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实践特色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发展

2010-01-09 11:52丁么明左建桥
湖北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校建设发展

□ 丁么明 左建桥

突出实践特色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发展

□ 丁么明 左建桥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只有突出实践特色,认真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自身的办学观,促进自身的科学发展。

一、始终抓住科学发展这个核心

和许多地方高校一样,当前孝感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明显感受到:一是教学工作处在快速上升期。办本科近10年,学校在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社会影响、管理改革等方面有一些标志性成果,但是学科专业结构和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二是科研工作处在提档进位期。争取国家级、省级课题的工作还要加强,科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向横向和纵向延伸,科研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地方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中作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学科建设处在艰难爬坡期。当前,仍然存在学科建设方向不集中、师资队伍整合不力的问题,省级重点学科过少,尚无省独立重点实验室。

尽管如此,学校还是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们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致力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即瞄准一个发展目标,坚持两个主体地位,确定三步走的发展道路,推进四项改革举措,落实五项建设工程,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具体来说:

“一”是指瞄准一个发展目标,以国际视野建设现代大学。以世界为背景,在本区域找坐标,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立足地方,凸显特色;尊学崇术,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孝感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影响的教学型现代大学。

“二”是指坚持两个主体地位,体现人本精神。即一方面是指育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多方面增强服务学生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指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指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步骤,夯实发展基础。第一步:在2010前后要做好固本强基、苦练内功的工作,组织实施好“质量工程”,建立较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步:争取在2015年前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使学校迈上新台阶、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建设成比较成熟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第三步:到2025年前后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办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四”是指推进四项改革举措,激发办学活力。首先,要继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和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模式改革;其次,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权责明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签订各级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第三,要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数加专项的预算管理模式;第四,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的原则是档案工资坚持标准、岗位工资坚持公平、绩效工资体现竞争。

“五”是指落实五项建设工程,提升办学水平。①教学质量工程。总的目标是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队伍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开办文理基地教学实验班、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实行人才分段培养;特别是要实施好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②学科建设工程。分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特色学科三个层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政策,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新的办学模式,争取加入校所合作改革计划、高校联合学位计划、专业学位计划,同时以2-3个校级一级重点学科为重点,辅之重点扶持学科,以10个左右二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③科技提升工程。制定新的学校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加强服务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加强与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走出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促进多出、快出、出优质成果的管理机制。④名师建设工程。争取引进长江学者、楚天学者,培养一批“ 川学者”及各级教学名师等,增加学校影响力和竞争力,彰显优势和特色。⑤环境建设工程。一方面抓好硬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绿化亮化校园;另一方面搞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和外部政策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与现代气息的大学校园。

“六”是指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学校将坚持推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依法治校六大发展战略,苦练内功、固本强基,积极申硕、谋求长远,努力实现办学目标。今年要按照“特色建设年”的要求,重点在特色名校战略上取得新突破。

二、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

1.坚持以成才为本,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围绕学生成才,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学校明确新办专业在弄清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传统老专业则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上加大研究与改革力度,走出新路子,创造新特色,提高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遴选校级本科品牌专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本科品牌和特色专业。目前,化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18个专业中开办了双学士学位教育,进一步完善了文理基地实验教学班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进一步深造的空间。实践证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校学生中呈现出“获奖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三高的局面。

2.坚持以成人为本,大爱育人,构筑服务体系

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在学校召开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以及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认真组织学生党代表的选举,专门召开学生(党员)代表征求意见座谈会,积极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出台涉及学生利益的文件政策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并坚持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

着眼育人,创造性地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不断拓展资助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创造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以来,我校发放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及临时生活补助累计金额达5094.14万元,为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免学费共计16.6万元;每年向一大批特困新生发放“阳光助学金”;有2646人次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发放勤工助学工资125.11万元,惠及学生60759人次。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学校积极为毕业生扩大就业门路。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各学院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商讨拓宽就业渠道的举措。强化领导,层层落实,实施院系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和“就业导师制”,全员参与,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公务员报考、企业应试、就业形势等对毕业生进行辅导,增强毕业生应试能力。相关院系还邀请校友回校作报告现身说法,引导毕业生帮助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打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合拳”。加大企业信息收集力度,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长三角、珠三角、武汉东湖高新区、汉正街纺织城、随州工业园区、孝感经济开发区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就业合作关系单位。同时,孝感市人事局也在学校多次召开大型人才双选会。到目前为止,我校共举行了20余场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12000个就业岗位信息,毕业生就业率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已达85%以上。

以孝文化教育为抓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学校与地方孝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成人为本,大爱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知孝、行孝、传孝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爱亲、爱党、爱国”的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培育“感恩、奉献、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学校育人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始终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坚持以教师为本,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学校坚持“立足培养、合理聘用、积极引进、重在提高”的方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就我校的情形而言,我们既坚持立足自身培养,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攻读学位或进修课程;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聘请一批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其中包括“楚天学者”的选聘;此外还继续坚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搭建一支层次、结构合理,领军人物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我们努力在人才队伍的安身安心和作用发挥两个方面同时下工夫,务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除了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氛围。当前,学校正着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在留住现有人才、吸引外来人才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四、始终抓住合作共赢这个重点

1.加强校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校支持合作是缩小东西部高校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后起地方高校借力发展、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2001年11月18日,武汉大学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2008年11月26日,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两校再度携手,在武汉城市圈率先开展了对口帮建、联合办学工作。来自武大宝贵的支持,对于我校2005年“迎评”工作和近年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4月,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还分别到武汉科技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考察,并就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孝感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孝感学院建设成为研究生生源基地等方面与武汉科技大学等校达成了共识。2008年,我校积极与多所国外大学达成意向性协议。2009年,我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HND合作项目达成一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采取的措施:一是建立了以学校分管院长、院系主管院长、科技处负责人、项目组成员为主体的快捷产学研网络工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并将80%的校内科研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挂钩,开展研究开发。三是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四是加大对科技人员科研工作量考核力度,重视专利、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将科研考核与分配挂钩。五是强化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观念,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地区企业需要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及时通报给相关的科技人员,力争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基地层面逐步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产学研工作平台,使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上一个台阶。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如学校发挥学科与科技优势,与仙桃市新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无碴轨道用钢筋绝缘夹原材料”,并拟组建校企共建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等。

3.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校积极寻求校地合作,共同发展。2009年7月2日,孝感市人民政府与孝感学院签署了《孝感市支持孝感学院发展框架协议书》。双方还成立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协调会,开展项目对接活动,建立跟踪、落实、总结、成果展示制度。目前,孝感市委、市政府帮助学校新征用地182亩,为学校引进人才周转房建设排除了主要障碍,协助学校缓解了资金运转困难。学校则以“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孝文化研究中心”及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初步打造了“村镇规划与设计”和“孝文化研究与建设”两个颇具特色的服务地方品牌。

总之,学校以加强校校、校企、校地三个合作为抓手,进一步强化高校三大职能,促进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作者:丁么明,孝感学院院长、教授;左建桥,孝感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周振国

猜你喜欢
学校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