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困惑、探索与反思

2010-01-08 05:27马洪英
北大荒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新课改

马洪英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着一些教学困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解决困惑的办法,反思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困惑 教学剖析 教学原则

面对新课程改革,尽管在暑期进行过新教材的培训,一些专家和学者一再强调课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释疑的困惑。

一、困惑中探索

针对新课改,我充满信心与热情,教学中也做了充分准备(备课),尽量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进行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课时内容容量大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可是由于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样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新改变教学策略,采取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可是这样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又不适应我校“校情”,我们的学生难以适从。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中,让学生思考“形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危机”?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对解答中提出的问题无处入手。这种过于急躁的教学改革,只能使教学演变成习题讲评,学生仍然自始至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变得毫无意义,教学的最终结果事与愿违。面对困惑、促使我去探索:历史新课程下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只有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才能出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探索中解决

认真审视、反思教学,对新课程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的、肤浅的认识,出现矫枉过正现象,致使课堂中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的虚假繁荣等。通过对教学困惑进行剖析,以下问题需要引起大家关注:

1.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常常忽视“知识”目标

《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明确改革的方向,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整个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如讲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表演历史剧“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讨论到底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又布置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三公九卿”的含义。上课时学生又是表演,又是辩论,还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可是等到学生活动完毕,这堂课也就临近下课了。教师不仅没有引导学生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帮助学生梳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更谈不上让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影响,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就这样不了了之。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常常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如:讨论是我们老师常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如要求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迸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3.互动式课堂常常丢掉“秩序”和“规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历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如在讲授《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分别归纳、讨论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国民党统治后期,这三个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原因以及影响,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组,合作学习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大部分忙着整理自己的内容,小部分说笑、吵闹,只有部分在认真倾听、做笔记。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老师分配给本小组的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所以,最后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就很少有学生能得出完整的认识。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轻视教师的引导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如在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5.滥用多媒体教学

《课标》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演绎课件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在生动的演示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再次,要调动学生。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三、解决中反思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不断反思、学习、借鉴,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主编 首都师大出版社

3.《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Thomas L.Good,Jere E.Brophy著•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刍议语境理论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所遵循原则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