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分析

2010-01-09 11:52谢科范
湖北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系统论经济社会改革开放

□ 谢科范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分析

□ 谢科范

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在不断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是共同进化的。我们把改革开放理论基础的演进归纳为两个阶段:以“摸着石头过河”为标志的探索型发展理论阶段,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系统型发展理论阶段。

以“Scientific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为关键词搜索国外期刊网,未发现国外有“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论述,只是间接查到有一位美国学者J.Baranson发表过一篇“发展是一门科学”的文章。可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和原创。

同时,科学发展观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与现代系统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旨在运用系统论,对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现代系统论思想做一个简单的勾勒。

一、“摸着石头过河”与“系统黑箱理论”

“摸着石头过河”又被俗称“摸论”,这一理论实际上与其他的一些相关理论和措施配套而成为一个体系,我们称之为“探索型发展”理论。其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根基,而“白猫黑猫论”则强调改革的实践效果;在处理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上,往往在发展政策上采取重点倾斜的方式;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操作工具则包括建立特区、试验区,以及对各种重大改革举措进行试点等。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因此,“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路径搜索和拓立的一种方式。

从系统论看,“摸着石头过河”是人们认知和探索一个系统的过程的初级阶段。而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探索社会经济这个巨系统运行规律的理论上的演进。有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例如,魏加宁认为我们应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但是,从系统论来看,“摸着石头过河”是初期阶段认识一个复杂系统的重要环节。按照系统论,可以把系统分为三类:黑色系统 (系统内的信息完全不可知)、白色系统(系统内的信息完全可知)、灰色系统 (系统内的信息部分可知)。改革开放伊始,中国这个社会经济巨系统还处于黑箱状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改革的路径是什么、改革的风险是什么,在当时还处于模糊和不确定性状态,无法找到最优解甚至满意解,因而可视其为一黑箱。“摸着石头过河”与“系统黑箱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中国改革初期所面临的黑色系统,只能采取“试错”与“反馈”的方式来求得改革路径和方案的“探索解”。各种特区、试验区是改革过程中“试错”和“反馈修正”的典型例证。各种重大改革措施和政策出台前所做的试验、试点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实践方式;我国科技经济社会改革中的并购、股份制、科研院所改制等无不是先试点、再修正、后推广,进而取得巨大成功;即便是武汉,也率先推出技术拍卖、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保险、聘用洋厂长等举措,而这些地区性的局部试验,逐步变成了全国性的行为。因此,从系统论来看,“摸着石头过河”有其科学性和断代意义上的合理性,并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另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也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渐进性的而不是休克式的。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论思想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从哲学意义上阐释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从系统论上则体现了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和运行法则。特别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经济社会复杂巨系统的四大性质:主体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人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主体性

作为社会经济巨系统,人是该系统的主体。人是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要素,同时又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建设、调节、控制与管理者,因此,人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具有多元角色。社会学关于“满足人类生存”诉求的描述,经济学中把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重要的发展性度量指标,以及我国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等等,无不把“人”置于一个重要地位,但其高度还不够,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所认为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科学发展观则强调其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社会经济巨系统中人的主体性。

2.全面发展观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子系统,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巨型系统,具有多目标性,并要求各项建设全面发展、各种改革之间相互协调配套。其目标有: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活殷实,而这些目标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同时要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任何方面都不能偏废;在改革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应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套进行。

3.协调发展观体现了系统的关联性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采取的方式是重点倾斜,即在政策上和资源配置上扶植和支持重点,例如,在区域发展政策方面,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在产业政策上,重点向工业倾斜;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上,重点向城市倾斜;在城市经济发展上,通过建立开发区等政策予以优惠;另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理念和做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重点倾斜。这种政策倾斜方式在改革初期是必要的,因为在资源有限、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是必要的。这也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序参量原理,即通过重点倾斜来营造序参量,进而通过序参量来带动系统的全面发展。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过分地依赖倾斜政策会导致结构性缺陷,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倚轻倚重;因此,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便显得越来越重要。按照系统的关联性观点,经济社会巨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在抓重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统筹兼顾,使经济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具体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而现在则需促进中西部的发展,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成为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初期重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现在,三农问题、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已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设立开发区并给予区内企业以优惠,而现在则开始重视全民创业,重视改善创业大环境;改革开放初期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现在则强调全面小康、提倡共同富裕。

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是运用扶植重点的方式来发挥耗散结构理论中所谓的序参量的杠动作用,那么,现在强调的协调发展则是试图发挥协同论中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经济社会系统的自组织与有序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系统的动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系统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其一,追求的不是经济上的单一目标的最大化,而是自然、经济与社会的长期的动态最优化;其二,追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之间的动态均衡与稳定性;其三,追求经济社会系统的自适应和自组织;其四,实现自然、经济、环境这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使之充分交换物质、信息与能量,形成超循环而实现进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内涵是相辅相成的,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又与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其中,创新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则要求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又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几种力量的协同才能使和谐发展这一愿景得以实现。

⋆作者:谢科范,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教授。

周振国

猜你喜欢
系统论经济社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