V都 /也VP”构式的承继,我们认为这符合构式语法的最大理据性原则和最大经济性原则①关于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其所依据的心理原则等,详见 Goldberg(1995)的 3.1、3.2。。二是我们认为动词拷贝型“连”字句是典型 “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截搭”的结果,这是共时研究中对句子 “生成”的一种假设,涉及逻辑先后,不涉及历史先后②关于逻辑先后与历史先后的辩证关系,详见沈家煊 (2008)。。

崔希亮 1990 《试论关联形式 “连……也 /都……”的多重语言信息》,《世界汉语教学》第 3期。——

1993 《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中国语文》第 2期。

崔永华 1984 《“连 ……也 /都 ……”句式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刘丹青 2005 《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期。

吕叔湘 (主编)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 2008 《“连A也 /都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语言科学》第 4期。

沈家煊 1999a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b 《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第1期。——

2006a 《“糅合”和 “截搭”》,《世界汉语教学》第 4期。——

2006b 《“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中国语文》第 4期。——

2008 《逻辑先后和历史先后》,《外国语》第 5期。

袁毓林 2006 《试析 “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语言科学》第 2期。

周小兵 1990 《汉语 “连”字句》,《中国语文》第4期。

Dik.S.C. 1997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 ar:Part1: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Goldberg,A.E. 1995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Goldberg,A.E. 2006Constructions atW 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 1987Wom 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W. 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ar,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the Verb CopyingL ian-clause(“连”字句)as a Construction

LI Wen-hao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lian-clause(“连”字句);verb copying;construction;inheritance;haplology

Based on the dynamic view of construction,lian(连)can be seen as a constructionalmarker in a construction with emphatic meaning.The verb copyinglian-clause(“连 ”字句 )‘lian(连 )V |dou/ye(都 /也 )VP’has been reanalyzed as‘lian(连 ) |Vdou/ye(都 /也 )VP’.The two verbs of this construction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cognitive images.The for mer is associated with summary scanning,and the latter sequential scanning.This construction arises from typicallian-clause(“连”字句)and ordinary subject-predicate sentence by the mechanis m of haplology,in virtue ofmetonymy.The‘Vdou/ye(都 /也 )VP’holding emphaticmeaning,originates from the verb copyinglian-clause(“连 ”字句 ),and it ismore typical construction.

H146

A

1674-8174(2010)03-0079-06

李文浩 (1975-),男,江苏淮安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 (SJ070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 (创新)项目(07ZS71)

① 《华文教学与研究》初审与二审专家提出了详细而重要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文中错谬概由作者负责。

【责任编辑 蔡 丽】

猜你喜欢
承继拷贝构式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论承继共犯的范围——对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24年11月6日判决的思考
论信托财产的“占有瑕疵承继”制度
企业并购中的劳动合同承继问题研究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在+处所VP”与“V在+处所”的构式承继关系与语篇关系
当代修辞学(2013年4期)2013-01-23 06:43:10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小小拷贝工.最快Windows拷贝工具
文件拷贝谁最“给力”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