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李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
市场退出机制缺失下我国银行冒险行为的动态规划分析
叶李伟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007)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追溯我国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根源,应该更多地关注银行自身的行为动机及影响银行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这一观点: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长期缺失破坏了我国银行的自律机制,是导致银行行为更加冒险的一个关键因素。并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和动态规划方法来论证我国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缺失对银行冒险行为的影响。
银行冒险;执照价值假说;市场退出机制;动态规划模型
长期以来内控机制依旧薄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银行业。人民银行曾对我国坏账问题最为严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过分析,发现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中,43%应归咎于银行借款者不断恶化的现金流,主要指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35%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市场变化的影响;22%则源于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不严密。由此可见,即使排除外部不可抗力,导致我国银行经营不善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风险监控意识薄弱和管理水平低下,或者说,银行倾向于在超越自身风险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过度地承担经营风险,即存在“银行冒险 (over risk-taking)”行为。
笔者将“银行冒险”定义为银行为了追求额外的利益而主动地过度承担风险 (over risk-taking)的动机与行为,它本质上是银行道德风险的集中表现。这里“主动”强调的是银行承担风险动机的自主自愿性。而“过度”的含义则是指银行在信贷业务中不只是正常地在自身能够抵抗、规避与控制的范围内承担风险,而是承担了超出自身所能抵抗、规避和控制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问题,银行业务与风险共存,这意味着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一定的非系统性风险,但是这些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甄选与监督、资产多样化和保留充足的资本等谨慎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充分的化解。但是由于外在条件的变化和内在需求,银行可能会改变谨慎经营的策略,过分释放资金扩张的冲动,导致所承担的风险超出自身所能控制的范围。银行冒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平均利润以上的收益。银行冒险的结果通常有两种,一是冒险成功,银行继续经营,并获得潜在高收益;二是冒险失败,当失败的风险累积到破产的边缘时,银行采取关闭策略将风险转移给国家金融安全网,或者允许银行继续经营,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银行冒险失败的损失。
如何控制银行的冒险动机以降低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一直是银行监管理论和实践中最为核心的论题。追溯我国银行冒险的根源,笔者认为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应该更多地关注银行自身的行为动机及影响银行行为的关键因素,即是什么因素抑制了银行谨慎经营的自律机制,从而激励了银行的冒险动机,助长了银行的道德风险。因为,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银行之所以是风险承担者,是因为它本身更是风险的“化解器”——相对于小而分散的众多个人投资者来讲,银行具有专业的采集信息、分散风险与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优势。这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王道,否则银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银行内生地具有化解风险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也是银行主动规避风险、谨慎经营的自律机制。失去这种自律机制,银行的行为才会变得更加冒险,难以约束自身信贷过度扩张的冲动。
因此,笔者从银行作为具有内生地化解风险的微观行为主体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长期缺失是破坏我国银行自律机制导致银行行为更加冒险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一角度与论点,与目前学术界广泛地从信息不对称、金融契约不完全、产权制度不健全、外部冲击、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等不同角度来解释“银行内在脆弱性”(可解释为“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弱、易受攻击性且具有传染性”)的问题有所不同,因为这些研究更多地强调的是银行外生地作为风险承担者的被动性与脆弱性,而忽略了银行内生地具有这种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和谨慎经营的自律性。下面,笔者将通过理论逻辑分析与动态规划模型来论证我国银行业市场退出机制缺失对银行冒险行为的影响。
获得经营执照的银行从持续经营中可以获得一定的价值,称为银行的“执照价值 (charter value, CV)”,也称“特许权价值 (franchise value,FV)”。具体可以理解为银行由于市场管制与自身资源等原因可以从未来从事的业务中获得超额收益的现值,它实质上是代表银行未来赢利能力的一种无形资产。缘起 1980年代美国大量银行利润下滑甚至倒闭的现象,银行执照价值,在外部监管失效的情况下被当作约束银行冒险的一种自律机制,自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并形成银行执照价值假说。它主要研究的是在存款保险诱发银行道德风险问题的背景下执照价值与银行冒险之间的关系,这一假说认为执照价值与银行冒险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执照价值对银行冒险动机有抑制作用,是银行的一种自律机制,其作用原理如下:
首先,银行执照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当银行破产或被强行关闭时就会消失,或者被并购后转移给新的接管企业。正因如此,拥有越大的执照价值的银行会越有激励去最大化自己的生存可能性,甚至在是监管较弱的情况,例如存在或明或暗的存款保险补贴的情况下,执照价值也可以像一种自我强加的风险约束因素,阻止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对银行从事冒险活动形成一种威慑。例如,高执照价值的银行更有可能持有超过管制者要求的资本量,限制与高风险借款人接触,而且持有良好的多样化的贷款投资组合;在使用衍生工具时,它们也更有可能去防御由于利率和汇率改变而发生的损失,而不是去投机。
其次,在动态环境里,执照价值,即正的潜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金流,决定了银行的破产成本,流量的现值越高,采用有风险的短期决策的动机就越小。这一现值与未来收益取决于市场力量、管制约束和影响银行的宏观经济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执照价值是银行破产的机会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破产成本 =执照价值 +资本金),它成为银行行为的一种参照物,即银行通过比较增加冒险活动带来的收益与因破产而丧失的执照价值之间的大小来决定是否要从事冒险活动。
总之,执照价值在银行业中起到一种特别的作用,因为执照价值可以通过提高银行安全经营的动机而有利于减轻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存款保险人与银行监管者的利益统一起来。
不过,银行执照价值的自律效应要发挥作用有一些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存在银行市场退出规则,其次是规则的可信性。否则,如果银行资不抵债面临破产也不用担心会被强制退出银行业市场,那么执照价值的自律作用就会失效。不管怎样,执照价值的自律作用使管制工作变得比较容易些。因为它通过提高银行谨慎经营的动机而有利于减轻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存款保险者与银行监管者的利益统一起来。[1]
因此,根据执照价值假说,可以推论,我国银行机构冒险动机较强、自律机制遭到破坏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缺失。所谓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缺失就是指银行退出市场的规则不存在、不健全或不可信 (即存在监管容忍问题)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的情况。目前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问题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不稳定的隐患,且现有的市场退出规则也无法适应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因为,在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和加快金融对外开放的竞争环境下,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如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胀风险、操作风险等只有增加而不会减少,这些风险时刻威胁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银行的清偿能力备受考验。在这种经营环境下,不仅是一些有问题的银行(即清偿能力不足的银行)很容易采取赌博策略,即使是有清偿力的银行也会在竞争压力下做出冒险决策。[2]如果退出规则继续缺失,那么越有问题的银行越敢冒险,竞争手段也可能越恶劣,从而破坏了整个银行的市场秩序,导致恶性竞争,银行业在低收益和低效率中经营,银行的内在脆弱性也进一步加强,严重威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所以说,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缺失直接破坏了银行持续谨慎经营的自律机制,激发了银行的冒险动机。
银行执照价值假说有两种分析方法,即静态分析方法与动态分析方法。静态分析主要是在完全竞争和零利润均衡条件下展开的,在这种的框架下,银行总是最大化债务杠杆和资产风险。[3]这种行为肯定会增加银行失败的风险,影响银行回报的均衡水平以及银行投资决策的效率。而退出规则作为对冒险银行的惩罚来说是失效的。也就是说由于均衡的情况是零利润,因此不管有没有退出规则,银行最终都会选择冒险,希望能获得当期正的利润。而且这种完全竞争假设也不尽合理,因为在银行正常经营过程中来自地域上、信息上和商誉上的租金都有可能产生,转移成本和进入的管制壁垒都可能是市场力量的来源。像我国,虽然进行了多年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但是利率与服务价格的直接管制、对分支机构与地域扩张的限制都明显地限制了竞争,即使银行没有被国家授予定价的权力,但也不绝是受供求自由竞争决定的价格的接受者,因此银行业市场结构其实与理想的完全竞争状况相去甚远。事实上,不完全竞争才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常态。
因此,本文选择执照价值内生的动态规划模型[4]作为研究基础,它有利于跳出银行业完全竞争的分析框架,便于融入我国银行业特征,在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考察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在否认在银行期末净价值为负时要重新申请执照或关闭银行这一规则的情况,即退出规则缺失的情况,对银行行为会有什么影响。
假设银行是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经营。存在政府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风险中立的且承担有限责任。当银行对存款人的清偿能力不足时,不足的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偿给存款人存款与利息。银行初始状态是被授予了经营执照,没有任何盈余资金。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与筹集自有资本来投资。银行要接受银行监管当局的定期审计检查,但是在审计期末被发现资不抵债即银行期末净值为负时不会被勒令破产关闭或要求重新申请经营执照,而是允许银行股东①国有银行的股东可以看作是国家政府及其代理人,他们可利用财政收入来注入银行资本金。其实在我国,政府在大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总是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注入新的资金到银行 (即调整资本),使得银行可以偿付存款人的报酬并获得执照的续用。当局可能发现当再注资发生时避免倒闭与清算所带来的好处。
事件发生的顺序是:时期 t表示一个审计期,t= 0,1,2,3…。在第 t个审计期期初,银行可以以低于无风险收益γ的价格 r②这里 r包括了利息支出及服务成本。由于地域上的限制、转移成本、银行为存款人提供的流动性服务等因素,银行可以以低于无风险收益的价格获得一定的垄断租金,虽然目前由于利率管制这一价格还不能完全由银行来决定的,但是这里隐含了银行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的假设。招揽到储蓄,并筹集到资本,都用于资产组合投资。这里令Δ=γ-r,Δ表示银行来自市场力量的垄断租金。银行资金在无风险资产和有风险资产之间进行分配,即以 (1-αt)的比率投资于无风险的资产,获得无风险收益γ,以αt的比例投资于有风险资产,获得风险投资收益αt∈[0,1],∈[0,u]且 u>γ,是个随机变量,它的期望值是γ。因此银行股东在每期期初所要做的就是决定 Dt,Kt和αt,那么控制变量集合就是 yt=(Dt, Kt,αt)。在每一期,银行服从于不变的资本与资产管制,一是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即 Kt/(Dt+Kt)二是对资产投资组合风险的管制,这决定了银行投资组合风险的上限,即③据了解,我国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比例有一些隐性规定,即在所有资产投资中,无风险投资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虽然对于资产风险还有其他方面的限制,但为了模型简化起见,只考虑这一方面。。相应地,动态规划的可行控制变量集可以定义为:
在第 t期期末(或者说是下期期初)银行净值是:
在实现后,银行股东的回报是 m ax{Nt+1,0}。如果 Nt+1<0,这意味着银行资不抵债,净值为负。在退出规则成立的情况下,这时银行就得关闭,同时失去执照价值。然而,在退出规则缺失的情况下,银行可以不用被关闭退出市场而被允许调整资本,注入相应的资本金后继续经营,同时保住执照价值,但也可以选择放弃继续经营的机会。如果 Nt+1>0,意味着银行可以继续在原来股东的掌控下经营,银行股东则通过选择 Kt+1来决定是分红还是增加资本金:如果 Nt+1>Kt+1,银行股东会将 Nt+1-Kt+1的部分拿来分红,如果 0 由于银行监管当局在银行期末净值为负时没有直接关闭银行,在这一规则之下,股东们有了保留营业执照的期权。这一期权的行使价格 (exercise price)就是指为了全额支付给存款人而筹集的额外资本。 假设 It是个状态变量,表示 t期期初银行是经营 (open)还是关闭 (close): 从动态最优规划的条件看,在退出规则不成立的情况下,状态变量 It同时也是一个控制变量①,而前期的利润 Nt则是状态变量。因为一旦 Nt被发现,It在每一期开始时也就被选定。也就是说在退出规则不成立的情况下,股东可以根据前期实现的利润来决定下期期初要不要继续经营,即是否要行使保留营业执照的期权,这意味着控制变量集合yt-1也对 It也产生了影响。选择 It=1要求 It-1=1 (否则银行就倒闭了)且必需保管好营业执照并调整资本,即在Nt<0时注入 -Nt,否则为 0。相反地,选择 It=0则意味着拒绝期权。 1.银行价值的动态问题 银行的动态最优化问题就是根据前期实现的利润来决定当期是否要调整资本继续经营,从而实现目标期望价值最大化,即: 这里的约束 It 这里φ(It,yt)取决于 It而不是 Nt。银行动态最优问题可以解释为在一个无限离散的时间里寻找决定融资与投资决策 (Dt、Kt和αt)的最优路径。风险中立的银行的目标是最大化其投资获得的现金流的期望现值。如果 t期银行持续经营,期初投资会产生Kt的流出,并在 t期末得到 m ax{Nt+1,0}的流入;如果 t期银行关闭,则现金流为 0。 与上面的符号相同,并且用 St=(It-1,Nt)作为状态变量的向量,运用最优性原理和 B ellm an方程,目标函数的值函数是: (5)式的前一项代表银行是否要执行保留营业执照的期权,后一项表示银行的目标期望价值。 令 v表示以持续经营为条件的银行价值,或称银行执照价值,它是一个常数: 这里的时间与状态是独立的。如果 It=1,股东支付 -m in{Nt,0}并得到 v,如果 It=0,银行倒闭且表达式带入大括号得到值为 0。显然,无论何时当调整资本的成本不高于 v时,股东都会选择维护经营执照。因此,It的选择可以被描述如下: 考虑到 It的最优选择,V(St)的表达式就变得更简单: 那么在持续经营条件下银行的未来期望价值 E [V(St+1)|It=1]可以表示成: ①与退出规则成立下的模型比较,It只是状态变量,而 Nt+1是控制变量。因为 It是每一期的开始条件,期初 It一旦确定,通过选择 yt=(Dt, Kt,αt),期末的Nt+1也就被确定了,控制变量集 yt不会影响到 It,只会影响到Nt+1和继续经营的可能性,也不会影响到 It+1。 另一方面,从φ(It,yt)的定义中可以得到单期银行的期望价值: 把 (9)和 (10)两个方程代入 (6)中,得到: 银行将根据两个审计期之间无限重复动态最优政策来选择策略,所以 (11)式这一方程的状态与时间都是独立的,因此可以丢掉时间下标,并用[(1-α)γ+α](D+K)-r D代替N,可以得到: 根据 (12)式,银行持续经营的价值就是投资 K于一种买入期权 (call option)的价值,这一期权价值不仅体现在银行资产[(1-α)γ+α](D+K)上,还体现在银行资产与银行执照价值 (v)之和上。对存款人的承诺支付 r D是这一期权的行使价格。因此,在允许调整资本的情况下,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的目标价值就可以看作是银行股东在最优路径下追求期权价值的最大化。当 N+v≥0时,银行股东会赢得N+v,否则为 0。 为了计算简便,现将总资产 (D+K)、资本 (K)与负债(D)标准化为1、k和1-k,其中 v实际上也变成为银行执照价值与有形资产价值的比例,而 y∈Γ。因此 (12)变形为: N+v≥0是银行股东持续经营的条件,因此有: 解(14)式得: 那么银行持续经营的概率是: 从(15)式可知,在允许调整资本的情形下,银行股东的风险投资收益必须不小于临界值,银行才会持续经营,当即α 命题 1:当 a>k+w时,银行关闭的概率是α的递增函数,是 k的递减函数。 证明: 从命题 1可知,银行风险投资比例越大,银行投资组合得到低回报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越多的资本就能吸收越大的风险。 2.银行期权价值最大化问题 给定一个 v,期初银行通过选择最优的控制变量α与 k来实现保留营业执照的期权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16)和 (17),(13)可以定义为: 其中π(y,v)=δ[p(y,v)[(1-α)γ+αE(≥)-r(1-k)]]-k,表示银行当期净利润函数。p (y,v)是持续经营的概率。E()在即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的风险资产投资的期望收益。由于每期期初最优控制变量 y=(D,K,α)就已确定,v可以看作是给定的,因为 y不会影响到未来的持续经营的价值,只会影响到当期期望利润与持续经营的可能性。那么给定一个 v,银行的最优策略集是: 令Φ(y,v)=π(y,v)+δp(y,v)·v,而且 y(v)表示 v给定 y时的一个最优选择。 这样,(19)可以表示成: 从以上分析可知,退出规则缺失使银行股东获得一种买入期权,即当银行资产价值加执照价值不低于银行负债,(1-α)γ+αE()+v≥r(1 +k)时,以协定价值 r(1-k)买入银行资产价值与执照价值,这一期权价值除了包括资金的机会成本外,还包括一个正的净存款保险期权价值。 纵观以上分析,在给定最优路径的前提下,银行持续经营的价值即银行执照价值不仅包括了来自源于市场保护和自身经营相关的执照价值,即银行谨慎经营应得的垄断租金,还包括来自隐性政府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国家金融安全网的期权价值。在退出规则缺失与政府隐性存款保险的联合作用下,银行往往不满足于谨慎经营得到的利润,它仅代表了一种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最大化NOV成为银行持续经营所追求的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命题 2:(银行最优策略选择)当α>w+k且允许调整资本时,NOV是α严格递增函数,是 k的严格递减函数,相应地,α=1和 k=0是NOV最大化时的控制变量的最优选择,因此银行的最优策略是冒险策略,无论的值如何。 证明: 因为, 同理, 因为, 可见,在退出机制缺失下,最优化问题没有内部解,银行的最优策略是风险策略。银行不愿持有资本,并追求高风险投资收益。而且,虽然执照价值有降低银行冒险动机的作用,但是在退出规则缺失下,执照价值的存在并不能带来一个内部解,NOV仍是一个银行风险的递增函数。而且 v越大,NOV要为正,意味着银行要冒的风险就越大。结果银行执照价值的自律机制消失了,而且即使违背银行的资本与资产管制也不用担心被罚出局。 可想而知,当银行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那么在竞争环境中,它的竞争行为就有可能是恶性的①陆磊、许国平(2001)在讨论恶性竞争中的我国银行行为时曾指出恶性竞争中“恶性”的概念,即“当竞争主体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所采取的竞争行为才是恶性的”。。由于存款是银行杠杆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的存款集中度代表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力量。虽然我国存款利率管制还比较严格,银行还无法直接利用存款利率手段竞争存款资源,但是银行在事实上具备一定的隐性的定价权,即普遍存在变相提高利息和低价倾销的情况,如果把这些成本算进存款利息,可以视同银行向存款人提供了更高的利息。这种隐性的价格竞争是存款余额竞争的主要手段,存款价格 r是存款余额的递增函数。从直观上看,如果 r越大,NOV可能会越大。于是有以下推论: 推论:(银行竞争:隐性价格竞争)当α>w+k且允许调整资本,银行可能具备无限动力以提高存款价格 r的形式吸收存款。当各银行采取一致性行动时,存款市场将陷于非均衡价格竞争。 证明:假设银行业竞争存在对称均衡,每个银行i所采取的最优策略是一致的,即 yi=y-i=(k,α),那么银行最优期权价值关于存款价格 ri的一阶条件是: 因此当 ri越大时,意味着银行可以争取到越多的存款,最优期权价值就越大。当各银行采取一致行动时,存款市场将陷于非均衡价格竞争。 根据推论,存款价格越高,银行获得的净存款保险价值越大,这种非均衡的价格竞争行为与现实是相吻合的。在我国,银行会采取存款利率以外的隐性的价格竞争手段(如隐性的利率补贴、一些免费的银行服务、免费发行银行卡等)来夺取有限的存款资源,因此当存款价格越高,银行所获得的以存款规模来衡量的市场份额就越大,银行获得的净存款保险价值越大,因为政府不愿意看到银行倒闭,特别是大银行的倒闭,因此注定要冲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样,银行认为,当自身出现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出手干预的可能性取决于负债规模,负债越大,中央银行越有可能注资。而在存在利率管制的竞争环境中,吸引存款的数量竞争不可避免地转化为隐性的价格竞争。 上文在执照价值假说的理论框架下利用逻辑分析推断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长期缺失是激励我国银行冒险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并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在市场退出规则缺失和政府隐性存款保险体系下我国银行的最优策略的选择是冒险策略,资本与资产管制失去效力,并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存在非均衡的隐性价格竞争。因此如果监管当局真的决心要抑制银行冒险动机,维护市场纪律,首先就得让被监管者明确并确信偿付能力不足的银行应该倒闭退出,即使管理良好,银行也可能倒闭,因为银行业务涉及风险承担问题。而且监管当局应允许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银行破产倒闭退出市场。任何将银行风险最小化,把银行市场退出率降为零的尝试,都是违背银行制度的宗旨的。如果明白这点,银行股东与管理者们就会清楚意识到,如果银行倒闭的话,他们将是最先面对风险的人,并且让其他银行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了解到在不加强甄选与监督投入的情况下为追求超额利润而从事高风险的经营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将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相反,对银行进行财政援助或者放松监管要求,这样的监管氛围会导致道德风险产生,刺激有问题的银行产生更大的冒险动机。[5]总之,如何激励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的谨慎动机,如何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环境中重塑银行的执照价值自律动机,是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重大挑战。 [1]Demsetz,R.S.,Saidenberg,M.R.,and Strahan, P.E.(1996).Banks with something to lose: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franchise value[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1 -14. [2]Saunders,A.and B.W ilson(2001).An analysis of bank charter value and its risk-constraining incenti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9:2/3,185-195. [3]Furlong,F.T.and M.C.Keeley(1989).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risk-taking:a note[J].Journal of Bank and Finance,13,34-39. [4]Suarez,J(1994).Closure rules,marketpower and risk -taking in a dynamic model of bank behaviour[R].Discussion paper No.195,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49 pages. [5]大卫.G.梅斯,丽莎.海尔姆,阿诺.柳克西拉.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F832.3 A 1008-2670(2010)06-0018-07 2010-10-22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全球化挑战与商业银行管理国际化战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3BH0513)。 叶李伟,女,福建建瓯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 (责任编辑:高 琼)五、模型分析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