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互译中文化差异浅析

2010-01-01 10:20陈莹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4期
关键词:西方人译者汉语

陈莹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1 引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翻译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每一个文本都是一定语言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给忠实传达原文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和障碍,必然要求译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原语文化,另一方面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译语文化。下文,笔者详细分析了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2 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思维差异。尽管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同一事情会有不同的方法。普遍认为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而客观的,而中国人是综合、象征和主观的。在中国人构建句子的时候,尤其在古汉语中,这一点得到证实。古汉语是意聚形散的,汉语的主语被省略是很普遍的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英语的思维重新构建汉语句子,避免松散支离。与汉语相比,多数情况下英语由主题句引导更具逻辑性。思维方式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Salnovar曾给出相关例子。美国人看见大雪压断树枝,会说,树枝是脆弱的,相反,有些东方人说,树枝是坚强的。他们不同的哲学思维可以解释这一点。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用一个词表达一个在英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的东西。拿“笔”为例子,我们经常说,“你有笔吗?”,用“笔”指带任何可以写的东西,然而,在英语表达中,我们必须区分我们指得是哪一类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这一差异是由于西方人的分析思维,而东方人习惯于整体把握。

宗教差异。传统上宗教是一种文化的起源和核心。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基督教在很多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圣经》对许多西方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历时1000多年里的三十多位作家编撰的,它是基督教的经典,一部文学宏著,是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许多英语修辞表达的重要来源。

而中国人的传统宗教是道教、佛教、儒教。道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它认为平和的生活方式可以长寿,同时道教的信奉者尊崇超自然的东西,并且依靠一些特殊的炼丹帮助长生;儒教是来自于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益,是学术教派。佛教的影响己经渗透到中国的哲学、伦理、文学、建筑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语言中,有好多表达来自于佛教,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救人一命胜甚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不同方面影响人们,在文学作品中,译者特别关注宗教词项的传递,他们的翻译反映各自的宗教信仰和翻译目的,比如Hawkes和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前者的译文是“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而后者是“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两个翻译家生活在不同的宗教背景下,给出不同的翻译方法,Hawkes让译文对西方读者来说简单明了,而他让刘姥姥这个乡村妇女相信上帝,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传统文化概念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概念,同一件事情在中西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一差异跟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对于文化概念的熟悉程度和每一个民族最初的图腾紧密相连。“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引起心理联想差异的动物,总体来说西方人认为狗是生活中的忠实伴侣,人们把它当作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而去喜爱,当用狗去修饰人的时候,说话者没有贬义。例如,英语中有很多表达,幸运的狗指幸运的人,跟狗一样工作意思是做刻苦工作的人,一条老狗意思是年老而经验丰富的人,此外,“love me,love my dog”,“a ga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等中的狗没有负面意义。与英语文化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会引起完全不同的感情,人们把狗当作势利而又卑鄙的动物,受制于文化影响,用狗形容人的时候会有消极的意义,跟狗相关的词汇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咬耗子,多管闲事”,“狗腿子”,“狗急跳墙”,等。

此外,动物如牛、马、蛇、老虎、猪等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其他的一些动物,如,猫头鹰、蝙蝠、喜鹊、杜鹃等也是一样。王(1995)提议到,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这些词项时有必要作些改变,以免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在中国神话中,“龙”被给于一个最高地位-中国皇帝的代表。相反,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它被认为是邪恶、残酷的怪物。文学作品中,许多主人公都以杀龙而告终。由于这一个差异,在我们将英文“dragon”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建议在“龙”前加“恶”来修饰,或者加一个脚注去解释它的文化含义。同样,当“龙”被翻译成英语时,动态翻译是“中国龙”(马,2003)。“凤凰”在中国文化中是与“龙”紧密联的、代表皇后的,然而西方文化中,却是一个象征复活的鸟。

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可以视为人们在作决定的时候遵守的一套标准,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理解。举个典型的例子,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个人主义”的看法完全不同,西方文化中它与创造力、独立、自由此类意思相联系,相反,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它象征着自私、心胸狭窄,不顾别人的利益。传统上中国人很重视集体主义,在下面汉语表达中显示出来。“人多力量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不同的价值观包括人们对家庭的不同态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而且这一亲近的家庭关系不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并延伸到族里之间。谚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说明这一点。跟我们不同,西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松散的多,孩子成年以后,他们被期望过独立的生活,父母往往是监护者。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在两种语言中有所体现。汉语中父母双方的亲戚被清楚地区分开来。

生活方式的差异。“语言中,在某一领域有相对高比例的词汇数量是这个文化侧重这一方面的重要线索”(Nida,1993:103)。由此我们知道英国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在英语中有对海和捕鱼的丰富的表达,例如“all at sea”,“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drink like fish”,“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等已经进入汉语表达,相比之下,它们相对的汉语的等值项很少有跟海和捕鱼联系起来的。

中国是个生产大米的国家与之相关的表达有:“民以食为天”,“生米煮成熟饭”,“不为五斗米折腰”,“吹糠见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柴米夫妻”等等。因为这个原因,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米”有了不同的名字:“稻子”,“谷子”,“稻种”。在做熟之后叫做米饭。而英语中只有一个词“rice”。这其实我们在做英汉翻译的时候,译者不能总是把“rice”翻译成“米饭”。跟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的主食是面包,所以就有这些表达“breadwinner”,“earn one's bread”,“bread and butter”,“bread and milk”等。

此外,除了思维差异、宗教差异,传统文化概念差异、价值观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之外,还有心理联想等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影响。

3 总结

一个文化中看起来最普通的概念或行为,可能在另一文化中引起巨大的翻译困难。正如著名的翻译家王(1989)说的,翻译时在一个文化中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另一文化中需要花大力气来解释。换句话说,一个中国人自然而然知道的东西,对一个外国人需要努力去解释,这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作为译者,需要对翻译对象的文化要有较透彻的理解,只有这样翻译才会达到“信、达、雅”。

[1]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出版社,1992.

[2]戚雨村.语言学百科词典[S].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E.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西方人译者汉语
学汉语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