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2010-01-01 07:25:37栾景坤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3期
关键词:顶岗实践性校企

栾景坤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我国的教育理念一直很陈旧,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二是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三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四是由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向综合能力教育。注重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与市场零距离,才能更好地面向企业、面向市场。

过去教育部强制推行高职教育两年制,强行规定高职教育是大专层次的层次教育,不能升本科等等。从西方的职业教育经验看,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高能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门类,不单纯是层次教育。它包含中专、技校的技能教育,还包括了专科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乃至应用性本科教育,还有MBA类的研究生教育。是一门独立完整的教育门类。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变成了层次教育,这样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升级和做大做强,所以职业教育应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需求,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现阶段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1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分阶段的递进式教学模式

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实践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在校学习的四个学期分四个阶段,制定各阶段的实践性技能考核标准和实践性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就是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定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

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三个层次。这其中不包括实验、见习和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为第一层次考核,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为第二层次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学院组织考核;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为第三层次考核,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2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

首先,让教师在行业引领、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的条件下,全员全程参与课程改革,在做中发展,在做中反思,从而逐步实现专业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把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院的实训基地来,对学院老师进行系统的能力培训,把教室搬到实训车间、实训工厂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其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不少于24整周的实践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训练。

再次,学院要实行严格的"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生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学院要积极引进和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各专业方向都要选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全面接轨,选择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和考试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3 实施扩大学生发展空间的学院管理策略

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需要学院教育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策略。从外控的学院管理走向学生自我管理、同伴管理、小组合作管理,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实施课程自主选择的策略。通过课程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进而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三是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加以选拔和甄别。

4 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

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面向的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而企业面向的是学院培养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资源市场。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等。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协调统一,才能共同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要使学生达到就业即顶岗的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其次建立顶岗实习的技师监控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一致,学生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要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训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应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部遇到的问题,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跟踪,实现全过程管理。

[1]王凤君,张晓刚.浅谈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之路.

[2]沈健.学校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猜你喜欢
顶岗实践性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